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课文中“顽童角色”缺位分析及解读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教材中的儿童,他们有的体现名人的童年,有的体现充满善良和爱的精神,有的体现在成人教育下的成长,这一类作品可以归纳为“爱的母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除了“爱的母题”,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审美狂喜的“顽童的母题”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不同主题的作品发出的声音,需要给孩子丰富的阅读材料。因为儿童的生活和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并不能囊括儿童生活的全部。
  【关键词】顽童母题 童年 审美
  一、寻找:教材有没有“真正的孩子”
  一帮真正的孩子;
  不那么聪颖,
  不太有学问,不太乖;
  但任性而动,生气勃勃……
  诗人华兹华斯在《序曲·五章》中描述了这样的孩子,他告诉我们这是真正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体现着孩子的特点:
  他们生活在游戏精神里,尽情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
  他们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梦想赋予他们现实以外的世界,不受成人规范的拘束。
  他们生活在自由的意志里,不刻意去寻找规律,有着泛神论的思想,有着无意思之意思。
  而在苏教版语文书里,我们不缺少孩子,但是我们缺少“真正的孩子”。课文里与我们经常相遇的是另一种类型的孩子:
  1.有名气的孩子。
  评语:这一类孩子是现实中的伟人,是神话中的英雄,是事业上的成功者,是可以学习的楷模。
  如:《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孙中山破陋习》讲述领袖的童年;《哪吒闹海》《劈山救母》《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孩子是英雄;《怀素写字》《梅兰芳学艺》《装满昆虫的衣袋》的主角成就不俗;《咏华山》《少年王勃》中的孩子是神童……
  2.有爱心的孩子。
  评语:“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类孩子有“善良”的天性、美好的情怀,他们关爱别人、关爱社会、同情弱小。
  如:《放小鸟》中怜悯小鸟的“我”;《番茄太阳》中乐观、善良,愿意把腿给别人的明明;《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把雨衣给野蔷薇的萨沙……
  3.具有儿童意向的角色。
  评语:这一类角色,在童话体裁的课文中出现,被赋予儿童的特点,这是隐藏在教材中的“孩子”。
  如:《蘑菇该奖给谁》中敢于和高手比的小白兔,《小鹰学飞》中在老鹰督促下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小鹰,《青蛙看海》中坚持不懈的青蛙……
  这些童话角色隐喻不同的孩子,在成人的帮助教育下或是在某种崇高的精神的鼓励下,他们改正缺点、磨炼意志、不断进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到“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这种“育人”的价值取向下,苏教版课文中描述的儿童,可以划归到“爱的母题”下,体现“成人对儿童的眼光——一种洋溢着爱的眼光”。[1]这个主题下的作品,分为亲切温馨的“母爱型”和具备教育价值的“父爱型”。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另一重大母题“顽童母题”在苏教版的选择中是缺位的。
  在“育人”的视角下,顽童角色入选课文经过了谨慎的修改。神话中“哪吒”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是拿着乾坤圈调皮闯祸的孩子,在苏教版教材《哪吒闹海》中变成了为民除害的英雄。在一场关于《哪吒闹海》一课的辩课实录里,《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陈金铭主编说:“我觉得哪吒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中难得的顽皮男孩形象,在小读者心中,会把小哪吒看做自己的另一个影子,自己在现实中完成不了、实现不了的愿望,小哪吒替自己实现了。在阅读时,心灵完成了一次顽童的冒险。”[2]
  对哪吒的改编,拉远了人物与孩子的距离,由“自己的另一个影子”,变成了需要膜拜的“影子”,建立了敬仰,失去了童年。从语文学习文本解读的角度看,丢失了一次解读顽童的机会。
  二、思辨:丢失的不仅是“真正的孩子”
  近年来,大量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让我们认识了《女巫》《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长袜子皮皮》《小飞人》……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不是英雄,也很少贴道德标签,而这些似乎更受孩子喜欢:因为顽童是贴近孩子心理本位的形象。
  顽童,有其积极的心理意义和现实意义,法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在《儿童的利益》里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擅长做翻译练习的学生后来成为了安静的公务员,‘懒惰者’成了干劲十足的企业主。在职业生活里,那些在班里垫底、1968年5月之前被人冠以‘黄道蟹’这个动人绰号的学生与班里的‘尖子生’懂得的一样多,乃至甚于后者。”[3]
  教育者仅仅站在管理方便的角度,扼杀孩子的“顽童”特性,其实扼杀了孩子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尊重儿童,承认儿童天性的今天,在阅读时不应该忽略“顽童”这样一个主题。
  但是,“顽童母题”的作品出现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这种“顽童母题”在怎样的语文教学土壤里生存呢?
