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区域产业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引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东部五省2012-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耦合模型对五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行测算和比较。实证表明,东部五省的高职教育与地区产业都属于中度耦合,广东和江苏的相关性最高,而福建的相关性最弱;在耦合协调程度上,福建和山东处于轻度失衡,其他三省为轻度协调,总体上五省的高职教育与产业协调度都不高。各地应适度提高高职教育规模;立足本地产业,打造特色化、集群化的专业群;进一步優化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突破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低的瓶颈。
  关键词 高职教育;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耦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7-0056-06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行业联系密切,与产业对接性强的特点,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产业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空间,同时为高职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指明了方向,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标。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如何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自身特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是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应用系统耦合模型,对东部5个省区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我国东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实证研究,为探索如何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一、文献综述
  高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学者们认为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和模仿的速度以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许玲(2013)计算了我国1992-2010年高职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发现该阶段二者关系的密切程度高于普通高等教育[2];钟无涯(2015)检验了2004-2013年高职教育投入及就业规模与整体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发现高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因产业性质和行业属性有所差异[3];樊奇(2016)测算了2008-2013年我国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为高职教育发展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其贡献率仍偏低[4]。
  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逻辑起点[5],一些文献以微观的高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为切入点,对各地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展开研究。沈陆娟(2018)通过计算高职专业布点、招生规模等指标与行业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离度,分析了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行业结构的适应度[6];张等菊、江洧(2017)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状态与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广东省二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错位问题,并提出解决的路径[7];龚森(2016)在分析福建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福建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的若干措施[8]。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一是只谈高职教育规模或只提专业结构而忽略了高职教育整体系统与区域产业的关系;二是多数研究或以全国为样本,或以个别省份为案例,缺少在中观层面区域间的比较分析。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社会经济较发达地区,根据相关文献的结论,以上地区的高职教育不管在规模水平或是资源投入上都高于其他地区。虽然东部地区存在共性,但他们的发展并不均衡,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性发展上仍存在差异,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梳理和总结经验。
  本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五省为研究样本,一方面是因为五省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靠近,经济体量较为相似,易于比较;另一方面是因为五省的高职教育数据较全,易于分析。因此,本文拟在对现有文献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职教育和地区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模型,研究和比较以上五省的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性。
  
  二、研究设计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最早起源于物理学,现已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具体可以表述为两个具有静态相似性和动态互动性的相近相通又相差相异的系统,通过引导、强化、促进二者良性的、正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激发二者内在潜能,从而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和共同提升[9]。
  区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输入与积累。高职教育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和输送面向本地区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是与地区行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之一。同时,高职院校也担负着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的任务,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高职院校向社会提供的各类培训也将更好地协助产业升级政策落地生根。
