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本质提升学生思维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q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确定位置》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研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探讨下,我经历了几次教学过程的磨合,对这节课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这个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提升学生的哪些数学思维,以下就是我针对上述思考和几次磨课后形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交流比较,探究数对方法
  师:(在明确了列和行的顺序之后)谁愿意用这样的方法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
  生答。
  师:老师写字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说的速度,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方法既能明确地表示位置,又能写得简单一些。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
  生1是画表格呈现位置的,他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方法。
  生2:表格能让人很快找到每个同学的座位,但是画表格的过程很麻烦。
  生3:如果是个很大的教室,有1000行1000列,难道还要画很多格子吗?而且画完表格以后,找具体位置也很困难。我是用文字直接表示“第3列第4行”,这样简单。另外,第、列、行这几个字大家都有,可以不写,直接写34就行了,表示第3列第4行。
  生4:34的写法会让人误解是三十四,我是这样表示的3、4。
  生5:我和生4的表示方法差不多,用3、4表示第3列第4行。
  生6:为了和其他同学的座位分开,我又加了小括号,(3*4)。
  ……
  师:你们觉得大家的表示方法怎么样?
  生:越来越简单明确了。
  师:后面几个同学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是由两个数表示一个同学的位置。
  生2:这些表示方法,第一个数都表示列,第二个数都表示行。
  生3:后面的几种表示法其实都差不多,都是用不同的符号把3和4分开。
  师:我们班同学太了不起了,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只不过形式有点不一样。数学上是这样表示的,[教师举例,板书如(3,4)],谁看懂了,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把表示第几列的数写在前面,中间用逗号隔开,再把表示第几行的数写在后面,最后用括号将这两个数括起来。
  师:这样就确定了一个同学所在的位置,大家刚才发现这个位置用了两个数表示,也可以说是一对数表示,我们就给这一对数起个名字叫数对。
  课堂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探究表示位置方法的过程,让学生感觉自己像数学家一样亲身经历数对的产生过程,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也是一个蕴含符号化的过程,学生由图形到文字,最后形成一个数学的符号,在讨论中分析、比较得到“数对”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及时抓住学生中动态生成的信息,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认识确定位置的方法,这正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片段二:数形结合,发现数对规律
  师:(课件出示教室的座位图,继而演变成方格图)谁愿意用数对的形式说一说你的位置,再到方格图中找出来,具体说明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活动。
  教师有意选择了座位用数对表示是(2,3)和(3,2)的两位同学介绍自己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两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都有2和3两个数。
  生2:但是生1的2在前面,生2的2在后面,一个表示列,一个表示行,所以位置也不同。
  生3:两个数因为前后位置不同,数对表示的位置也不同。
  师:这个发现很有意义,说明数对中前后两个数的意义是不同的,不能颠倒。刚才每个同学都写了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有没有哪个同学的数对是一样的?
  生4:没有,每个人都只有唯一的数对。
  生5:一个位置能用一个数对表示,一个数对确定一个位置,位置与数对应该是一一对应的。
  师:说得真透彻。现在,我很想和一个同学交朋友,他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其中有一个数是2。
  生6:只知道1个数,不能确定是谁,在第2列或第2行的同学都有可能。
  生7: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知道两个数。
  师:你的发现正说明了数对中两个数自身的特点。找了自己的位置,谁愿意帮别人在方格图中找位置?
  跳跃性地选择了同一列的部分学生报自己的位置,一名学生在电脑中点击他们的位置。
  师:你怎么找得这么快?(引导学生观察同一列的几个数对的特点。)
  生8:这几个数对前一个数没变,说明在同一列上。
  请相关学生站起来,实际验证他们在同一列上。
  生9:同一列有这样的特点,同一行也有这样的特点。同一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它们的第二个数都是相同的(实际验证)。
  师:能不能用一个数对概括每条线上的所有的位置?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x,5)表示第5行同学的位置,用(2,y)表示在第2列同学的位置。
  师:我这儿还有一组数对(1,1)(2,2)……你猜这组数对能让哪些同学站起来。
  生答。
  师:那这组数又有什么特点?
