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的礼物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艾柯
  
  我第一次跑进魏格登先生的糖果店,大概在4岁左右,现在时隔半世纪以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间摆满许多1分钱就买得到手的糖果的可爱铺子,甚至连它的气味好像都闻得到。魏格登先生每听到前门的小铃发出轻微的叮当声,必定悄悄地出来,走到糖果柜台的后面。他那时已经很老,满头银白细发。
  我在童年从未见过一大堆这样富于吸引力的美味排列在自己的面前。要从其中选择一种,实在伤脑筋。每一种糖,要先想象它是什么味道,决定要不要买,然后才能考虑第二种。魏格登先生把挑好的糖装入小白纸袋时,我心里总有短短一阵的悔痛。也许另一种糖更好吃吧?或者更耐吃?魏格登先生总是把你拣好的糖果用勺子舀在纸袋里,然后停一停。他虽然一声不响,但每一个孩子都知道魏格登先生扬起眉毛是表示给你一个最后掉换的机会。只有你把钱放在柜台上之后,他才会把纸袋口无可挽回地一扭,你的犹豫心情也就没有用了。
  我们的家离电车道有两条街远,无论是去搭电车还是下车回家,都得经过那间店。有一次母亲为了一件事——是什么事我现在记不得了——带我进城。下了电车走回家时,母亲便走入魏格登先生的商店。
  “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可以买。”她一面说,一面领着我走到那长长的玻璃柜前面,那个老人也同时从帘子遮着的门后面走出来。母亲站着和他谈了几分钟,我则对着眼前所陈列的糖果狂喜地凝视。最后,母亲替我买了一些东西,并付钱给魏格登先生。
  母亲每星期进城一两次,那个年头雇人在家看小孩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事,因此我总是跟着她去。她带我到糖果店买一点糖果给我大快朵颐,已成为一项惯例。经过第一次之后,她总让我自己选择要买哪一种。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我只是望着母亲给人一些什么,那人就给她一个纸包或一个纸袋。慢慢地我心里也有了交易的观念。某次我想起一个主意。我要独自走过那漫长的两条街,到魏格登先生的店里去。我还记得自己费了很大气力才推开那扇大门时,门铃发出的叮当声。我着了迷似的慢慢走向陈列糖果的玻璃柜。
  这一边是发出新鲜薄荷芬芳的薄荷糖。那一边是软胶糖。颗颗大而松软,嚼起来容易,外面撒上亮晶晶的沙糖。另一个盘子里装的是做成小人形的软巧克力糖。后面的盒子里装的是大块的硬糖,吃起来把你的面颊撑得凸出来。还有那些魏格登先生用木勺舀出来的深棕色发亮的脆皮花生米——1分钱两勺。自然,还有长条甘草糖。这种糖如果细细去嚼,让它们慢慢融化,而不是大口吞的话,也很耐吃。
  我选了很多种想起来一定很好吃的糖,魏格登先生俯过身来问我:“你有钱买这么多吗?”
  “哦,有的,”我答道,“我有很多钱。”我把拳头伸出去,把五六只用发亮的锡箔包得很好的樱桃核放在魏格登先生的手里。
  魏格登先生站着向他的手心凝视了一会儿,然后又向我打量了很久。
  “还不够吗?”我担心地问。
  他轻轻地叹息。“我想你给我给的太多了。”他回答说,“还有钱找给你呢。”他走近那老式的收款机,把抽屉拉开,然后回到柜台边俯过身来,放两分钱在我伸出的手掌上。
  母亲晓得我去了糖果店之后,骂我不该一个人往外跑。我想她从未想起问我用什么当钱,只是告诫我此后若不是先问过她,就不准再去。我大概是听了她的话,而且以后她每次准我再去时,总是给我一两分钱花,因为我想不起有第二次再用樱桃核的事情。事实上,这件我当时觉得无足轻重的事情,很快便在成长的繁忙岁月中给我忘怀了。
  我六七岁时,我的家迁到别的地方去住。我就在那里长大、结婚成家。我们夫妇俩开了一间店,专门饲养外来的鱼类出卖。这种养鱼生意当时方才萌芽,大部分的鱼是直接由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输入的。每对卖价在5元以下的很少。
  一个艳阳天气的下午,有一个小女孩由她的哥哥陪同进店。他们大概五六岁。我正在忙着洗涤水箱。那两个孩子站着,眼睛睁得又大又圆,望着那些浮沉于澄澈的碧水中美丽得像宝石似的鱼类。“啊呀!”那男孩子叫道,“我们可以买几条吗?”
