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为专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面对新形势,必须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摒弃那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工作;培养
1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因此,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1.2 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3 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山川上的桥梁。”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因此,要让思品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期待与向往以及师生的快乐天堂。
2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养成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中小学的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品德认识的提高上,而必须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得养成教育有方向,学生行为有规范,教师执行有力度。同时,制度又是使中小学生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强调行为规范训练。也就是说,对中小学生行为训练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使他们学得会、做得到、记得住;训练要有规有矩,符合一定的标准:训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训练:训练的内容要有统一安排,应体现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和坡度。要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入手,从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习惯等具体细微的行为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开始,坚持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调节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等。“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圈,必须主动对他们关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2.2 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
3 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3.1 把认知教育寓于养成教育之中。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王充曾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可见,知识与人的品德是分不开的,它们有机结合而构成人的行为方式,提升和规范人的行为本质。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就得使他们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那种板着面孔、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道德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向学生敞开心扉;而不是不顾社会大环境一味地唱高调,让学生感觉你总像是戴着面纱,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亲近。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2 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虽然小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教育常常陷入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学习5天接受的正确观念,结果在家和社会待2天的时间里,就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小学、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3.3 建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格局,形成齐共管的德育氛围,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既是小学对全体教职工的一项普遍要求,也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所小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的德育氛围,而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广大教职工是否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是否自觉地努力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小学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德育是小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作为小学的教职工,人人都应该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是理所当然的要求,但是如何使“应该成为”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一质的飞跃,这是小学领导者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的事情。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工作;培养
1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因此,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1.2 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3 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山川上的桥梁。”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因此,要让思品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期待与向往以及师生的快乐天堂。
2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养成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中小学的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品德认识的提高上,而必须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得养成教育有方向,学生行为有规范,教师执行有力度。同时,制度又是使中小学生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强调行为规范训练。也就是说,对中小学生行为训练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使他们学得会、做得到、记得住;训练要有规有矩,符合一定的标准:训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训练:训练的内容要有统一安排,应体现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和坡度。要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入手,从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习惯等具体细微的行为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开始,坚持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调节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等。“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圈,必须主动对他们关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2.2 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
3 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3.1 把认知教育寓于养成教育之中。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王充曾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可见,知识与人的品德是分不开的,它们有机结合而构成人的行为方式,提升和规范人的行为本质。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就得使他们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那种板着面孔、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道德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向学生敞开心扉;而不是不顾社会大环境一味地唱高调,让学生感觉你总像是戴着面纱,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亲近。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2 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虽然小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教育常常陷入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学习5天接受的正确观念,结果在家和社会待2天的时间里,就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小学、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3.3 建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格局,形成齐共管的德育氛围,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既是小学对全体教职工的一项普遍要求,也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所小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的德育氛围,而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广大教职工是否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是否自觉地努力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小学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德育是小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作为小学的教职工,人人都应该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是理所当然的要求,但是如何使“应该成为”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一质的飞跃,这是小学领导者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