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大国意大利

来源 :中外食品·酒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zh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葡萄酒展(Vinitaly)亦称维罗纳酒展,因为它一直是在靠近威尼斯的小城维罗纳举办的。今年的展览(3月29日至4月2日)已经是第41届了。意方邀请了中国大陆两家媒体参加,北京一家,上海一家。《中外食品·酒尚》便是其中之一。
  
  维罗纳
  ——爱情之都和葡萄酒之都
  
  


  维罗纳不仅仅只是一个爱情胜地,它还是意大利的一座满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名城,尽管它的幅员不大,人口不多,至今也只有不到二十五六万居民。这里有一座建于公元一世纪、罗马时代的竞技场,是意大利现存的第三大竞技场。
  
  凡是有点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但是,恐怕并非所有的人都知道维罗纳就是他们的故乡,就是他们生死相恋的地方。他们凄美的恋情被升华为爱的象征。因此,维罗纳便成了西方的爱情圣地,浪漫之乡。
  其实,维罗纳不仅仅只是一个爱情胜地,它还是意大利的一座满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名城,尽管它的幅员不大,人口不多,至今也只有不到二十五六万居民。这里有一座建于公元一世纪、罗马时代的竞技场,是意大利现存的第三大竞技场。市中心有建于公元14世纪的古堡。维罗纳产生过许多著名的画家和建筑家,是文艺复兴年代闪光的灯塔。它的北边有雪山映衬,南边则是丰饶的平原,清澈的阿迪杰河缓缓流过市区,真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是意大利作家Da Porto和Della Corte取材于现实素材而创作的,成书于16世纪。后来,莎士比亚以小说为基础,改编成浪漫的戏剧,风靡了世界。再后来,意大利的考古学家在小城中“发现”了朱丽叶的住宅(Casa di Giulietta)和墓地。被“发现”的古迹,到底是确切存在过的历史真实,还是为了迎合大众心理需要而虚构的景致?这就很难说了。不过,像这样的事,还是宁肯信其有为好。因为,故事的本身已经比真实更重要了!
  


  维罗纳浪漫在哪里呢?在这里逗留了10天,我自以为悟出了纤毫真谛。我觉得,它的浪漫,就在于它宁静的内涵,在于它居民的朴厚。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积淀的小城,依然保持着它的传统的文化底蕴,没有喧嚣,没有浮躁,然而又不是干枯。生活是那样的轻柔,如同阿迪杰河轻柔地流淌。整个城市几乎没有电线杆柱,古色古香的路灯全都固定在临街房舍的墙面上。在狭窄的小巷,依然可以看到墙皮剥落了的老房。在这些老房的阳台上,主人或点缀几盆鲜花,或安装一束星星点点的灯饰。夜晚,你举目四顾,任取一个角落,似乎都可以成为沙翁剧作的布景。诺瓦门大街是通往竞技场的主干道,其地位如同巴黎的香榭丽舍,然而,这里却没有任何令人目炫的霓虹灯,也没有任何张扬袭人广告。大街上有咖啡馆,不顾寒意的情人或朋友三三两两坐在安放在店前椅子上低声细语述衷肠。
  维罗纳办了40年的酒展,本身又是名酒阿马罗内的产地,将之称为意大利酒都,名副其实。可是,除了在展会的场地,你看不到任何宣传葡萄酒的横幅或图像。这不禁使人想起了中国先哲老子的话: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显彰;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久长)。原来,深刻的哲理,在东西方是息息相通的啊。
  
  蔚为大观的酒展
  
  


