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来源 :当代思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也不高,如何有效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引导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断向农村城镇地区集中,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镇社会经济关系广泛渗透到农村,并使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其内涵包括:第一,人口结构城镇化。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使农村人口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改变,城镇人口和数量逐渐增加;第二,产业结构城镇化。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主要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局面,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第三,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这可从农民日常的衣、食、住、行的改变反映出来;第四,农村景观城镇化。农业规模扩大和非农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必然导致建筑物的外观多样化和档次提高,使其城镇性景观渐渐浓重。
   农村城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组成的关联化。农业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是农村产业的基础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作为原始产业或基础组成是农村产业的“第一车间”,农村工业和服务业
   作为农村产业的“第二车间”和“第三车间”,必定要从“第一车间”吸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这是农村产业组成关联化的内在规定性。像这种产业组成网络的结点只能是作为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地的农村城镇。2.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农业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限制。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无论是企图提高农业生产率,或期望收入达到较高水平,都必然会作出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选择。农村小城镇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向,它为农民带来的变化将是多种身份,既有专业的身份,又有兼业的身份,既有固定的职业,又有流动的职业。3.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农村工业化的兴起,突破了农业自然再生产和农村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局限,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取向的变革。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联,不仅仅表现为农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社会化服务,而且还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市场营销组织形式。 4.社区环境的生态化。农村是“绿色”的标志,无论是发展乡镇企业或农村城镇,都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到头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必须坚持走城乡结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城乡人口流、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总之,以上特征中农村产业组成的变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是农村城镇化的关键,农村经济运行的市场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条件,而社区环境的保护则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而生产方式的调整,必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体系、农业商业网络、农业外贸体系、农村第三产业等综合性经济转化,农业致富的渠道也从单一的农业,转向以农为本、以工促农、以商富农。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既解决了农业资本和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
   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
   “三农”问题,仅靠农业自身、农村自身和农民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单纯靠在
   人均1.59亩耕地上做文章,即使把种地变成绣花,也无法解决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只有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农民才能富裕。农村城镇化触及了农村最深层次和最困难的问题,对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3.加快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有力依托
   农村如何实现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再次发展,必须从发展非农业和发展农业自身两个方面相结合上来考虑。积极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是实现农民致富的重要思路。现代农业要求有完善的服务队伍直接为生产者服务,要求农产品加工业有大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模式,成功地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大市场,实现了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提高了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农村城镇化推动了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它快速发展的有力依托。
   4.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在于一段时间以来,农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致使农业领域里沉淀了过多的劳动力。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阶段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内在要求。目前,农民进城、乡镇企业吸纳、流向小城镇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容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条途径。由于城乡改革的逐步推进,城乡就业难度急剧加大,农民进城受阻,乡镇企业正面临挑战,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随着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推进,必将扩大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人口、劳动力自然集中,推动城镇的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5.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和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受教育落后的状况却没有多大改变。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率占全国的44%,小学文化程度占37.2%,这主要是由农村教育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让农民一起分享城市的教育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城镇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同时,城镇文化娱乐设施、体育卫生设施、信息交流功能相对发达,有益于进“城”农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更新,有利于城市文明的传播。而广大农村因相当比例的人群进“城”,农村教育资源紧张局面得以缓解,利于农村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
   三、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结构大调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大批崛起的小城镇开辟了城市化的新进程,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小城镇的数量由2173个增加到1.82万个,如果再加上4万个乡政府所在地,以及一部分在行政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集聚地』、城镇的总量已达到5万多个。随着城镇数量的增加,我国市镇总人口也增加了2.1亿人,扣除城镇自然增长部分,农村人口 1.4亿多人。据推算,其中被小城镇吸纳的人比城市的要多1/4左右。这个时期,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人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
