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怪物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u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娜伊丝·宁(1903 -1977)与她的在巴黎侨居的美国同伴们相比是独特的。 因为她不是作为旅行者,而是位回归的本地人。所以她对欧洲文化很熟悉,并且她的法语很流利,这使得她可以受到法国文学传统的熏陶,这一点是她的美国同伴不能做到的。宁190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随家人移民美国之后她成为了美国公民。1914年,宁的父亲弃家而去之后,宁的母亲带着宁和她的两个兄弟从欧洲搬到纽约。当时宁十一岁。在去纽约的旅途中,宁开始写日记。最初是以写给她父亲的书信形式。这种伴她终生的日记写作最终成为她最出名的,同时也是最具争论性的文学作品。她全部日记中的七册得以发表,最初发表于1966年。Nin自己编辑了发表的作品,所以她的很多朋友,甚至其家庭成员,包括她的兄弟,最后从在宁去世后发表的未删改的日记里才了解到她和她父亲的乱伦之恋。
  摘自Anaïs Nin早期的日记
  1926年4月11日
  (我) 昨天被一个重要的发现所打击。巴黎扼杀了我的写作能力。在巴黎,我一直感到压抑,渺小和哑口无言。而只要我一离开它,就马上又感受到自由,有活力,热诚,火热,以及具有创造力。这是为何呢?是因为巴黎热衷尖刻的批评。因为巴黎历史悠久,嫉妒年轻人,是个人主义的敌人,是神秘主义的敌人,也是活力的敌人。我感到窒息,因为巴黎那些剧院的风格,因为其古老传统的呆滞,因为它的人群的那种不怀好意的斜视的表情,因为它的现代文学的衰弱。我在精神上受着巴黎的折磨,而这痛苦又爆发出一些小烦恼,与外面的灰色天气抗衡着。在巴黎之外我是活着的。我曾经在韦尔讷伊, 在图尔, 在昂代存活过,现在我在意大利存活着。我的脉搏又重新跳动,我的舌头又软了,我感到我的肩膀在没了那些吹毛求疵,阴暗的,虚幻的眼神之后轻松了许多,卸下了那沉沉的带着嫉妒的好奇心。休跟我建议我应该在这场与巴黎的斗争,这场性情的冲突中感到高兴。休热衷于战斗,我不喜欢,起码现在我不喜欢。当我抵达巴黎时,我刚刚开始仰起头,巴黎的优越性掠过我时如同猛烈的意外风暴,使得我很困惑,感到被压碎了。我必须克服这脆弱的一面,我必须有勇气。我在巴黎的犀利的眼睛下行动,就如同在冷空气下,我会萎缩,会颤抖。这时休总是会说:“深呼吸,伸展你的胸腔,与冷空气作斗争,你就不会感觉到它了。”
  在平静的日子里,比如这几天,我们读书,写信,晒太阳。我们盛装去赴晚宴,并就哲理上比较安全的主题隔着小餐桌轻声地谈论着。我们飞离人群,远离娱乐,甚至远离我们通常的海边散步。
  我愉悦地聆听着由流浪的音乐家们演奏的小夜曲,他们站在我们阳台下长廊上。银色的雨丝使他们演奏时有些分心,特别是这雨有些越来越大的趋势。我们给霍勒斯写信,跟他开玩笑,说些有关他倾向于社交活动的争论,跟他描述我们在阳台上的生活情形,还跟他笑说我们在更多地培养残酷性格。并且我嘻笑他关于他拒绝给我写信讲述他几年前游览佛罗伦萨的感受,那段经历我深信对他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那时也是他对巴黎式的生活的适应渐渐隐没之时。他怀疑我想要复苏一种更多与我自己的气质一致的心境, 而因为他总与“灵性” 这气质交战, 他选择保留对我的态度更似法国人,而非同高尚的意大利人。
  巴黎的传奇。在巴黎有个怪物,叫传统文学。你从年轻的美国来,带着从你以前阅读里领会到的对它的敬意的烙印。教授们和那些曾经到过巴黎旅游的,并希望你对他们所见的重要性产生敬畏的人们,都一致同意:在欧洲有很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艺术作品,你必须对它们畏惧和钦佩。你来巴黎时已浸透了对它的尊敬。你读一些文学杂志和报纸。他们庆祝着某些法国文豪的百年纪念。他们为着失去一位你从未知的天才而哭泣,法语是他的首要优点,他是法国式的高雅,法国的哲学,法国的机智的一个例子。法国的批评家告诉你的这世界对另外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的观点让你印象深刻——他们都很了不起,还有他们都是法国人——就这样紧密相连的。你去上巴黎大学的文理学院。那里的声音深沉而庄严, 渗着博学和典雅。这声音本身,和无缺点的智力, 无缺点的风格, 都是聪明和智慧保证。你又一次被法国文学的令人敬畏的吸引力和神力深深打动。
  你行走于巴黎的街道间,路上一家咖啡店邻着一所图书馆,而后另一所图书馆紧挨着一家咖啡店,如此循环着。你走过那些码头。于是你又被那些永久存在于那儿的字母所吸引。这个怪物充满着每个脚步。它变得越来越巨大和恐怖。而你则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失语的崇拜者。整个民族都在欺骗你。这个传奇遏制了你笔尖的流动。它吞食了你的个性。最后你可以写信回家给年轻的美国,说你在最艺术性的城市学习艺术,那儿的环境非常适合发展。发展什么?不是你自己,也许是巴黎和她的传奇不断壮大。
  休和我在一起发现了很多事情。我们谈论过我在巴黎的那些失败的斗争。我们把我在巴黎的感受和他在纽约工作上的感受作比较。在纽约,商人为了成功都是十分坚韧的——他是粗砺的,不能忍受软弱,对别人苛刻。这是他的领域,所以他会傲慢地攻击软弱的竞争者。休在那儿时感到很薄弱。但到了巴黎,这里的法国人在商业领域里也很差。于是他变成了优秀的人。他感到更自由,工作上也就更出色。这种自由的空间给了他一个机会去发展他的才能,并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因为他摆脱了批评和刻薄,得以成长。