  离京前,从媒体资料获悉,维罗纳展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葡萄酒展,心中不免生疑:真是这样吗?那么,波尔多酒展的位子如何摆放呢?
  来到维罗纳,心中的疑虑未消,与一位法国专家探讨这个题目。他说,若单纯论酒,也许两家差不了许多,但是,维罗纳除了展酒以外,还展出酿酒设备、酒具、橄榄油等意大利特产,因此可以说,维罗纳是世界最大的综合性葡萄酒展。
  这还不是意大利酒展规模的全部含义。与之关联的活动也应纳入其有机的整体。酒展的前奏是国际评酒会。今年的评酒会是第15届,由国际酿酒师联合会主席马尔代利主持,由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OIV)派出的代表监审。来自不同国家的评委105人,品评了30个国家参评的近3500款葡萄酒,其中有意大利参评的两千多款酒。马尔代利在总结发言中提供了两个有趣的数字:在历时5天的评酒会上,几十位给评委斟酒的伺酒师在会场内共走动了55公里,评委们使用了23 000只杯子。如此的盛会,世界上能有几多?
  现在该谈谈酒展本身了。气势恢宏的展馆,熙熙攘攘的人流,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酒展的规模为历年之最:展览面积86 000平方米,参展单位4300家。去年的参观人数十几万,其中包括来自101个国家或地区的33000位业内人士和观光客,估计今年的参观人数有增无减。
  虽然有多国参展,但展会最大的看点还是意大利本国的产品。意大利是世界上种植酿酒葡萄品种最多的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品种。因此,各区都出产自己的特色酒。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趋同的弊病,反映在葡萄酒行业中,那就是产生了大家竞相引种少数的时髦品种。意大利人不为此所动,仍然维护着本土品种,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于别人,都是一大善事。山不择土,故能成其高;海不择流,故能成其深。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像我们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到展会,在琳琅满目的品牌面前,如坠五里雾中,无从选择。提到意大利葡萄酒,我们中国人谈得最多的就是奇昂蒂(Chianti)。奇昂蒂当然是美酒,但它仅是豹之一斑。展会让人们得以看清全豹的矫健身姿,只有在此时,你方能感受到葡萄酒大国的风采。
  展馆和展台的布置可谓美轮美奂、赏心悦目。砖石、木料、金属、薄纱,物尽其用。绮丽、雄奇、古典、现代,风格迥异。波澜层出,姿态横生。有个展位,以钢化玻璃铺地,玻璃下面展示的是他们葡园的土壤。看到这些,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意大利真是个培育优秀设计人才的国家,否则,怎么能推出高贵的法拉利跑车、品位优雅的时装和皮鞋呢?
  


  各展台布满了自己的产品,配以面包、饼干和奶酪,任君品尝。对于葡萄酒的“粉丝”们来说,这真是不可多得的免费盛宴啊!
  
  对未来抱有信心
  此次展会是在乐观的气氛中进行的。我想,乐观的依据之一便是意大利去年葡萄酒销售的业绩:总贸易额90多亿欧元,出口占了三分之一,达32亿欧元。3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320亿元,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展会前,意大利的有关机构曾对本国50家最重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请它们预测意大利2007的葡萄酒销售前景。对于出口前景,12%的被调查的企业估计会“非常好”,估计相当好的占44%,一般看好的占40%。也就是说,乐观的意见占了总体的96%。对于国内的销售前景,估计非常好的占35%,估计相当好的占9%,一般看好的占56%,即总体都是乐观的意见。
  这种乐观的情绪,我们在展会之前的参观活动中已有初识。意方安排外国记者分几路参观维罗纳附近的葡萄酒庄园。本人被分配在弗留利省的东坡(Colli orientali del Friuli)一路。我们参观了五家农庄(意大利与法国不同,酒庄被称为农庄,Azienda agricola),他们拥有葡园十几或二十几公顷,这在意大利算得上中等酒庄了。其葡园修剪之整齐,设备之先进,厂房酒窖之清洁,庄主家居之华丽,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在法国波尔多参观过几家同等规模的酒庄,没有一家可以与之比拟。这只能说明,弗留利东坡的葡萄酒产业是相当景气的。我们有理由把这种景气作为上述乐观情绪的注脚。从这种乐观情绪中,记者又感受到意大利人在发展葡萄酒事业方面的一股勃然之气。
  