  反过来,高职教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该地区高职教育的办学起点和发展速度,健康有序的地区产业发展有利于扩大该地区高职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地区产业结构是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指南,只有在深入和全面了解本地区产业结构及特点的前提下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才可能有效地推动本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虽分属两个系统,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理想状态下,当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形成耦合协调关系时,产业链和教育链将实现有机对接,校企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发展局面。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耦合关系见图1。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系统评价体系
  按照图1的耦合关系分析,高职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从总量、比例和效率3个方面进行衡量,因此我们将分别从规模、结构和效益3个层面分别对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系统评价体系,见表1。
  在高职教育发展子系统中,教育规模反映高职教育的总量水平,包括院校数占比、校均专业布点数和在校生数占本专科生比重等;教育结构反映高职办学的内部结构,包括对应第三产业在校生比例、理工农医专业相关度、双师比重等;教育产出体现当前的办学效益,即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等,如毕业生就业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职业培训人次等。
  在产业发展子系统中,考虑到各省份人口密度的差异,产业规模用相对数的形式来衡量,如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时用从业人员占比反映产业用人水平;在产业结构方面,强调产业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突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区域产业中的比重,选择的指标有产业结构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产业绩效方面,通过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产能消耗水平来衡量产业效率,同时用R
其他文献
摘 要 按照营利与非营利对民办教育进行分类管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通用做法,从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来看,选择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发展道路是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随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非营利性民办高职教育发展面临产权制度不完善、信息公开不到位、治理机制不健全和扶持政策不清晰等困境。为保障非营利性民办高职教育健康发展,需要落实法人制度、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完善治理架构和健全扶持机制。  关键
第一章  接到电话说我爷爷死了,我的第一反应像听了一个冷笑话。原本一出生就有11个长工,300亩田产,和一片上千平方米的四合院的爷爷还是死了。他从小饱读诗书,老师是从很远的县城请来的。他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大地主的继承人,凭着他的聪慧,既可能读出一官半职,又可能像鸡生蛋蛋生鸡那样繁殖出更多的田产和长工。可惜他并没有生在像小说里描绘的那种盛世王朝,1952年,一颗子弹迎面飞来,擦着耳朵,射向他身后那
春天,一对蓝鸲从南方飞来,在小木屋的栋梁上筑巢,跟房子主人渐渐相互信任结下了深厚友谊。连续3个夏天,它们都南来北往,总要回到这个老巢抚养孩子。然而不幸的是,在第四个夏天,一个喜欢野蛮运动的男孩闯入,无情地射杀了两只亲鸟。主人不得不养活它们留下的3个遗孤,直至这些幼雏长大、翅膀强劲起来。其中一只叫做“小蓝鸲”的小鸟特别聪明伶俐,也特别通人性,它喜欢在主人的写字台上玩耍、欢闹、搞恶作剧,聆听主人对它谈
摘 要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进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江苏理工学院构建了卓越职教师资“六·三”培养体系,即“三特”逐层递进的办学理念、“三性”和谐统一的培养原则、“三能”兼具的卓越职教师资、“三证书”缺一不可的毕业制度、校企校“三元”协同育人的培养路径、“三基地”有力支撑的环境条件。“六·三”培养体系实施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形成一批优质
摘 要 实践育人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农业院校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在深入探讨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提出坚持“三个定位”“四个原则”“五个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思路,并结合多年来实践育人工作的经验做法,归纳总结出“5 5”实践育人模式,即搭建“五个”实践育人平台和构建“五化”社会实践模式。  关键词 高等
摘 要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和吸引力相对处于弱势,改善职业学校和工作场所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和吸引力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芬兰根据职业学校和工作场所两种学习环境的设计原理和要素,从时间、空间、工具、社会四个角度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习环境。通过加强职业学校和工作场所两种学习环境的一致性、合作性和交互性,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和吸引力。  关键词 芬兰;学习环境;
2014年10月30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体现绩效的事业改革发展情况、经费投入努力程度和经费管理情况等因素给予综合奖补。综合奖补包括拨款标准奖补和改革绩效奖补两部分,由地方统筹用于支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拨款标准奖
一  阳光照进来,教室开始明亮。一间教室,一边隔一道水沟和一道土墙相邻,土墙上面的小坝子就是操场;一边与农舍共用一道木板墙壁,农舍里住着生产队长一家,我们常常听得见他们说话、烤火、炒菜的声音。教室已经很明亮了,我看得见黑板上老师划出的粉笔痕迹。我站起来,开始数那些划痕。那是人生第一堂数学课,须要数清楚老师划下的十道痕迹。我确信是十道。数完之后,一个稚嫩的声音说,嗯,还不够我数,我可以数到一百以上呢
摘 要 高职院校探索实施学习量管理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制度保证。北京电子职业学院借鉴国内外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学习量管理经验,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从学习量时间和学习量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结构化学习量设计;通过翻转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全程指导全面实施学习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评价学习量。通过《国际物流组织与管理》课程学习量的创新教学实践表明,高职院校要真正践行学习量,应以专业
摘 要 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目标。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自身体系相对完整,但层次之间的关联、接续还不够。系统设计“贯通培养”课程体系、探索“结构化”课程构建的方法与实现途径、建立能促进课程衔接的有效机制,既是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 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