   尽管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水平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家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以上分析表明,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有着极其复杂的和深刻的社会原因,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生产力向农村的渗透,延缓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生产力发展是引起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这种动力的渗透。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改变、推动着城乡关系,通过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进,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城市是生产力集中的场所,利用城市的辐射能力、吸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使先进生产力渗透到农村地区,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但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割裂效应,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难以频繁流动,自由组合。城市先进生产力难以向广大农村渗透,难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延缓了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进而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
   2.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造成的约束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性投入,这种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了中国城镇化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政府财政压力太大,投入资金有限,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几近于杯水车薪。在大、中城市,政府每年要向市
   民承诺办一些实事,如市政、住房、环境、交通、居民生活、就业等方面,都有一些改善目标;而在小城镇,虽然也搞了一些建设,但与大、中城市相比则相差甚远,与农村相比倒是差别不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政府投资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如果农民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来实现农转非和城镇化,只能是延缓二元结构的改变和城乡差别的缩小。
   3.农村城镇化建设缺乏因地制宜的观念,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一些地区却出现不顾及本地区实际情况盲目实行城镇化,从而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某些地方只重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忽视了产业支撑力的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过于超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使巨额投入不仅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反而提高了农民进城创业的门槛,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如果农村城镇化无法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其结果将是农村城镇化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最终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4.农村城镇化建设政策不健全,农民进城受阻
   我国城镇地区政策不健全成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户籍管理制度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城市户籍管理制度过严,城乡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一些已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基本脱离了农业的农民不能迁移户口,进镇落户。其次,农村城镇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也制约着农民进城。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针对城市居民,农民的社会保障除了民政部门的救济以外,主要靠自己、靠子女。历史形成的这些有关失业救济、最低生活补贴、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在农村滞后的问题,增加了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的预期风险和预期损失,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农民引进城,却留不住。最后,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现行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民难以下决心进入小城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尚未正式建立。土地作为基本社会保障分给农民后,农民使用土地所花代价和转出土地所得补偿都很低,但要放弃其作为基本社会保障的土地而到小城镇去创业却要付出较高的代价,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预期的社会保障机制,必然使农民难下决心弃地进镇。
   5.农村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盲目发展造成的缺陷
   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盲目发展,导致城市经济力不足。农村城镇化主要以血缘、地缘关系形成城镇,而不是以经济联系来形成经济系统,这是当前农村小城镇的薄弱之处。没有经济上的凝聚力,使得农民对小城镇丧失兴
   趣。加之农民到小城镇创业之难,远甚于各方面条件较为优越的大中城市。部分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没有充分考虑城市自身和周边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特点来为城市准确定位和根据实际情况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导致城市间产业设置重复、产业间缺乏互补性,影响了该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建设。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我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表明,在进一步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各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必须深刻反思过去几年城镇化建设的得失,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措施。在笔者看来,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小城镇经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小城镇,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各种加工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和农村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并日益向小城镇集中,最终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通讯条件较好,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又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来支撑,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订单农业”,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流通
   面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割裂效应,必须开拓和建设全国统一的、完整的大市场,搞活农村经济流通。将农村城镇塑造成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空间经济聚集体,关键在于要克服“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弊端,重点开拓和建设好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搞活流通。其方向是:(1)依托龙头带产业,建设交易大市场。大力扶持农产品主产区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提供银行资金建设龙头企业,以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搞活农村交易市场;(2)依托基地带农户,建设专业大市场。通过流通领域专业市场的建设,带动农村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依托城镇带农村,融人国际大市场。挖掘和创新以乡村为基地的传统名优产品,在农村城镇加工经销,在大城市广设“窗口”,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凹后自营进出口权,形成上接国际大市场,下连千农万户的格局。
   3.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化步伐
