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岛儿小,情儿深,小岛是我永远的根:岛儿苦,人儿乐,小岛上谱写奉献歌……”迎着寒风,和着波涛,四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昂首挺胸地伫立在甲板上慷慨而歌。他们是回访长门岩的退伍老兵,组织者是1994年退伍的老兵刘振北。狂风疾袭,小船在风浪中穿行。随行的妻子、孩子趴在船上,一路的“浪漫之旅”让她们吃尽了苦头。
“我回来了”,这是迷恋这里难以言状的艰辛和苦涩吗?几天的海岛行,妻子、孩子终于理解了老兵对这座海防孤岛刻骨铭心的情感,理解了岛上官兵献身国防的精神源泉。就为那种精神,那种情爱,他们也产生了难舍难分的“小岛情恋”。
刘振北组织的这次回“娘家”,不过是千百个退伍老兵中普通的一幕。凡在长门岩服过役的,退伍后都程度不同地犯有“思岛症”,随着离开岛的时间越长越严重。家人怎么也搞不懂,长门岩究竟是个啥样的“世外桃源”?于是,便出现了一次次回访海岛的行动。
放眼长门岩,它远离大陆,像一颗璀璨的珍珠点缀在碧海之中,又好似一枚钢钉镶嵌在黄海前哨。岛上无居民、无航班、无淡水、无常用电,生活条件较差。按说,如此恶劣的环境,生存尚难,更别说要在这里扎根、训练、守国门。也正是如此,长门岩才有了更为传奇的色彩,有了赤胆和忠诚,有了撼天动地的海岛奉献精神和让人留恋的理由。
那是驻岛之初,一支英雄的队伍登上了这座孤岛。官兵们凭借手中的铁锤、钢钎、铁锹和坚硬的礁石叫上了板,渴了喝口积雨水,饿了吃把炒谷面,累了睡在茅草棚。寒来暑往,十几年如一日。然而,在近乎原始的状态下,官兵们硬是凿通了一道道山岭,打出了一条条永备坑道,筑起了一座座防御工事。岛上仅存的自然植物一495棵耐冬树见证了他们的壮举。耐冬树不择生存土壤而根扎石缝、不畏恶劣气候而四季长青,以其高洁品质赢得了官兵们的青睐,成了海岛精神的象征,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扎根树”。
对守岛兵来说,这里有苦、有寂寞,更有军人的光荣和使命。在上岛的小路上,高高竖立着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巨石,上面赫然刻着“祖国在我心中”的红色大字,并鲜明地标出了祖国首都北京的位置。这里是新兵上岛、老兵退伍、党员宣誓的地方。在堡垒掩体上、在坑道口上,随处可见一代代守岛人在山石上凿出的铮铮誓言:“当兵光荣,守岛无悔”、“苦我一个人,幸福千万家”、“守海防,洒热血,保祖国,流汗水”……正是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38代守岛官兵笑傲困苦,接力奋斗,用双手劈山填海,建起了整洁的营房,开出了盘山小道,抠出了瓢一块、碗一块共5亩多的“巴掌田”,养起了猪、羊。2005年,在上级首长的关心下,小岛还安装了热电联产系统,官兵每天可以洗上热水澡,小岛上生活和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在每一代守岛官兵的眼中,耐冬树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每年新兵上岛后,部队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为耐冬树培土、浇水:第一堂政治教育课就是给新兵讲述一代代守岛兵与耐冬树的故事,这个传统至今已延续了30多年。“……又到耐冬树开花的季节了,花开得还那样多吗?我年龄大了,难有机会再上岛看一看,请战友们替我为耐冬树多培一把土吧。别忘了,在你们的后方还有一群老兵,为你们祝福,为你们骄傲……”战士邵永明刚上岛时哭过鼻子,但当他读起第一代守岛兵丁嘉训的来信时,不禁热泪盈眶。现在他已是岛上像模像样的“猪倌”了,每年为连队饲养20多头猪,为丰富连队的“肉盘子”做出了贡献。
“头顶边关月,情系天下安。当兵走四方,时刻听召唤。爱心献给那千万家,真情捧在百姓前。”长门岩的官兵唱这首《爱国奉献歌》尤其动情。他们身处孤岛,撇家舍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家庭和幸福。2005年中秋夜,指导员李学刚的妻子思夫心切,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坐汽车、乘火车,好容易来到青岛,却没有进岛的船。无奈之下,她雇了一条渔船上了岛。晚上9时左右,哨兵急匆匆地向指导员报告“嫂子来了”。李学刚跑到码头一看,在海风中瑟瑟发抖的正是他一年多未见面的妻子。惊喜交加的他,顾不上旁边的战士,一把将妻子紧紧搂在怀里,相拥而泣。岛上的中秋夜,因这位勇敢的军嫂而变得格外柔情、美丽。
走进长门岩,聆听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目睹一张张奉献无悔的面孔,无人不为之感慨。这些忠诚的守岛人,并非不想过着家庭团圆、安逸舒适的生活,他们也没有天生吃苦的义务,但当使命落在肩头时,他们却是那样的义无反顾。解读长门岩,我们不难明白,是什么让官兵变得那么刚强,让他们的妻子、恋人变得那么柔情?原因只有一个——都是为了一个“家”!
