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BIM技术作为工程造价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BIM技术和工程造价课程有效衔接,为培养优质的造价专业人才创造了有利契机.为此,文章以BIM技术的基本含义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BIM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系统探讨了工程造价课程改革现状,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具有改革措施,旨在为工程造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其他文献
分析了水泥稳定碎石的结构类型及其强度形成机理,阐述了配合比设计的意义,从原材料及级配曲线入手,探讨了级配曲线的合理结构,研究了不同级配及水泥剂量对干缩、温缩的影响,指出了抗裂型级配的设计要点,分析了三种常见裂缝的成因,并提出了治标治本的处理措施.
建筑工程中常见大量废弃泥浆的产生,目前常见的处置方法是在废弃泥浆中添加絮凝剂初步处理,再使用泥浆分离设备进一步泥水分离.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是该工艺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基于层次分析法,根据选取的多个性能参数指标,选出适用于特定工程废弃泥浆的最佳絮凝剂.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是工程勘察中普遍采用的两种原位测试方法,但目前各类大专院校对这两种试验的教学多数为工地参观或野外基地实习.针对以上两种试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在实验室内构建试验系统,用装有不同种类土体的模型桶代替原位测试现场,让圆锥探头或贯入器向模型桶中贯入,便可模拟在野外才能实现的试验过程.该方法可让学生在室内近距离接触并操作设备,解决了此前学生只看过,没摸过、没操作过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新时期的岩土工程勘察人才.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安徽理工大学“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探索混合在线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完成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对该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准备、线上线下教学、总结拓展、学生学习评价四个过程阶段进行详细分析,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教学平台整合了全部知识点课件、丰富了习题与讨论题、补充了重点概念解析、工程案例与拓展,学生满意度较高,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仍需教师在学科前沿内容、习题库更新
分析了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重点解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从“教材”“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探索了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新思路,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打破学不能致用的困境,帮助学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随着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建筑装配式技术,叠合板凭借其自身整体性好、可靠性高、施工方便等优势,在各部品部件装配化的潮流中脱颖而出,然而,传统叠合板因为周边出筋的存在造成的限制了整体预制率、增加了设计工作量、加大了运输难度以及施工过程存在的各种冲突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不出筋密拼叠合板技术就针对传统出筋叠合板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将传统出筋叠合板与不出筋密拼叠合板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现场应用过程发现的密拼接缝问题,提出了优化解决方案,经验证,实施效果良好.
后疫情时代的当下,线上专业课程的教学构建与创新将会成为每一位高校专业课教师面对的常态化课题.基于此,文章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建筑室内装饰效果图表现为案例,分别从实操导向的教学体系、线上微课化的教学情境和课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模式这三个层面展开,对课程的构建做出具体的分析解读,并对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和创新进行了思考.
为适应新工科对工程师的新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开展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结合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不同教学方法加入思政教学内容,达到增加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目的.
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化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的常见教学模式,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及“OBE”理论,对建筑学专业理论课程构建符合专业特色和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设计策略和实践路径进行了阐述,并对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受全球疫情影响,2019-2020春季学期我国开展大规模线上教学,相关资料显示,此次“停课不停学”,全国共有52万所学校延期开学,两亿多学生居家进行网络学习.在线教学环境下,如何使用设备、如何授课、如何与学生互动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都是新课题.以“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线上课程为例,进行阶段性总结,根据线上教学和设计课程自身特点,从选择线上教学平台、调整教学内容、激发课堂互动、注重课后反馈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使“云课堂”的教学真正超越屏幕和时空所限,实现教学质量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