  红酒中的珍品
  Amarone
  
  Amarone(阿马罗内)是意大利的特产,红酒中的奇葩。孤陋寡闻,过去没听说过。这次在意大利参观酒展,有幸初识,惊为天香,相见恨晚。
  Amarone(阿马罗内)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个品类。它只产于意大利,而且只产于意大利东北部的维罗纳省。在维罗纳省,也不是处处酿造,而仅仅出产于Valpolicella小区。所以,凡是Amarone,酒标上都注有 Amarone della Valpolicella字样。
  也许,正因为过去对它一无所知,所以初尝才会给我带来那份难得的惊喜。那是在酒展的开幕晚宴上,主人以起泡酒(即意大利的香槟)打头,一共安排了8款酒。Amarone排在第六位,即安排在甜白酒和烈性葡萄烧酒Grappa(即意大利的干邑)之前。这个排列已经表明Amarone是干白葡萄酒和干红葡萄酒的压轴戏了。尽管如此,我也没有特别在意。侍酒师将Amarone倒入杯中后,我立即被其浓重的色彩迷住。深沉近黑,只有对着灯光才能看到一缕红宝石的晶莹,酒面与杯壁接触处,泛着紫光,特别悦目。闻起来香气浓郁,入口则感觉酒体丰满,单宁软硬适中。那份厚重令我想起了茶中的乌龙。几位同桌品尝后若有所思地点头,显然有着同样的感受。
  酒展开幕后,Amarone成了我第一个捕捉的对象。我自然首先来到这款美酒的酿造者内格拉尔(Negrar)农庄的展位,受到了销售经理马尔格尼夫人的热情接待。她耐心地介绍了Amarone的身世。该酒的酿造全部采用当地的传统葡萄品种。在他们农庄,使用70%的Corvina Veronese, 20%的Rondinella 和10%的Molinara。所有的Amarone酒都是以Corvina Veronese和Rondinella为主料酿造的,10%到20%的辅料任每个生产者自由选择,但必须是国家法定的品种。当然都是红种葡萄。采摘后,放在木屉上风干120天,到来年一月底压榨出汁。这时,葡萄粒中的水分已经蒸发了30%到40%,果浆的含糖量大大增加,因此Amerone的酒精度都高达14至16度。发酵采用的是缓慢方式,历时一个月(常规的红酒最多发酵两周)。接下来是长时间的陈化,分别在不锈钢桶,大橡木桶和小橡木桶中进行。橡木桶全是地道的法国产品。装瓶后还要再醇化六到八个月方可出厂。昨晚喝的品牌是Vigneti di Jago (暂译为“雅戈”吧)。出厂价24欧元(人民币240元)一瓶,市场价在30-35欧元之间。以他们的出厂价计算,若进口到中国的话,市场的批发价至少也得720元吧。至于零售价,超过千元应属正常。
  


  Negrar农庄出产好几个品牌的Amarone, 其中之一是绘画版,酒标出自一位名画家,画的是两位年轻窈窕的裸女,一位代表天使,另一位代表魔鬼。画家传达的意思很明确:酒这东西,即包藏着天使,也包藏着魔鬼。多么深刻的哲学寓意。这个品牌的酒,农庄每年仅生产5000瓶,每瓶的出厂价50欧元,即500元人民币。
  笔者余兴未尽,又在问讯台小姐的指点下,来到出产Amarone著名的公司(农庄)Bertani。Bertani创建于1857年,是一家老字号了。展台布置得十分精美。公司的北美销售经理Carraturo先生介绍了他们的1999年份酒,其陈酿期竟高达六年。他透露,公司在美国每年约销售45000瓶此一品位的酒。橱窗内的一瓶未贴酒标的、瓶体带着尘垢的Amarone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高兴地介绍道,这是一款1928年酿造的、命名为Acinatico的顶级酒,眼下仅存8000瓶了,不再投入市场,仅用于慈善销售,每瓶一万欧元,即十万元人民币。介绍完后,他又热情地请出公司的酿酒师Ridolfi与记者见面。
  Amarone不是迟收酒。迟收酒是用挂枝的迟收葡萄酿造的。而Amarone使用及时采摘的葡萄经风干后酿造的,所以别具风格。用迟收葡萄酿酒,大都是白种葡萄,酿出的是甜酒。而Amarone是用红种葡萄酿制的,出的是干红。其柔润的口感令笔者产生了一丝疑惑:真的是干酒吗?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几位行家,问他们该酒的含糖量。大多数的被询问者都坚持说干酒,即每升含糖量小于4克的酒。只有一位说,应该是每升8克吧。若真的如此,8g/L的糖度就应该算是半干酒了(demi-sec)。不过,根据个人的经验,即使红酒的含糖量达到每升10克,也不会出现半干白葡萄酒那种甜丝丝的感觉。
  最后想介绍一下Valpolicella的含义。在意大利语中, Val是山谷,poli意为多个,cella是天空。合起来就是“多重天山谷”。据说,在那里,转过一重山,别有一重天。是啊,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楼外有楼,酒外有酒。
  
  马尔代利谈
  葡萄酒消费新局面
  
  


