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chen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有关先知的故事。某一天,先知在山谷里对着他的门徒们讲道。先知说:“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门徒们不相信,其中一位门徒问道:“你有信心,你能让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先知充满信心地对着山那边大声叫道:“山,过来。”结果可想而知,但先知接下来说:“既然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并且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站到山顶上。这个故事中先知说的“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这一句话,不由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作为一位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发现:语文学科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学生们应有的重视,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在数理化方面。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点我相信在许多学校都有体现。我也在私下里和一些同仁交流过这个问题,结果基本上一样。大家都认为,主要是因为语文科考试成绩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提高,进步不明显,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数理化成绩那样见效快,所以学生不愿下大工夫去学习。
  为摆脱上述困境,我尝试着采用多种方法,去激活语文课堂。不是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吗?那么我们教师不妨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而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学生对语文课的要求,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么能要求学生爱学语文呢?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同了,我们如果还继续“以不变应万变”,仍然用老观点、老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不但“唤”不来“山”,而且还会头撞南墙。那么,怎么办呢?我以为,当“山”不过来时,不妨让我们学学故事中的先知,带着学生上山去吧!
  怎样上去?那就是首先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不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课文时,能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投入进去,能够和作者同悲共喜,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每带一届新班,在学习每篇新课文的时候,我总会先设置几个问题,让他们独立思考。慢慢地,他们开始学会自己去提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把学生自己的大脑激活了,受益自然不小。每当学完几篇课文,我又让学生自己写小结;每一个单元结束写单元小结,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就是要转换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七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看云识天气》,我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到室外去上课、观察,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在教这篇课文的前后,我都会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事物或是天气。比如,今天是个白云飘飘的日子,上课时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观察,接着马上构思动笔写作,然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我们课文中的描写是否更加真实、形象、生动。
  此外,我还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平时看到有好词、好句便摘录下来,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也记到了本子上,读了一本好书也记下自己的心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还养成了勤动脑、勤动笔的好习惯。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还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本周记本,每一周都让他们记下这一周发生的有趣或有意义的事,或记下自己的感想。学生由此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到写作文的时候就不愁没米下锅了。
  作为引导者,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感受,学会去表达。记得有一次,一位住校的学生过生日,他让妈妈帮他买了一个大蛋糕和许多糖饼送到学校来请同学们吃。知道这件事后,我先在班上为他开了一个生日会。高兴之时,我问全班学生:“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记得妈妈的生日?”有一小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接下来我再问这一小部分学生:“妈妈过生日时你有什么礼物?”更多的学生低下了头。这使我不由得感受到是要好好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了。于是,在随后进行“我爱我家”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围绕主题设计了“先做后写”的作文活动,首先让学生们在一个星期之内从下面几件事中任选一件来做:
  1.主动与爸爸妈妈做一次心与心的沟通。
  2.为爸爸妈妈做一件让他们快乐开心的事。
  3.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其他家人)玩一个游戏、散一次步、好好聊一次天。
  ……
  我要求学生们做完这些之后,把他们自己的感受及观察体验到的父母的反应写下来。由于是真正用心去做,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回忆起来了,原来不敏感的心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阅读课通常来说是枯燥无味且比较难教的课,如果要把这堂课上好,上得生动有趣,那就应该讲究方法和技巧,因此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就成了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了运用“问题阶梯”教学法来实现以上目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已经向市教研室申报了
高三怎么复习?复习课怎么上?新课改的方案对高三复习有无影响?这些问题对于已经工作13个年头、在高三8个年头的我来说,按理,不应该成为问题。  2010年秋季学期一开学,随着工作的变动,我接触了新的学生,第一节课下来,我就陷入了深思:课堂上,面对我的启发引导,面对我的滔滔不绝,学生们竟浑然不觉,整整一节课,变成了我的“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忆;教师带一张嘴巴,学生辅一双耳朵。这样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时空距离,因而在阅读中常常会产生思维空白。如果我们能巧妙运用“空白”艺术,以思维训练为切入点,在无疑处布白,在有疑处补白,就可以营造美妙的意境,为课堂注入一汪清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
蔡稷颖:我将第六单元的知识做了一个梳理,并做成了思维导图,这样非常便于我复习。我还画了一個机器人,是不是很酷?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发展学生个性特点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作品的过程中发掘它们的内涵,用真善美的美好情感洗礼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挖掘语文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往往能出奇制胜,确立新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创新作文渴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决定了中考作文命题要围绕学生生活。当然,学生生活的外延要不断扩大,不仅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还要围绕社会生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对焦点、热点问题的认识,以促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中考作文题型和选材范围更灵活富于变化,着眼于综合能力和
创新,简言之,就是在传统的桎梏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换句话说,创新就是以非习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李可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一语道破了创新的价值所在。人类生活是这样,作文亦然,创新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只有在立意、选材、结构、文体、语言等方面做到了创新,文章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受到读者的青睐,让读者得到启迪和美感。    一、占据立意的制高点    立意的独
师生与文本间电光火石般的碰撞、喜怒哀乐的交流、睿智深刻的思想对话的课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可是,课堂教学中“霍布森选择效应”的泥潭却一个接着一个,让人防不胜防。“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背后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伪生成的成功。目前,虚假预设和伪生成的教学状态在课堂上似乎并不少见。如何辩证地看待预设和生成呢?下面展示三个教学片段,探索怎样做到关注真正的生成。  一、匠心独具的“设境”  “不愤不启,不悱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选材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因此为文者只有独具慧眼,作文才能独辟蹊径。  打个比方,选材探寻角度,好比选择道路。一般来说,大路顺畅,直道快捷,当然走的人多。人一多,在通天的大路上,你往往会被淹没在人海之中。想要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就必须开拓出别人不走或少走的道路。作文选材角度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逆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