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探究未果的得与失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是小学数学课程学习中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学习活动。探究可以把间接经验的学习转-化成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让学生用全部身心去做真实的自我并体验发现的快乐,提升理性的bLiX,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探究 未果 价值 兴趣
  探究是小学数学课程学习中常见的重要的有价值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可以把间接经验的学习转化成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让学生用全部身心去做真实的自我并体验感受发现的快乐,提升理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时教师会很困惑,到底要不要探究?这当中到底有怎样的问题,为什么教师会有这样的疑虑?
  一、第一次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下面的这些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生:能被2整除的数有24,72,90,66,30,48;能被5整除的数有45,90,35,30。
  师:能给大家说说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被5整除的呢?
  生:个位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是0或是5的数能被5整除。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谁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呈现出这句话,问:什么叫各个数位?各个数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个位、十位、百位……就是每一个数位。
  师:什么是各个数位的和?
  生:就是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
  师:比如说45能不能被3整除呢?也就是4加5等于9,我们知道9能被3整除,因此45也能被3整除。再来看看372能被3整除吗?238呢?
  生:3 7 2=12,12能被3整除,所以372能被3整除。
  2 3 8=13,13不能被3整除,所以238不能被3整除。
  师:还有不明白的吗?
  师:判断下面的数哪些能被3整除?
  学生通过对这些数的分析与判断强化了认识,巩固了知识,至此教学目标达成。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节课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什么?从案例中教师的一个设问:“谁知道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针对新知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简单告知,后面就是教师怕告知后学生不理解而采取的一系列解释与强化。那么,对于这样一节探究规律的课为什么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观察、研究、比较和自我发现呢?
  二、对教师的调研
  为了把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调研。
  调研题目:
  题目1: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内容你是用什么方式来教学的?
  教师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讲授告知。
  题目2: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规律呢?
  教师回答基本上这样的:这个规律给学生时间也发现不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能说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发现的,都是提前知道的。所以,既然发现不了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了,留出时间还能多做几个题巩固巩固。
  教师这样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事实存在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学习,因为其规律的隐蔽性,前面发现特征的学习经验又不能直接借用,确实存在给了学生探究时间学生也发现不了规律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采用了省时高效的告知讲授式。于是,我们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有关内隐式规律的认知与学习,像这样可能探究未果的知识还要不要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有没有价值?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走进课堂进行了一次探究未果的实践。
  三、第二次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师先带着学生回顾了一下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研究之前你可以先猜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有怎样的特征?把你的想法独立写在纸上。
  班里出现了这样的四种情况,除了有3个学生提前知道结论写出了第四种情况外,其余的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了表达。让自己独立写出想法的这一做法,可以让每个学生的原有认知真实呈现,教师也能客观地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现状。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来相互交流碰撞一下,看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教师跟写出第四种情况的学生先做好交流,他们的想法在后面再呈现。于是呈现出前三种情况,依次采取了三个活动。自己理解一和同伴交流讨论一集体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学生通过举例的方法一一否定了这三种猜想。于是教师组织再思考。
  师:虽然同学们的猜想都不对,老师当年学习时也不是自己发现的。那么,你们是想再发现呢,还是告诉你们答案?
  生:我们自己发现。(学生毫不犹豫,非常有激情)
  教师提供给学生如下能被3整除的数,辅助学生的研究。
  大约给了学生5、6分钟,学生们自己思考,两人讨论,但是确实是没有找到结论。
  师:真挺难的吧。课堂时间有限,那我们揭晓答案吧。
  师:我们请之前知道的同学告诉大家。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准备倾听,教室里安静至极。师同时辅助呈现出这句话)
  听明白之后,不用组织,好多学生都已经自主地进行验证了。几分钟后,学生们的精神舒缓了下来。
  师: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了吧。谈谈吧,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生1:这个特征不容易被发现,有点难。   生2:我就想谁发现的呀,他怎么想到的呢?
  四、二次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实际上在学习中,这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那这前后两种不同的实践最大的差异是什呢?