  于我,正好相反。法国人在文学领域中有着纽约商人的权威,不宽容,尖锐。我觉得那怪物在盯着我,让我没有可以呼吸的空间,除非我跑开,并倾听我自己的声音。现在我所需要的是在一个地方有个发展的机会,在那里我能够呼吸。这是我深刻的体会,即使我从没有工作过。我仔细地研习了这个怪物,我无比温顺地吸收着所有的东西。如果谁能够幸存下来,这些艰苦的经历倒是有益的。
其他文献
译:三张  文:克劳迪娅·罗斯·皮尔庞特    本文译自克劳迪娅·罗斯·皮尔庞特的著作《热情的心——改写世界的女人们》,刊发时略有删节。    一    “我是否不如你想象中那般粗暴、那般热情?也许,是我的文字让你期望过高了?”他被自己文笔的力度吓着了,甚至有些窘迫。说这话的人正是亨利·米勒,四十岁,身无分文,尚未发表过作品,正在巴黎游荡。此处谈及的“文字”是他爆炸性的新小说《北回归线》,如其所愿
期刊
译:斯蒂文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说,虽然阿瑟高顿在别人看来是“一夜成名”,但他的处女作《艺伎回忆录》却是他十五年辛勤笔耕的成果。该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一年多,销量五十多万本。最近,高顿在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星期天早晨”节目中接受了主持人迈尔斯奥布赖恩的采访。    迈尔斯奥布赖恩(以下简称奥):首先想问您的是,为什么写艺伎,而且用第一人称?  阿瑟高顿(以下简称高):之所以写
期刊
译:刘文韵    一部新上映的传记电影着重表现了科尔波特的同性恋生活,但是他的秘密并不在此:科尔波特真正的秘密在于他写歌的过程。    在美国的音乐史上,科尔波特对音乐有着最无与伦比的鉴赏力。这当然不是指他完美的音域,对于生长在印第安纳州一个叫秘鲁的地方的人来说,这与生俱来的本领只不过是其音乐才华的一部分。他十岁的时候就在为家人和朋友创作歌曲了。重要的是,他无时无刻不在听美国人唱歌和说话,哪怕他被
期刊
译:彭伦  文:[美]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1 “那么,你怎么想?”    我父亲到八十六岁时,右眼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了。除此以外,照他的岁数,他的身体看起来非常结实,直到他突然得了被那个佛罗里达医生误诊为贝尔氏瘫痪的毛病。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单侧面瘫,一般短时间就会痊愈。  这毛病似乎是他从新泽西飞到西棕榈滩那天以后不知不觉染上的,他到那儿是为了和七十岁的退休书店老板
期刊
我想被拥抱,被乱步先生拥抱    日本电影《乱步迷案》在1994年首映的时候,被媒体誉为“当代唯美主义的杰作”,并在当年创下了日本电影票房的纪录。《芝加哥时报》是这样评论这部电影的:“充满热情的完美的杰作!一部超级优美、性感和浪漫的幻想曲!”(‘Bravura! Impeccable! A supremely elegant and sensuous romantic fantasy!’)   在
期刊
前月和一帮朋友说好,周日上午冲到“大光明”,买半价票看陈凯歌的《无极》。回来写了博客,批《无极》是“无稽”(陈导忙着打“血案”官司,应无暇和小可计较吧),一边心疼那三十块门票钱。  我是个小市民,电脑有了BT和“骡子”,看片子自不劳去影院,所谓“破解无罪,盗版有理”是也。将三十块折成电费网费,外加买酸奶和面包的钱,也能看好多影片呢。于是,回来泄泄私愤,一口气下了《断臂山》、《霍元甲》和《艺伎回忆录
期刊
克诺普夫出版社(以下简称“克”):请问是什么激发了你对艺伎题材的兴趣?  阿瑟高顿(以下简称“高”):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院的时候,读的是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之后,就去了东京工作,并在那里碰到个年轻人。这年轻人的父亲是个有名的商人,而母亲是个艺伎。年轻人的出身问题是个公开的秘密,我非常好奇,但他和我之间却从不曾谈起这一点。自东京返回美国后,我就开始小说创作,并试图在其中虚构这个年轻人的童年生活。然而,渐
期刊
美国作家阿瑟高顿创作的《艺伎回忆录》1997年出版后即成为国际畅销小说,到目前为止,已译成三十二种文字,销出五百余万册,雄踞《纽约时报》等媒体61周畅销排行榜,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投资8500万美元拍摄,已在全球上映。今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艺伎回忆录》,是目前唯一获得授权的中文译本,复旦大学的金逸明、柏栎两位女译者贴切地传达了原作的神韵。  《艺伎回忆录》讲述了日本渔家少
期刊
译:周渊    尼尔盖曼是位文学魔术师,因写连环画故事而得名:《暴力案件》(Violent Cases)、《噪音信号》(Signal to Noise)(这两本都是和艺术家戴夫麦克基恩合作的),自然还有美国最成功的成人连环画《睡魔》(Sandman)等,这些都是他出色的代表作。其实在很早以前,他就因为《黑兰花》(Black Orchid)中大卫(注:大卫漫画社和奇迹漫画社是美国漫画界的两大巨头,几
期刊
Here Is New York(节选)    On any person who desires such queer prizes, New York will bestow the gift of loneliness and the gift of privacy. It is this largess that accounts for the presence within the 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