   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一方面,现阶段政府资金应以营造环境、“筑巢引凤”为主。政府要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鼓励相邻的小城镇共建设、共享某些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政府要学会“用民间的钱,办民间的事”,改变过去直接投资办企业的作法。小城镇建设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投资诱导政策,采取担保、贴息、补贴等办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动员和鼓励金融机构、各类开发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以及城乡广大居民,尤其是依靠进镇农民筹集城镇建设资金,促进企业、个人共同投资于小城镇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加大开放力度,从多方面融资,逐步形成包括国家、社会、个人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人口的增加,更表现为诸多城市要素的集聚,特别是城市的规模和形式,有赖于城市产业的支撑,并落实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应深入研究,正确引导,提供信息,搞好服务,使不同地区因地制宜依据自身资源、环境等不同条件形成各自的城市产业,进而形成一些功能各异的城镇,如综合性城市、工矿业城市、港口城市、边贸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旅游城市等。
   此外,还可以从最纯粹的农业出发,形成农村城镇化的产业依托——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化可以有四种形式:(1)联合经营。这种方式仍以小农家庭承包为基础,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采取共同作业方式,从事某一作物的栽培种植、作业管理、收获、保存、运输、销售。(2)委托经营。农户通过土地租赁的形式把土地委托给“能人”经营,土地承包权没有流动,但已经实现一定程度的集中。例如委托代耕、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收取土地租金,或分享生产成果。(3)合作经营。农民用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人股,组成合伙人性质的生产合作社,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农民可以从劳动中获得工资收入或从土地人股中获得预期收益。(4)公司经营。生产完全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方式管理,产权清晰,经营方式灵活,供产销一体化。
   5.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宽松的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应该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出发,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适应市场化在
   农村改革中的要求,建立起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主要包括:(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管制,将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变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还给农民自由迁居、就业的权利,并将迁居到城镇的农村人口一并纳入新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推动城镇地区的二、三产业发展。(2)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应包括所有权流转和使用权流转两项内容。土地的流转应该没有次数的限制,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拥有者可以将其权益像其他商品那样,自主地按市场规律转让。农民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把土地转包给农业大户和专业户,而农业大户和专业户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办起专业性更强、分工协作更细和市场联系更密切的农场。在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不断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基础上把农场发展成现代化大农场,最终使农业生产从承包户向专业户、经营大户、农场、现代化大农场这样的轨迹发展。(3)建立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使进入城镇的农民同样可以享受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其中特别是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应根据小城镇的特点,把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根据其经济实力确定合适的保障范围、项目和水平。
   6.制定科学可行、布局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依据,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居民点向城镇转化的过程,需要城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舒适、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就意味着要进行大量的城镇建设。在规划中要选择一些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条件较佳的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培养一些生长极,起到统规区域的作用,逐步实现城镇发展的统一集中。这样才能建立开放的城镇建设格局,从根本上实现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此外,调整村镇空间布局,改革村镇住宅布局松散、新建住宅向村外扩张、侵占良田、造成土地巨大浪费的现象,严格控制宅基地面积,提倡建设适于农民居住、占地少的集合式住宅,如农民公寓。对于单个小城镇来说,要采用合理的用地布局,将工业用地布置在城镇居住用地的下风向和下游,减轻其对生活居住的污染程度。
   在我国城镇地区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获得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是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关键。
  
其他文献
在未来5年内,北京市门头沟区将规划建设北京首个定位于“低碳城市”的“生态城”。预计“生态城”总体规划纲要将在今年年中正式出台。近日,记者从门头沟“两会”上获悉.2010年,
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初始几何缺陷、残余应力、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影响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基于已有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参数分析,重点研究了构件长细比、翼缘宽厚比、腹板高厚比、荷载相对偏心率的变化对构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中国、美国和欧洲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公式计算结果做了对比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在参照我国钢结构设计标准公式形式以及
在二语学习领域当中,词汇知识与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口语以及写作等语言能力紧密相关。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很多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对词汇知识与语言技能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曾崛起过一个强盛的西汉王朝。这个王朝由高祖刘邦奠基,经惠帝(此人系一白痴,执掌朝政的是其生母吕后)、文帝、景帝等几代人奋斗,到武帝刘彻即位,已经发展成为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泱泱大国。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往开来,把这个王朝进一步推向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  西汉是继秦而起的王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强盛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集体的领导下正在积极推进中。作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富润集团公司董事长赵林中,在本文中谈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简要介绍了3项排洪抢险工程的设计概况和主要参数.分别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和公路科学研究所的防洪经验公式对不同重现期的雨水量进行了计算对比.初步探讨了暴雨强度和重现
通过将该实验中EDTA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步骤进行适当的调整,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仪器清洗及润洗步骤,提高了实验效率。
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今天,正确认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大力弘扬这一光辉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为什么人服务,是一个根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为了解放广大劳动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以人为本”,指明了我国发展的目的、实质,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向哪里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虽然不是新命题,但它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理论与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整复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32例小儿肠套叠患者在B超定位下X线作空气灌肠复位.结果 31例空气灌肠婴儿成功复位,1例发生穿孔进行手术治疗,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