  葡萄酒的消费,今天和20年前相比,出现了质的不同。葡萄酒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品,而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即成为辅佐厨艺、美化生活艺术的产品。
  这是意大利酿酒师协会主席、国际酿酒师联合会主席朱塞佩·马尔代利先生(Giuseppe Martelli)在“意大利葡萄酒展”(Vinitaly)开幕前夕在接受《中外食品·酒尚》记者的采访时所指出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
  马尔代利从全球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当前葡萄酒消费的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葡萄酒消费的定位问题,另一个是在葡萄酒生产的领域内新老世界的关系问题。
  他以世界葡萄酒的生产形势作为切入点,论述自己的见解。他说,新世界(指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南非等地)的萄萄酒生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产量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老世界(欧洲)的产量减少了。以意大利为例,在过去的15年中,我们在产量上“颇有损失”,但在质量上却获得了明显的提高。他强调指出:“葡萄酒不再是一个必须的食品,而是变成了一个 luxurious item (奢侈品)。不,说它是奢侈品并不十分准确,应该说是一个提供享受的产品,一个提高生活艺术的产品。”
  一位旁听的法国记者插话为马尔代利的观点做出注解。他说,确实如此。就拿法国来说吧,过去,蓝领工人和农民,劳动繁重,他们一直把葡萄酒,当然是价廉的日常餐酒,当作增加热量和补充体能的食品,一个人一顿饭喝上一升葡萄酒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马尔代利点头回应,继续解释道 :“当今,在欧洲国家,白领占了多数,体力劳动者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且,他们的劳动强度也比过去下降了许多。不必再用葡萄酒补充体能了。因此,大家对于葡萄酒提出了质的要求。刚才我说欧洲的葡萄酒质量获得了明显的提高,我指的不仅是高级(Top)葡萄酒提高了质量,连低档的日常餐酒也提高了质量。五年前,我访问北京、上海和香港时,作过讲演,谈到过这个趋势。欧洲需要高质量的葡萄酒,其他国家也是一样,我们现在不仅向美国,也向日本和印度出口高质量葡萄酒。”
  记者问,新世界葡萄酒生产的强劲势头是否对老世界的葡萄酒生产构成了威胁?老世界是否因此而怀有危机感?
  


  马尔代利微微一笑,答道:“不是威胁,是机遇,这样一个形势恰恰可以促使我们提高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开发产品的多样性。”
  接着,他慢条斯理地展开了他的分析:现在,葡萄酒的消费出现了一个 goût international (国际口味),即红葡萄酒要喝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白葡萄酒要喝霞多丽(Chardonnay)。新世界的生产大都照此方向进行的。我看,这个潮流还没有走到尽头,但不可能永远延续。有人认为,这个势头是消极的,因为它会引导葡萄酒消费的单一化,我却认为它有积极的一面,即它有助于葡萄酒的普及。普及的阶段过去,或者说,大众化的阶段过去,消费又会朝着历史传统、多样化和地区特点的方向转折。世界大得很,葡萄酒消费者多得很。在消费者中,有的是行家,有的则是初学者。初学者一般都会随大流,但是,慢慢地,他们便产生了好奇心和评判意识,不会仅仅满足于“国际口味”,而是去探索新品味。如果你到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区(Piemonte)访问,那里有用巴洛罗(Barolo)葡萄酿出的酒。这是一种“封闭”(或者可以译为“内敛”)的酒。开始你也许喝不出好来,但是,你需要耐心地品,当你成了它的相识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是一种相当generous(慷慨,意即内涵丰富)的酒。
  意犹未尽的马尔代利指着桌上的一款 Nero d’avola 葡萄酒说,这是西西里的产品,有冲劲,热情奔放,你喝了它,会联想到西西里的阳光和西西里人的性格。他说到这里,记者觉得这一番话的中心意思已经非常明晰了:消费者不可能只满足于国际口味,新世界和老世界的关系不仅仅有竞争性,更有互补性。他用数字证明了记者理解的无误:意大利的葡萄酒30%是出口的,而且绝大多数是出口到新世界。
  
  卡比罗尔:
  饮酒与保健
  
  