  生10:列和行表示的数是相同的。
  师:现在你们对数对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积极交流。
  在学生对数对方法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将实际的教室座位抽象成座位图,再抽象成方格图,引导学生观察如何在方格纸上找自己的位置,教学素材的逐步抽象,很好地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对是实实在在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为了进一步探究“数对”中的规律,我组织学生观察数对,并结合方格图的位置,发现数对中前后两个数的意义是不同的,不能颠倒。再通过自己的观察、同伴的交流共同发现“同列的数对中第1个数相同,同行的数對中第2个数相同,对角线上表示数对的两个数是相同的”等规律。通过只告诉一个数,不能确定老师想交的朋友是谁的讨论,更明确了数对必须是两个数,而且缺一不可。数形的结合,使学生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愉快地深化了对“数对”的认识,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经历了这样一次教研活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一节课成功的喜悦,也让我更深刻地感悟到课堂教学的真谛。
  一、源——最核心的教学能力是恰当把握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不断地用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去思考编者编写意图的过程。恰当地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有什么用。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渐渐明晰了这条线,即:数对的表示方法既明确又简洁——学生需要亲身经历数对的表示方法和发现其特征——数对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由于笛卡尔开创了《解析几何》,使得几何和代数形成了一个整体,也使几何学习和代数学习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案例中借助教室座位、动物园平面图、棋盘以及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位置等这些熟悉的生活素材,重组学习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数和形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张奠宙先生曾指出,要激发学生火热的思考就在于凸显思维网络的“结点”,即帮助学生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结。因此,我几度修改了课件中方格图的出示效果,最终确定在雅戈尔动物园的平面图上覆盖方格,巧妙地展示自原点起建立列和行的过程;再通过用数对表示的两种不同方格图的比较,沟通了知识间的连接点,加深对数对本质的理解;利用三角形在方格图中平移前后相应点位置的改变,进一步为学生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埋下了伏笔。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本身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更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外延,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本质,才能使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二、本——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参与探究过程
  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面对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提供充分的思考、展开热烈的交流,经历这一结论得出的过程比告诉学生结论更重要。学生对座位的不同表示形式是一种层次丰富的教学资源,表格式的直观思维,数对式的简洁思维,正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这种差异也正是资源的生命,学生在不同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
  好的教学并非是教师把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够了,而是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情境,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予“生命”,还原成“过程”。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顺着学生的思维特点,不断追问“有没有哪两个同学的数对是一样的?”“你怎么找得这么快?”“能不能用一個数对概括每条线上的所有位置?”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势必经历一个由认知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样不断往复上升的过程,每次产生的认知冲突,都是促进他们进行新的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完善了数对的表示方法,在合作探究中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了数对知识的体验,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各种观点之间真诚的交锋,只有当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实践和交流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能力时,才能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三、真——最智慧的课堂教学是提升数学思维
  新课程提倡“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在发现“数对规律”这一环节中,我由浅入深地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交流,使课堂变得简约却富有意蕴。第一层次,用数对表示座位是教学目标中基本要求达成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同一行、同一列、对角线的数对的特征,加深数对表示方法和意义的理解;第三层次,用一数对概括每条线上的这些位置,比如(x,5)、(2,y)等,进一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函数思想等的渗透。这样层层逼近,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与研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更有效地发展数学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思考着,我收获着。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一节课,都会在某些地方有所进步,同时也会有遗憾。磨课之后,不管课上得如何,总是能得到收获和积累,教师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磨炼中成熟起来,逐渐增强教学能力,逐步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的。
  编辑 郭小琴
其他文献
摘 要:主题整合下的古诗教学能很好地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深厚的情感,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科学的古诗主题整合教学包括古诗与注释资料的整合、同一作者诗作的整合、同一时代不同诗作的整合、古诗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整合等。这些整合措施的运用,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扩大语文学科的领域,拓展语文学习的疆界,开阔语文教学的视野。  关键词:古诗教学;主题整合;选择  古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
摘 要:主题式美术活动是一种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多种美术表达形式为主线,引领幼儿大胆创作的美术活动。以中班主题式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瓶子》为例,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从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策略三方面开展主题式美术活动,引领幼儿大胆创作,体验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幼儿;主题式美术活动;大胆创作  主题式美术活动是一种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多种美术表达形式为主线,进而
摘 要:《烙饼问题》属于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能够感受、经历到优化思想运用的有效性,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志力与能力。通过围绕优化的思想进行,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以学习的方式作为主线,研究怎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方式,进而展开教学。  关键词:研究方法;实施过程;研究缘起  一、研究缘起  《烙饼问题》属于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
摘 要:幼儿园游戏中的材料包括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不同的结构材料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现实的幼儿园游戏中,出现了一种幼儿游戏兴趣不高的现象,其病症主要在于游戏材料的投放,因此就高结构和低结构材料对幼儿的不同影响,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师指导策略。  关键词:个别化教学;高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指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园游戏中的“学”要以幼儿自主的“学”为出发点,幼儿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的教学地位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课改的教学宗旨以培养全面型的优良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科学披上“生活化”的外衣,赋予课堂生活的气息,为学生构建一个归属感的课堂,提升了科学的可接受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策略  小学生爱玩爱闹,天性活泼。科学教师应当巧妙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
自然角观察的开展可以激发孩子对周围物质世界的好奇,促进孩子们去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引起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孩子们关心、爱护自然和环境的积极态度。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还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还会发现很多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询问、探求,寻找到答案。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自己参与、动手的过程
摘 要: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也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在传统的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在语文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爱上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激发;创设情境;感悟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也是特定意义上的、特殊的人际交往。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
区域化学习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和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促进幼儿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观察先行,才能准确诊断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从而调整材料,并采用适宜的方法给予指导。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个别差异,
摘 要:当今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相当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教学形式还多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在“导”,做好“导师”这一角色。  关键词:拒做讲师;争做导师;角色  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形式还多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在语文课上串问串讲,甚至“一讲到底”,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讲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
摘 要: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创设作为幼儿游戏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能够起到凸显主题的作用。为此,进行了幼儿自主性游戏时环境创设的研究,让幼儿重获游戏的独立感、自由感。同时,通过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对幼儿进行隐性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美美发屋”为例,探讨了自主性游戏中环境的创设策略。通过“美美发屋”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效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促进幼儿全面、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