  “可以,”我答道,“只要你有钱买。”
  “哦,我们有很多钱呢。”那个小女孩极有信心地说。
  很奇怪,她说话的神情,使我有似曾相识之感。他们注视那些鱼类好一会之后,便要我给他们好几对不同的鱼。于是我一面在水箱之间走来走去,一面将所要的鱼指点出来。我把他们选定的鱼用网捞起来,先放在一只让他们带回去的容器中,再装入一只不漏水的袋子里,以便携带,然后将袋子交给那个男孩。“好好地提着。”我指点他。
  他点点头,又转向他的妹妹。“你拿钱给他。”他说。我伸出手。她那紧握的拳头向我伸过来时,我突然间知道这件事一定会有什么下文,而且连那小女孩会说什么话,我也知道了。她张开拳头把3枚小硬币放在我伸出的手掌上。
  在这一瞬间,我恍然觉悟许多年前魏格登先生给我的教益。到了这一刻,我才了解当年我给那位老人的是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他把这个难题应付得多么得体。
  我看着手里的那几枚硬币,似乎自己又站在那个小糖果店的里面。我体会到这两个小孩的纯洁天真,也体会到自己维护抑或破坏这种天真的力量,正如魏格登先生多年前所体会到的一样。往事充塞了我的心胸,使我的喉咙也有点酸。那个小女孩以期待的心情站在我面前。“钱不够吗?”她轻声地问。
  “多了一点,”我竭力抑制着心里的感触这样说,“还有钱找给你呢。”我在现金抽屉中掏了一会,才放了两分钱在她张开的手上,再站到门口,望着那两个小孩小心翼翼地提着他们的宝贝沿人行道走去。
  当我转身回店时,妻正站在一张踏脚凳上,双臂及肘没入一只水箱中整理水草。“你可以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她问,“你知道你给了他们多少鱼吗?”
  “大约值30块钱的鱼,”我答,内心仍然感触不已,“可是我没有别的办法。”
  我于是把魏格登老先生的故事告诉她。她听后双眼润湿了,从矮凳上下来,在我颊上轻轻一吻。
  “我还记得那软胶糖的香味。”我感叹着说。我开始洗净最后一只水箱时,似乎还听见魏格登老先生在我背后咯咯的笑声。
  李伟荐稿
其他文献
“啃老族”这个名词在过去是没有的,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新名词。也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怪现象。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很怕被人这样指责说:“你家的孩子怎么没有工作,在家里靠父母养活,是个‘啃老族’。”  一般来说,这些“啃老族”大多数是以高学历的居多,多数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当然也有硕士博士。对于“啃老族”的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味地指责,如果不做具体的分析,是不客观的。产生啃老族的原因很多,有躺在父母身上心甘情
期刊
上一代对下辈有抚育的天职,下一辈对上一代有赡养的义务,这是我国家庭关系的传统模式。但是近年来这一模式在我国城市里发生严重的倾斜,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啃老”现象,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困惑万千家庭老年人的难题。许多老人无奈地发出“如今这家庭,究竟谁养谁”的感叹!    “啃老”现象种种  “啃”钱财    对于城市里的老人来说,大多是工薪一族,退休后有养老的工资,且多少还有点积蓄。俗话说“儿有女
期刊
上周,张姨专程到北京给儿子送了5000块钱。儿子电话里说,为工作方便,想买笔记本电脑,缺钱!张姨一听,跟接了圣旨一样,电话一撂就从老家飞来了。  “儿子干的是正经事情,当然要支持。” 张姨自己和自己说。  张姨的儿子26岁,是典型的80后生人,头发先染后烫后挑,一会儿扎个马尾巴,一会儿散开着,一会儿又剃光了,花哨得很。从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待业,赋闲在家两年,虽然父母也托人给他找过几份工作,但都不了了
期刊