  1.教师的困境:如何解读“顽童”?
  在苏教版课文中,有一位顽童——他存在于冰心的小诗《雨后》,雨后恣意踩水的顽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共鸣、吸引孩子阅读并积极讨论的是他的顽童行为、顽童心理。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往往是这样做的:
  ——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除了调皮,还有呢?再读读书。
  ——是的,他是个多么关心妹妹的好哥哥啊!
  完成了这个解读,小男孩的形象功德圆满。
  如果这个孩子没有那一句“妹,小心,滑!”课堂上是不是给老师的评价留下一个巨大的难题?如果仅仅拘泥于道德风尚、核心价值,对“顽童母题”的解读便失去了应有的文学意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2.学生的困境:如何面对内心的“顽童”?
  学校的秩序建立在《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后面,以《规范》的标准解读顽童角色,那么这些作品中的顽童必然是不合格的孩子。   作为顽童的欢愉与《小学生行为规范》碰撞的时候,孩子的表达往往背离内心,背离实际。
  笔者布置孩子们写写自己有趣的事,班级几个调皮的孩子却不知道写什么,笔者提醒:上课玩蜘蛛啊,下课在校长室门口追跑啊,都可以写。孩子却说,这也能写啊?这是不好的事。
  没有对顽童角色建立正确的解读,孩子依照《小学生行为规范》来解读身为顽童的自己,他必然会认为内心潜藏的“顽童”特点是一种沉重的负疚,在习作时走向空话、套话、假话。
  “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作为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都有其文本解读的价值。“顽童母题”的作品内,包含着童年的智慧、童年的审美、童年的哲学,是儿童成长为成人的必由之路。苏教版教材中的儿童,大多凝聚着成人对儿童的期许,展现的是成人对儿童的眼光,但是这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孩子未来的成长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成人的要求,必然会有所突破。这也是顽童母题作品的积极意义所在。
  三、价值:学会欣赏“真正的孩子”
  在阅读中,孩子与“顽童母题”相遇的时候,我们应当怎样挖掘文本价值,让孩子学会欣赏?
  1.对话童年:获得审美狂喜。
  在“顽童母题”作品中,阅读的快乐来自于出人意料、违背规矩,现实生活中的拘束与作品中的放任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样使阅读者获得一种审美狂喜。
  阅读这样的顽童母题作品,我们应当尽量让孩子感受它在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方面对“顽童母题”的表现力。
  以下教学案例中,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的杨树亚老师在教学《听童话外婆讲淘气包的故事》时,让故事情节引发了孩子审美狂喜:
  师:这不,埃米尔曾经把头伸进了汤罐子!可能是怎么回事呢?(看图引导想象)
  师:读一读老师下发的这个故事,看一看与你猜想的一样不一样?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埃米尔给你什么印象?
  (师生交流。)
  师:埃米尔的淘气何止这一件事。(出示“埃米尔把妹妹小伊达当作国旗升到旗杆顶”的图片)你能想到埃米尔在干什么吗?