“我回来了”,这是迷恋这里难以言状的艰辛和苦涩吗?几天的海岛行,妻子、孩子终于理解了老兵对这座海防孤岛刻骨铭心的情感,理解了岛上官兵献身国防的精神源泉。就为那种精神,那种情爱,他们也产生了难舍难分的“小岛情恋”。
刘振北组织的这次回“娘家”,不过是千百个退伍老兵中普通的一幕。凡在长门岩服过役的,退伍后都程度不同地犯有“思岛症”,随着离开岛的时间越长越严重。家人怎么也搞不懂,长门岩究竟是个啥样的“世外桃源”?于是,便出现了一次次回访海岛的行动。
放眼长门岩,它远离大陆,像一颗璀璨的珍珠点缀在碧海之中,又好似一枚钢钉镶嵌在黄海前哨。岛上无居民、无航班、无淡水、无常用电,生活条件较差。按说,如此恶劣的环境,生存尚难,更别说要在这里扎根、训练、守国门。也正是如此,长门岩才有了更为传奇的色彩,有了赤胆和忠诚,有了撼天动地的海岛奉献精神和让人留恋的理由。
那是驻岛之初,一支英雄的队伍登上了这座孤岛。官兵们凭借手中的铁锤、钢钎、铁锹和坚硬的礁石叫上了板,渴了喝口积雨水,饿了吃把炒谷面,累了睡在茅草棚。寒来暑往,十几年如一日。然而,在近乎原始的状态下,官兵们硬是凿通了一道道山岭,打出了一条条永备坑道,筑起了一座座防御工事。岛上仅存的自然植物一495棵耐冬树见证了他们的壮举。耐冬树不择生存土壤而根扎石缝、不畏恶劣气候而四季长青,以其高洁品质赢得了官兵们的青睐,成了海岛精神的象征,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扎根树”。
对守岛兵来说,这里有苦、有寂寞,更有军人的光荣和使命。在上岛的小路上,高高竖立着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巨石,上面赫然刻着“祖国在我心中”的红色大字,并鲜明地标出了祖国首都北京的位置。这里是新兵上岛、老兵退伍、党员宣誓的地方。在堡垒掩体上、在坑道口上,随处可见一代代守岛人在山石上凿出的铮铮誓言:“当兵光荣,守岛无悔”、“苦我一个人,幸福千万家”、“守海防,洒热血,保祖国,流汗水”……正是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38代守岛官兵笑傲困苦,接力奋斗,用双手劈山填海,建起了整洁的营房,开出了盘山小道,抠出了瓢一块、碗一块共5亩多的“巴掌田”,养起了猪、羊。2005年,在上级首长的关心下,小岛还安装了热电联产系统,官兵每天可以洗上热水澡,小岛上生活和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在每一代守岛官兵的眼中,耐冬树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每年新兵上岛后,部队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为耐冬树培土、浇水:第一堂政治教育课就是给新兵讲述一代代守岛兵与耐冬树的故事,这个传统至今已延续了30多年。“……又到耐冬树开花的季节了,花开得还那样多吗?我年龄大了,难有机会再上岛看一看,请战友们替我为耐冬树多培一把土吧。别忘了,在你们的后方还有一群老兵,为你们祝福,为你们骄傲……”战士邵永明刚上岛时哭过鼻子,但当他读起第一代守岛兵丁嘉训的来信时,不禁热泪盈眶。现在他已是岛上像模像样的“猪倌”了,每年为连队饲养20多头猪,为丰富连队的“肉盘子”做出了贡献。
“头顶边关月,情系天下安。当兵走四方,时刻听召唤。爱心献给那千万家,真情捧在百姓前。”长门岩的官兵唱这首《爱国奉献歌》尤其动情。他们身处孤岛,撇家舍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家庭和幸福。2005年中秋夜,指导员李学刚的妻子思夫心切,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坐汽车、乘火车,好容易来到青岛,却没有进岛的船。无奈之下,她雇了一条渔船上了岛。晚上9时左右,哨兵急匆匆地向指导员报告“嫂子来了”。李学刚跑到码头一看,在海风中瑟瑟发抖的正是他一年多未见面的妻子。惊喜交加的他,顾不上旁边的战士,一把将妻子紧紧搂在怀里,相拥而泣。岛上的中秋夜,因这位勇敢的军嫂而变得格外柔情、美丽。
走进长门岩,聆听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目睹一张张奉献无悔的面孔,无人不为之感慨。这些忠诚的守岛人,并非不想过着家庭团圆、安逸舒适的生活,他们也没有天生吃苦的义务,但当使命落在肩头时,他们却是那样的义无反顾。解读长门岩,我们不难明白,是什么让官兵变得那么刚强,让他们的妻子、恋人变得那么柔情?原因只有一个——都是为了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