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与探讨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小组学习模式
素质教育视域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价值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项“利器”,深入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小组学习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经过科学分组、组员之间互相交流及共同合作等一系列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锻炼其多项能力。由此可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创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着一定的优势,教师应对这一教学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科学且灵活地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各项教学活动做出全新的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组学习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势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核心,促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过于被动。而将小组学习模式落实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由教师组织、主导课堂结构及节奏,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和引导,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获取。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此外,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将小组学习模式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将群体效应发挥到极致,赋予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动力。当然,这种群体效应有优势,也有缺陷。群体效应也称为从众心理,为避免学生盲目跟从,教师应对各项教学活动做出正确的规划和指导,优化课堂结构,并善于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各项活动之中,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探索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等,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强化。此外,通过与伙伴之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同样有一定的帮助,从而进一步增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并将“生本”理念落实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上,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推动其各项能力稳步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模式的策略
(一)科学分组,确保小组间的水平均衡
从某种程度上讲,分组的科学程度与小组学习的整体效果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必须做到科学分组。
第一,组员的确定。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小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但在自控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小组的划分和调配,应将其考虑在内。除了上述几点,还应规划好组内的男女比例,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确保所有组别的整体水平基本持平,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出“动车组”效应,带领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座位的安排。小組合作学习模式应发挥出整合组员的效用,因此,同一小组内座位的安排需避免太过分散。若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座位间隔过大,当教师提出问题或下发学习任务的时候,学生无法及时进行交流和探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
第三,组员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即便以前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降,这就需要定期调整小组成员,保证小组水平的均衡性。此外,结合实践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表现出极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而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断挖掘学生身上隐藏的某种特质,鼓励其积极竞选组长一职,并设定组长的任职期限,超过时间需重新竞选,这样一方面能保障分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合理选题,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小组学习与探究正式开展时,教师需要为其设定某一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做深入分析,而学习主题是否合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为学生学习及能力发展提供真切的帮助,必须在选题阶段进行综合考量。小组学习主题的确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现状,并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同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元素,将其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的讨论难度,提升学习效率,也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信心的树立。比如,在学习《认识我们的星球》这一课时,不同的学生对“星球”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小探索家”为主题进行讨论学习,并督促各个小组做好组内的分工,让每一个“探索家”带着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索,最后归纳和汇总。比如,有的“探索家”负责收集植物、建筑等自然景观的相关资料,有的“探索家”负责调查矿产、石油、燃气等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情况,还有一些“探索家”则负责记录、汇报等。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强化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学习的优势得以显现。
(三)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师引导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往学习方式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解读、自主思考为主,不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完成知识内化之后也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而小组学习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模式,教师不仅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也需要鼓励学生勇于且善于发表自己的主张,懂得倾听别人,学会表达自己。基于此,教师应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可给予学生柔性的鼓励和指正,也应在必要的时候对其做出硬性要求,如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打断他人讲话等。长此以往,通过共同探索、互相学习,能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逐渐形成,培养其合作能力。
综上,通过科学分组、合理选题、加强引导,让小组学习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梅岩岩.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J].科幻画报,2020(08):133.
[2]程勰宇.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小组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J].新智慧,2020(21):38+40.
[3]都君.小组合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运用[J].读写算,2020(06):152.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小组学习模式
素质教育视域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价值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项“利器”,深入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小组学习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经过科学分组、组员之间互相交流及共同合作等一系列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锻炼其多项能力。由此可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创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着一定的优势,教师应对这一教学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科学且灵活地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各项教学活动做出全新的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组学习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势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核心,促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过于被动。而将小组学习模式落实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由教师组织、主导课堂结构及节奏,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和引导,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获取。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此外,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将小组学习模式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将群体效应发挥到极致,赋予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动力。当然,这种群体效应有优势,也有缺陷。群体效应也称为从众心理,为避免学生盲目跟从,教师应对各项教学活动做出正确的规划和指导,优化课堂结构,并善于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各项活动之中,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探索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等,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强化。此外,通过与伙伴之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同样有一定的帮助,从而进一步增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并将“生本”理念落实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上,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推动其各项能力稳步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模式的策略
(一)科学分组,确保小组间的水平均衡
从某种程度上讲,分组的科学程度与小组学习的整体效果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必须做到科学分组。
第一,组员的确定。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小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但在自控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小组的划分和调配,应将其考虑在内。除了上述几点,还应规划好组内的男女比例,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确保所有组别的整体水平基本持平,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出“动车组”效应,带领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座位的安排。小組合作学习模式应发挥出整合组员的效用,因此,同一小组内座位的安排需避免太过分散。若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座位间隔过大,当教师提出问题或下发学习任务的时候,学生无法及时进行交流和探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
第三,组员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即便以前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降,这就需要定期调整小组成员,保证小组水平的均衡性。此外,结合实践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表现出极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而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断挖掘学生身上隐藏的某种特质,鼓励其积极竞选组长一职,并设定组长的任职期限,超过时间需重新竞选,这样一方面能保障分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合理选题,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小组学习与探究正式开展时,教师需要为其设定某一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做深入分析,而学习主题是否合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为学生学习及能力发展提供真切的帮助,必须在选题阶段进行综合考量。小组学习主题的确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现状,并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同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元素,将其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的讨论难度,提升学习效率,也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信心的树立。比如,在学习《认识我们的星球》这一课时,不同的学生对“星球”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小探索家”为主题进行讨论学习,并督促各个小组做好组内的分工,让每一个“探索家”带着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索,最后归纳和汇总。比如,有的“探索家”负责收集植物、建筑等自然景观的相关资料,有的“探索家”负责调查矿产、石油、燃气等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情况,还有一些“探索家”则负责记录、汇报等。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强化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学习的优势得以显现。
(三)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师引导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往学习方式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解读、自主思考为主,不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完成知识内化之后也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而小组学习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模式,教师不仅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也需要鼓励学生勇于且善于发表自己的主张,懂得倾听别人,学会表达自己。基于此,教师应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可给予学生柔性的鼓励和指正,也应在必要的时候对其做出硬性要求,如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打断他人讲话等。长此以往,通过共同探索、互相学习,能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逐渐形成,培养其合作能力。
综上,通过科学分组、合理选题、加强引导,让小组学习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梅岩岩.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J].科幻画报,2020(08):133.
[2]程勰宇.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小组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J].新智慧,2020(21):38+40.
[3]都君.小组合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运用[J].读写算,2020(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