  首先是知识技能目标。这两节课的学习都让学生清楚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由此可知知识技能目标都达成了。其次是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案例一的教学方式采用讲授告知式,那对应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倾听与理解。学生积累的经验就是认真听讲,用心理解。案例二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先猜测,再验证,接着再研究发现,最后告知讲授。在这四种活动中前三种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第四种是教师主体下学生的倾听理解活动。那么,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积累哪些活动的经验呢?首先,猜测是凭某些线索推断猜测,在这里学生猜测的线索就是前面学习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它实际上是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直觉。由此可见,猜测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学生依据猜测进行验证,这一活动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于对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学生再次深入研究而没有发现规律的这一学习活动还有其深刻的价值。为什么学生深入研究但却无所发现?学生在找规律时观察的是什么?怎么确立观察点的?通过课堂观察与交流我们发现学生的二次研究无一例外都是在观察数位上数的特点。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统一?原来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研究方法被自动迁移,学习的经验把学生引入这个方向,可见学习经验的积累对于人的个体学习非常重要。从数位上数的特点观察到从“和”的角度去发现规律,对学生来讲是全新的,是出乎意料的。这种新经验的积累必然会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运算参与规律发现的视角被打开。在从百般困惑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启迪的是学生求异思维,培养的是学生创新意识。最后是思想方法目标。在案例一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式状态,基本没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在案例二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传递给学生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那就是猜想与验证。从学生的一句“我就想谁发现的呀,他怎么想到的呢?”我們发现,在新知获得的同时,学生还获得了一个观察思考的新视角,获得了研究的新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探究未果要不要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如果把教学的基本目标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上,那么教师就必然舍不得以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如果是这样也就不可能达成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目标了。所以,我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落实的同时,更要关注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的确定要以目标的达成作为根本。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P76-78页。  [课前琐思]  本课主要让学生经历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拓展。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相似的编排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安排,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本质。课前预计学生能够将多个物体平均分,但是对于描述并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氛围,构建口语交际“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时常被我们老师挂在嘴上,但这句话却很多时候不被老师们真正解读。在教学现场和教学实际中,我们很多的烦恼恰恰就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的不感兴趣”。  【现象1】美术老师请假,数学老师去班里代课,走进教室,学生齐齐发出“唉”的一声叹息!  【现象2】中午,数学老师进班辅导学生作业,有学生看见老师,说的竟是:“你怎么又来了?”  【现象3】数学课上,老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举手发言者
【摘要】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和已有知识背景的限制,较难理解西方古典音乐,更难以对其进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学生认知水平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有效运用感官,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与音乐融合,深度感受音乐,提升音乐素养。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提升音乐素养 有效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小学的音乐教材中会编排一些西方经典的古典
【摘要】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理念已经深入到农村小学的各科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受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数学教育相比,还是有所欠缺。本文以南京市××农村小学为例,阐述为了改善本校数学教学现状所做的一些教学改革尝试。  【关键词】农村小学  经验缺失表象匮乏  自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潜意识存在,课堂提问当然就变成教师主持的猜谜语活动。教师主宰课堂走势不说,还限制学生思维方向。培育学生主动思维学习习惯,只成为一句教学标语。所以,改变提问方式,激活课堂学习气氛,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巧设意境。激活问题思维  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是最一般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提问的目的当然是调动学生思维,完成学习任
德育有两种:一种诉之于耳目,宣之于唇吻,布之于简册,强调其感知性;一种融之于生活,顺之于自然,化之于内心,强调其无痕感。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两者都值得关注,而我以为后者更值得追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春夜喜雨》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良好的学校德育应该就像春天里招人喜欢的夜雨,它讲究时机的把握,它催发健康的生命,同时,它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自然
【摘要】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过程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近年来,白板以它的灵便、交互、存储等功能倍受师生的喜爱,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本文以《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为例,展示白板的交互控制,方便呈现、处理存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关键词】白板运用 主动建构 主动探究  建构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包含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提供信息的建构,也包含有选择地加工的建构,这种建
【案例描述】 四年级语文考试一结束,我们班的学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跑来告诉我:“老师,作文题目《我投他(她)一票》是你让我们写过的。”“老师,这次我可按你说的,把投票的原因写具体了。”……听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报告”后,瞧着他们兴奋的表情,我也情不自禁地替他们高兴,鼓励他们说:“那祝你们取得好成绩喽!”“那当然!”“肯定的!”孩子们自信地回答。  等本组教师流水批阅完试卷后,发现我们班的作
现代诗歌语言精美、形象鲜明、情感真挚,似散文般意境优美,似童谣般朗朗上口,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苏教版每册语文教材中都编排了相应数量的现代诗歌作品,不仅是学生感受语言、促进言语生命成长的重要推手,同时也是学生内在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源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走进诗歌,获取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在想象画面中感知诗歌意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