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日积月累、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会倾听的能力,并在语言上作示范,加强朗读使全体学生都可参与其中,并鼓励利用课余读书、看报达到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分层要求,逐步提高,扩大训练使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提高
目前,许多小学生口语交际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平时说起话来,大都是能说会道,侃侃而谈,但在正式场合或进行课堂发言、讨论时却“三缄其口”,一旦被老师指名发言,更是讲不了几句就“卡壳”,语无伦次,很难作连贯、完整的发言。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有的是因为缺乏自信,紧张胆怯而造成思维混乱,难以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但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日积月累、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口语交际训练不可能只依赖教科书上一学期几次的口语交际课,我觉得平时的“渗透”不可或缺,做到练在平时,练在经常。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脑想、用心体会。如,观察某种动物,某个季节或某个景物,可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话可说”。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某种知识产生了兴趣,便会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都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当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装上阵,敢于表达,并乐于表达。如一次上课,让学生猜谜。谜语是广为流传的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是“画”。此时就借题发挥,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想象一下在春天大地变绿时的景色,勇敢地表达出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自己家乡的美: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样,整节课把学生发言推向高潮。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但是对于活泼、好动,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要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教师就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并逐步养成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对听得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
四、在语言上作示范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它能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激起试一试的勇气和信心。老师适时地对学生作语言表达上的示范,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会逐步规范。当然,示范引导也不一定全由老师来承担,可以让班上一些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来当“小老师”进行示范,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音响、录像等教学手段,以此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以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达的目的。
五、加强朗读面向全体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仅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连一篇文章都读不下来的学生,很难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指导学生多读、熟读。规定学生早读时,对所学的课文内容,特别是散文,有目的地朗读,对古诗名句要求背诵。
六、利用课余读书看报
俗话说:“开卷有益。”注重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读书条件,这也是为将来口语表达打下基础。首先是推荐学生读教学大纲规定的补充读物,如外国小说《童年》、《鲁滨逊飘流记》、《海的女儿》、《名人传》、《海底两万里》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
在双休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去逛书店,买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自己看后借给没有书的同学看,互相帮助。这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七、分层要求扩大训练
注意说话有覆盖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一个班级学生说话的水平差异是比较大的,基础好的学生能较流利的说上一段话,而基础差的学生每说一句话总是吞吞吐吐,意思表达不完整。对此,每次提问题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引导说话时,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同学来回答,这对激发学生说的愿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巩固阶段,则采用“开火车式”说,分小组说、同桌说、自言自语说等方法进行训练,以达到让每个人都有说话机会。
经过尝试,学生说话效果非常明显。班里的学生发言踊跃,几乎没有怯场的,朗诵、发言都能用普通话,学生的仪表仪态都大大改变了。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提高
目前,许多小学生口语交际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平时说起话来,大都是能说会道,侃侃而谈,但在正式场合或进行课堂发言、讨论时却“三缄其口”,一旦被老师指名发言,更是讲不了几句就“卡壳”,语无伦次,很难作连贯、完整的发言。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有的是因为缺乏自信,紧张胆怯而造成思维混乱,难以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但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日积月累、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口语交际训练不可能只依赖教科书上一学期几次的口语交际课,我觉得平时的“渗透”不可或缺,做到练在平时,练在经常。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脑想、用心体会。如,观察某种动物,某个季节或某个景物,可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话可说”。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某种知识产生了兴趣,便会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都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当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装上阵,敢于表达,并乐于表达。如一次上课,让学生猜谜。谜语是广为流传的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是“画”。此时就借题发挥,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想象一下在春天大地变绿时的景色,勇敢地表达出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自己家乡的美: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样,整节课把学生发言推向高潮。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但是对于活泼、好动,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要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教师就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并逐步养成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对听得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
四、在语言上作示范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它能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激起试一试的勇气和信心。老师适时地对学生作语言表达上的示范,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会逐步规范。当然,示范引导也不一定全由老师来承担,可以让班上一些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来当“小老师”进行示范,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音响、录像等教学手段,以此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以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达的目的。
五、加强朗读面向全体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仅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连一篇文章都读不下来的学生,很难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指导学生多读、熟读。规定学生早读时,对所学的课文内容,特别是散文,有目的地朗读,对古诗名句要求背诵。
六、利用课余读书看报
俗话说:“开卷有益。”注重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读书条件,这也是为将来口语表达打下基础。首先是推荐学生读教学大纲规定的补充读物,如外国小说《童年》、《鲁滨逊飘流记》、《海的女儿》、《名人传》、《海底两万里》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
在双休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去逛书店,买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自己看后借给没有书的同学看,互相帮助。这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七、分层要求扩大训练
注意说话有覆盖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一个班级学生说话的水平差异是比较大的,基础好的学生能较流利的说上一段话,而基础差的学生每说一句话总是吞吞吐吐,意思表达不完整。对此,每次提问题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引导说话时,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同学来回答,这对激发学生说的愿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巩固阶段,则采用“开火车式”说,分小组说、同桌说、自言自语说等方法进行训练,以达到让每个人都有说话机会。
经过尝试,学生说话效果非常明显。班里的学生发言踊跃,几乎没有怯场的,朗诵、发言都能用普通话,学生的仪表仪态都大大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