  让-吕西安·卡比罗尔教授(Jean-Lucien CABIROL)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品酒专家。2007年三月下旬,他应邀来到意大利维罗纳,参加意大利葡萄酒展的前奏—第15届国际评酒会。他参加这项活动具有双重身份,一个是评委,另一个是OIV的代表。因为,国际评酒会皆需OIV派出的代表监审,就像任何正式的评比活动都需要得到公证一样。
  他是一位资深的葡萄酒专家。对于葡萄和葡萄酒(La vigne et le vin)可谓一往情深。他出身于酿酒专业,又攻读过农学,是农业工程师。他还攻读过农村经济和农村法,取得了博士学位。至于品酒,那就不用说了:国际上品酒师多得很,不是哪一位都能被OIV聘为专家的。
  他出生在一个葡萄农世家,从小与和葡萄和葡萄酒打交道。但是,他不愿意把自己绑在葡萄架上,所以,父亲把家传的葡萄园留给了他的姐姐。他的儿子是他的酿酒专业的学生,儿子创建了自己的酒庄,他只是去看看,并不固守。他喜欢的是与葡萄酒有关的社会活动。此类活动往往并无报酬,但他毫不在意,乐此不疲。
  他是一个白须白发的老头儿,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微笑,对人极其亲切。只要给他说上两句话,立即就可以打开交流的渠道。他今年六十有五,相处数日,从未见到他有倦容。我问他,睡不睡午觉,他听后笑道:“午觉?午觉让我疲劳!一天睡上六个小时,就足够了。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只要有活儿干,不会发困。”
  于是话题转到了饮酒与养生之道。问他是否每天喝酒,答曰每天喝,但只喝葡萄酒,不喝烈酒。他独钟葡萄酒,家里存了46个国家的产品。那么,喝多少呢?中午两杯,晚饭一杯。他马上补充说,他用的是常规的葡萄酒杯,即容量12,5cl (即125毫升)的杯子。并不斟满,而是留有一指或二指的余地。算下来,三杯酒的量差不多就是半瓶了。他说是的。这正好符合笔者过去看过的资料,即男人每天饮半瓶葡萄酒不算为过,女人则需适当减量。
  