  (学生根据图片想象,补充。)
  在阅读推荐的过程中,埃米尔出人意料的行为给孩子带来审美愉悦,成功地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阅读“顽童母题”的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字本身的乐趣,认同虚构人物的乐趣……各种元素都可以丰富充实阅读课堂。
  2.对话心灵:幻想与现实间的哲思。
  “顽童母题”作品中的人物不完全是幻想化的,虽然他们有着超常的本领、超常的想法、超常的举动,但是仔细阅读,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投射。比如《小飞人》作品中,会飞的卡尔松与平凡的小弟形成对比,卡尔松的自由与小弟的受人管束形成对比,卡尔松的没人照料与小弟的被呵护形成对比。神奇的卡尔松隐射现实生活中的流浪汉,“是西方流浪汉小说的现代版和儿童化”。[4]“顽童母题”中幻想的成分和现实的投射,这些强烈的对比其实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可能性。
  师:自由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读一下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他想起来了,卡尔松的房子非常不现代化。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晚上他用一盏煤油灯照明,他从墙角下接雨水的桶里取水用。)
  生1:卡尔松生活其实很艰苦。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晚上黑黑的,用水也不方便。
  生2:这样的房子卫生很差,容易生病。
  ……
  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自由的卡尔松吗?
  ……
  开放式的对比阅读,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产生一个新鲜的视角,再来审视文本,获得感悟。在阅读“顽童母题”的作品时,“长大/不长大”、“离家/有家”、“束缚/自由”、“服从/反抗”等相反愿望的冲突体现了矛盾,而解读这些矛盾,反而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在这样的思辨中,孩子学会看待自我,在阅读中成长。
  3.对话自我:审视童年的快乐。
  孙悟空大闹天宫,爱丽丝跳进兔子洞,明希豪森男爵吹牛,彼得·潘带着孩子飞向“永无岛”……阅读这些作品,孩子从内心散发出的是意外的兴奋,是蠢蠢欲动的感觉。
  “神韵”是一种含蓄的美,“气韵”是一种外放的美。“顽童母题”的气韵更吸引孩子,成为孩子主动撷取的审美对象。在这样的审美中,他们才能够正视自己的童年,留下童年意味的文字:
  “我立刻开始动手,可挖了二十厘米才把它的根挖了一半,突然孙校长向这转悠过来,我赶紧站起来装作和钱同学说话。”
  “我刚准备走,突然吴同学对我讲:‘趁现在没人,你想不想玩——’他指了指讲台,我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是玩电脑。我锁好了门窗,检查了又检查,才开了电脑。他显然也心虚,问我:‘要是有人闯进来,怎么办?’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拔掉电源,一切就OK了!’”
  ……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知道孩子本身具备狂野的天性,这些表现“不那么聪颖”,这些举止“不太乖”,“但任性而动,生气勃勃……”。懂得欣赏作品中的顽童,就会学习欣赏潜藏在自己内心的顽童。天性背后,是追求未来全面发展的自由愿望,是迅速诱发的想象,是对精神压抑的摆脱。正如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所说:“这是自己的故事,它们非但没有什么可羞耻的,竟还如此堂皇地占据着这审美舞台的中心,竟能如此自信地铺展自己的心灵。”[5]
  以“顽童母题”的作品补充孩子的阅读,让孩子聆听不同主题作品的声音:
  因为孩子不仅渴望“爱”而且渴望“自由”;
  因为在阅读中“和谐”和“突破”都是重要的审美体验;
  因为“顽童母题”冲击着传统的习惯和审美思维,给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2][4][5]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法)佛朗索瓦兹·多尔多著.王文新译.儿童的利益[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9.
  注:本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其他文献
运用轴测图、模型、电教、计算机等教学措施,可提高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效果.
给出了广义T模糊测度和多维函数(T)模糊积分的定义,采用类比方法证明了多维可测函数在一维测度下对应的Eropo B定理和Riesz定理,得到了多维(T)可积函数在广义三角范数下的2个收敛
从职业教育内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推进"一率两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追求"一率",旨在凸现职业教育本质要求;推进"两班",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统一管理动能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对东风房地产动能收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系统的业务流程,并开发了动能收费系统,重点阐述了该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技术.该系统可完成
21世纪的社会变革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通过营造创业氛围、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创业训练、加强职业指导、优化外部环境等途径实施创
本文讨论了课件的设计原则以及课件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正> 西安中药集团南郊公司是市医药行业国有主渠道的药品定点经营单位地处南郊文化区,位于翠花路118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侧,东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南依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将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模糊控制理论相结合对汽车稳定性控制(VDC)系统进行了研究。基于ADAMS/CAR建立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研究汽车在不同行驶工况下,行驶稳定性参数的变化;利用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