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先秦朴素系统观初探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yo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曾指出:“我们要是正确地提出和评价现代系统论,就不能把它看作时髦一时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他并以亚里士多德为例,认为“从最古时代起,在欧洲哲学中就存在着系统的观念”。如果细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就会发现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系统观念。中国的朴素系统观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它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对现代新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因而值得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认真发掘。
其他文献
将鸡群优化算法(CSO)引入平均距离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CSO的自适应简化算法,并通过使用3D点云扫描粮仓中粮堆表面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平均距离法相比,该算法具有更均
【正】 如果“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那么,随着从近代以来整个认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作为哲学上的“认识”本身,它的概念、对象、内容、范围和
如何根据读者要求建设和开发馆藏?怎样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处理好文献资料利用过程中的供求矛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如何指导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怎样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合理需要等等,是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把视角投向心理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得到了积极应用,对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了推动作用,于是,
20世纪初,列宁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识论发展的新特点,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力图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总结、概括这一时期认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正是这样,人们常常通过《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把列宁和现代认识论联系在一起,又以自己对现代认识论的理解来评价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在我国,对《唯批》的评价可以8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唯批》基本上持肯定态
【正】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按劳分配原则与商品价值规律的关系作过全面的论述,一方面指出了按劳分配与商品交换原则的统一性,按劳分配“通行的就是
改革是千百万群众的要求,也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怎样把群众的要求引上正确道路,把自发的力量变成自觉的力量,把分散的力量变成统一的力量,既要依靠方针、政策,又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理解和贯彻改革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理论上的提高是根本的提高,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