  每天这么个喝法,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他说:“没什么影响,每年坚持检查身体,血象正常,各项指标居中,不高也不低。法国发表过一个饮酒量与死亡率的相关曲线,我的饮量完全符合曲线的指示,可惜我没有带在身边。”我请他画一个看看,他还真讲信用,第二天早晨乘车的时候就交给了我。我对他说,你签个字吧,我回国后可以呈现给《中外食品·酒尚》的读者,他欣然接受,签上了他的大名。据该图所示,一杯葡萄酒不饮的人,其死亡率高于要比每天饮两到四杯的人,但是过了四杯,死亡率则直线攀升了。他在这直线下面加注了 alcoolisme 一字,即酗酒或酒精中毒。
  他在谈酒的时候,没有忘记讲他的饮水经验:他每天非常注意喝水,要喝两升,夜间醒来也不忘补水。如果白天非常繁忙劳累,那么,晚上回家就不再喝酒了,而是大量喝水。
  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这一点更为有趣,也更珍贵。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水不仅能洗物件,也能洗疲劳呢!葡萄酒有保健功能,水更有呢!
  若不交待一下卡比罗尔的中国缘,这篇简单的介绍就不完整。他曾任图卢兹市副市长。图卢兹是个大城市,空客的总装厂就在那里。他曾作为友好城市的代表,三次访问重庆,两次访问成都,并顺路在北京逗留。他说,“中国使我着迷,我还没有去过上海呢!”。我说,祝愿机会出现,比如请你参加评酒会,或者请你帮助培训评酒师。他回应道,那当然好了!
其他文献
本期我们介绍的是一个叫candy的女孩,别看她只有19岁,玩调酒却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听说我们要拍照,她特意化了浓妆,不过这仍然遮不住她脸上的稚嫩,特别是笑的时候,仍是一个羞涩的少女。可是当她拿起调酒杯跟我们展示她的功夫时,我们所有最初的印象一下子全部改变了     姓名:王芹  英文名:candy  年龄:19岁  身高:162cm  体重:45kg  爱好:唱歌、看书  曾在上海悍马酒吧任花
期刊
2416,第一次听到这个酒吧名字的时候,就想起一部电影——2046,两者虽无瓜葛,但都让人充满疑惑和想象,名字的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416,第一次听到这个酒吧名字的时候,就想起一部电影——2046,两者虽无瓜葛,但都让人充满疑惑和想象,名字的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对于2416的认识是从朋友的口中开始,说那里别具一格,很有艺术气息。后来一个歌手阿强也给我介绍那里,那个时候他正
期刊
暮春的晨,却有着初冬的冷,有鸟儿在放肆地歌唱,和着风声,潮湿的空气有一点咸咸的味道,充斥着疲惫的喧嚣。林立的树木,在你的身后沉默成一片决然,不去奔跑,牵着马儿,就这样,轻轻的,轻轻地离开……    回望来路,似乎也有着风和日丽,云淡风轻,也有灰姑娘和玻璃鞋,可是故事中的王子为何被时光远远地隔开,像是一部老电影,没有颜色,片中的人和他们的爱情遥远至不可触及,幕布上,遍布斑驳……          那
期刊
古纳华拉(Coonawarra)酿酒区在世界葡萄酒地图上是永远不能忽略的,以出产世界上上好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而闻名于世。古纳华拉(Coonawarra)名字来自土著语 “wild honeysuckle”(野金银花)。这个酿酒区那长16公里、头尾各宽1.5公里的特别狭长地带,覆盖着这种称之为Terra Rossa的土壤,它是块状的石灰石黏土层,呈棕红色,富矿物质及有机
期刊
不知您留意过没有,在每一瓶经典基昂蒂葡萄酒的酒瓶颈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个圆形的黑公鸡标志。其实不只如此,如果你到了位于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Toscana大区中心地带的Chianti Classico经典基昂蒂区域,在道路指示牌上,你也会看到黑公鸡的标志。  国内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Chianti基昂蒂葡萄酒,大多数人以为是一种酒的名称。不错,它是一种酒的名称,但它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它又分为Chiant
期刊
有天 ,我的味蕾蠢蠢欲动 ,催我带它去一场美味的环球之旅  这是一次浪漫的旅行 ,无需收拾行囊 ,也无需准备大把时间 ,只需带上快乐的心    第1站  ——迷情法兰西    长城喜来登饭店的法餐厅,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优雅深沉的情调,这里的法国厨师长SIMON,是个爱笑又可爱的男人,带着我们来到我们环球之旅的第一站——法国。  法国,似乎是浪漫与品位的化身,提起它,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香榭丽舍大
期刊
大概是在5年前,初次接触到阿根廷的红酒,我就被它的魅力折服,我相信它的魅力同样可以令你们感动,所以我做阿根廷的红酒,把它的美好带给你们。  Youngju Lee出生于韩国,在比利时长大,是雷铛纳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在亚洲,欧洲,美国生活,学习,和工作过。在纽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以后,他的国际背景使他来到了荷兰,在一家时尚公司的商业发展部工作。在那里学习了一些生意上技巧之后,Youngju
期刊
郭教授热情、直爽、智慧、幽默、坚强,是个很有感染力的人。此时的我仍沉浸在郭教授那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钢琴艺术之中郭志鸿教授1932年出生于日本,是郭沫若先生与安娜夫人所生之子。5岁开始学习钢琴,师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著名钢琴教授田村宏。1948年回国,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得到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先生的指导,毕业后转入前苏联专家塔图良班学习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从事钢琴教学工作,于1955年参加华沙
期刊
好像曾经在哪里看过这么一句话:“爱喝红酒的女人,那一定是个浪漫的女人。”我却不以为然,我就很爱喝红酒,但我绝对是个与浪漫绝缘的女人。   喜欢上红酒,那是在几年前的事,记得那是一个朋友过生日开派对,那时候,红酒我是见多了,但没有真正喝过。也许是我跟红酒有什么特殊的缘份吧!只一口,我便深深的迷上那独特的味道。   曾经也幻想过,喜欢红酒,会不会是意味着以后我会爱上一个带有红酒味道的男人?所以才会对它
期刊
乡愁是一声唢呐的嘹亮,和着西北大漠的铿锵  乡愁是一曲冬不拉的弹唱,讲述西域楼兰的记忆  乡愁是一碗奶茶的馨香,蕴藏广阔草原的畅想  乡愁是一杯酒红的陈酿,吸纳西域沙地的精华和北纬44度的阳光……    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了一瓶家乡的葡萄酒,还没喝,心房就已经盛满了酒红色的乡愁。  几年前,一个人背起行囊离开家乡,想要去遥远的北京创一番事业,坐上火车,眼看着那个多姿多彩的地方离我越来越远,心里在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