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害怕作文,主要是无内容可写。解快写什么问题,这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索。下面说说自己的一点粗浅的作法。
一、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 ,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新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内容,大都要求学生走出狭小的课本,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漫游语文世界》、《感觉自然》、《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八年级上册的《让世界充满爱》、《走上辩论台》等,都要求学生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培养能力,增长见识,了解人生和社会。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犹其是写作的需要。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很好的开展好综合性学习要求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展广泛的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现实教育下的学生,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大多是从阅读中来的。从目前见到的一些调 查材料看,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作文课和课堂作文训练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作用不明显。他们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在他们那里,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使,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作文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就是因为课堂作文训练主要是针对形式的,是不真实的,而课外自由读写主要是针对内容的,是真实的。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还有杨雄的“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欧阳修的“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这些都是说“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笔者常在每周6节的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小说选刊》《散文》《小说月刊》《杂文选刊》《诗歌》等。也推荐学生看报,如《全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都是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贴近生活实际的好报。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每星期写一张课外阅读摘记卡,内容自由,贵有自己感悟,要求有点评,有赏识,有仿写。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记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
三、利用好多媒体,借助电影、音乐等艺术,增强学生对情感的领悟
优秀的电影作品,是综合的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它犹如压缩瓶干,给深陷于文山题海中学生来充饥。每学期我至少给学生观看一部优秀电影,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美丽人生》等,看后还要展开集体讨论,并要求写观后感。这些影片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读后感或随笔这些作品,居然大大好于平常的日记。
学生的习作,常读起来味同咬蜡,不是说内容空洞,语言匮乏,而是缺乏情感体验,自己的故事,好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丝毫没有感情色彩。第一次给学生听的歌,好像是三毛谱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吧,问学生听出了什么,学生都说旋律很优美,接着有学生说听出了三毛的希望和理想,没有更深的什么。几天后,重新欣赏时,学生说听出了忧伤,听出了人世间生命的追求,听出了自然的美丽,听出了生命的美好和命运的短暂。于是,有学生说自己有了真正的体验,活着真好啊。后来这个学生的文章,无论日记还是作文,多了一份动人的力量。我知道他在歌声中悟懂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综合性练习《我爱我家》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听了英国海瑞-毕普的《可爱的爱》后,学生说对家有了更深依恋和理解。
当然,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也很重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择言,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这也是教学重要一环。但我认为,“写什么”是“雪中送炭”,怎样写是锦上添花,这不在本文所述之例。
一、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 ,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新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内容,大都要求学生走出狭小的课本,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漫游语文世界》、《感觉自然》、《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八年级上册的《让世界充满爱》、《走上辩论台》等,都要求学生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培养能力,增长见识,了解人生和社会。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犹其是写作的需要。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很好的开展好综合性学习要求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展广泛的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现实教育下的学生,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大多是从阅读中来的。从目前见到的一些调 查材料看,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作文课和课堂作文训练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作用不明显。他们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在他们那里,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使,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作文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就是因为课堂作文训练主要是针对形式的,是不真实的,而课外自由读写主要是针对内容的,是真实的。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还有杨雄的“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欧阳修的“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这些都是说“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笔者常在每周6节的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小说选刊》《散文》《小说月刊》《杂文选刊》《诗歌》等。也推荐学生看报,如《全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都是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贴近生活实际的好报。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每星期写一张课外阅读摘记卡,内容自由,贵有自己感悟,要求有点评,有赏识,有仿写。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记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
三、利用好多媒体,借助电影、音乐等艺术,增强学生对情感的领悟
优秀的电影作品,是综合的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它犹如压缩瓶干,给深陷于文山题海中学生来充饥。每学期我至少给学生观看一部优秀电影,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美丽人生》等,看后还要展开集体讨论,并要求写观后感。这些影片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读后感或随笔这些作品,居然大大好于平常的日记。
学生的习作,常读起来味同咬蜡,不是说内容空洞,语言匮乏,而是缺乏情感体验,自己的故事,好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丝毫没有感情色彩。第一次给学生听的歌,好像是三毛谱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吧,问学生听出了什么,学生都说旋律很优美,接着有学生说听出了三毛的希望和理想,没有更深的什么。几天后,重新欣赏时,学生说听出了忧伤,听出了人世间生命的追求,听出了自然的美丽,听出了生命的美好和命运的短暂。于是,有学生说自己有了真正的体验,活着真好啊。后来这个学生的文章,无论日记还是作文,多了一份动人的力量。我知道他在歌声中悟懂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综合性练习《我爱我家》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听了英国海瑞-毕普的《可爱的爱》后,学生说对家有了更深依恋和理解。
当然,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也很重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择言,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这也是教学重要一环。但我认为,“写什么”是“雪中送炭”,怎样写是锦上添花,这不在本文所述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