“啃老族”,一顶多么空口白牙血迹斑斑的大帽子,而在生活中,很可能在混沌不觉间,你已然成为了一个老实巴交或者道貌岸然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啃老族”。一边辛苦赚钱入不敷出,应付着生活在社会上若干形形色色所谓的必要花销,一边不得不口嚼黄连被人家戳着脊梁骨伸手向家里讨钱、讨房、讨安逸。那些戳脊梁骨的人影里,很可能还混迹着你自己,就这么腹背受敌良心难安,为的也大概只是一双新出的阿迪球鞋,一款流线型设计的奔驰小跑
期刊
一提起“啃老”一族,许多家长都叹息声声,忧心忡忡,显得十分的无奈。其实,“啃老族”并非我国所特有,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据《参考消息》报道,近年来美国还衍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专门为“啃老族”进行心理咨询呢!    “啃老族”的提法,据说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这一群体这些年大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城市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最近,一些媒体就刊载了不少涉及此事的报道,不过我
期刊
道路阻隔、通信中断、房屋坍塌、生命危殆……5月12日,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袭击了四川北部的广大地区。巨大的灾难,震惊中国,震动世界!  灾难来临之际,新华社70多位记者兵分16路在第一时间奔赴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绵竹、什邡等重灾区。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 时
期刊
去年秋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人由兰州往敦煌,航班延误,到达时已然晚上十点多钟。敦煌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老罗显然等候已久,微笑的脸上带着逐不去的疲惫——天知道他从夏到秋要接待多少来访者。我们有些歉疚:为民航班机的这次晚点和常常晚点,也为我们的这次来访和那么多的来访。  怎么办呢?正如班机延误已成为老大难问题,“敦煌情结”也早已衍演为文人痼疾。如我已是第三次来敦煌了,可一踏上这块土地,深心处仍涌出莫名的悸动与
期刊
叛逆小孩想干自己的事    1988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以后,张涵予选择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在1995年之前,张涵予几乎没演过什么电影、电视作品,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译制片配音上。  那时候中国有两个专业的译制厂,一个是上海译制厂,一个是长春译制厂。长春译制厂主要配前苏联、东欧那边的电影,上海译制厂主要配欧洲电影。  张涵予头一回听人家配音感觉非常震撼。他当时也非常小,完全不知道是外国人在说话,还
期刊
2008年,2月19日。一道晨曦的光束,从遥远的天际,穿透阴霾空气,打在静谧的格凸河山谷里;打在这片奇异的喀斯特地貌壮观迭起的山丘上;打在格凸河岸天然风化的幽暗洞穴里……    我想,面对这一大片宛若神照,美得一塌糊涂的光影大地雕塑,即便是那个“最会摆弄大自然美景的”光影诗人——伦勃朗都会心灵震撼;我想,这一刻,我会不经意地下意识按动手中快门;我想,我会把这幅杰作,悬挂在我明朗的厅室里;我想,就将
期刊
译/吴明    在一次会上,有一个小孩向我走来。他和我握手,然后说道:“我是汤米,今年6岁,我想向你的儿童银行借钱。”我回答道:“汤米,你要用这笔钱来做什么呢?”  汤米说:“我从4岁起,就认为自己能促进世界和平。我要设计一种贴在车后的贴纸,上面写着‘请为我们的孩子维护世界和平’,然后是我的签名‘汤米’。”  我说:“我的儿童银行可以支持这个构想。”我为他开了一张454美元的支票给制贴纸的厂商,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