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呢?笔者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尤其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颇有心得,现在此提出,与同行共勉。
一、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人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卖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不乐意做,甚至敷衍了事。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缺乏兴趣和爱好是无法下笔的。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与兴趣。
二、重视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学生有"米"下锅,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
3、走出课堂,调查研究,"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
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广闻博览,提高语言修养与人文内涵。
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他的知识面、信息量、认识事物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写作技巧的掌握等等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和提高,大多来自于我们广泛的大量的阅读。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多读有较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人文内涵。在课堂上老师要多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作品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作家是如何锤炼语言?,然后再把精彩的章句画下来熟读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提起笔来也就会顺手多了。除了抓紧课堂阅读教学之外,语文老师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增加知识,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勤练笔,在多写多练上下功夫。
天才出自勤奋,天道酬勤。仅仅靠生活的经历还是不够的,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时地写下来。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要让学生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不能把作文训练仅仅限制在课堂里,搞封闭式的训练。光靠在课堂里,按照教材编排的七、八次作文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我们还重视激发学生在课外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把作文作为一件乐事,勤写勤练。如通过在班里办班报、鼓励学生为学校广播站写稿件,开展读书报、评书报、剪书报评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即兴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自觉地写日记、写观后感、读后感,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征文比赛,为少儿读物写稿、开展社会调查、收集信息等途径,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勤练勤写,让"巧妇能为有米之炊",从而使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构思要奇
作文,首先要别出心裁。当多数人普遍注意到某一主要方面时,你可以从另一方面把被掩盖的问题提出来,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题目要新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要靠题装。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收到标新立异、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拟题时可巧妙的运用一些修辞、比喻、拟人、反问等。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题的作文,有的学生作文题目是《鱼与水的对话》,使呆板枯燥的文题变得生动、形象、鲜活有趣。还可以借鉴学过的课本,例如以"成长"为题的作文,有一位学生用《别了,电视机》为题,成功的借鉴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法,来写自己升入中学后,随着课程的增多,不得不和电视告别的过程,题目新颖,引人入胜。
三、面孔要亲
有些学生作文不是太严肃就是居高临下,拉大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写作文应该给读者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又智慧的面孔,让人读起来,感觉似曾相识,犹如邻家大姐。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倍感亲切,换句话说,就是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
四、感情要真
作文要写真实情感。要想写出真情实感,必须学会自己观察、体验、感悟,亲身经历自然界中的人、事、物、景,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灵气,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只要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断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勤写多练,写作就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就一定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人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卖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不乐意做,甚至敷衍了事。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缺乏兴趣和爱好是无法下笔的。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与兴趣。
二、重视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学生有"米"下锅,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
3、走出课堂,调查研究,"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
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广闻博览,提高语言修养与人文内涵。
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他的知识面、信息量、认识事物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写作技巧的掌握等等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和提高,大多来自于我们广泛的大量的阅读。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多读有较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人文内涵。在课堂上老师要多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作品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作家是如何锤炼语言?,然后再把精彩的章句画下来熟读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提起笔来也就会顺手多了。除了抓紧课堂阅读教学之外,语文老师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增加知识,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勤练笔,在多写多练上下功夫。
天才出自勤奋,天道酬勤。仅仅靠生活的经历还是不够的,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时地写下来。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要让学生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不能把作文训练仅仅限制在课堂里,搞封闭式的训练。光靠在课堂里,按照教材编排的七、八次作文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我们还重视激发学生在课外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把作文作为一件乐事,勤写勤练。如通过在班里办班报、鼓励学生为学校广播站写稿件,开展读书报、评书报、剪书报评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即兴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自觉地写日记、写观后感、读后感,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征文比赛,为少儿读物写稿、开展社会调查、收集信息等途径,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勤练勤写,让"巧妇能为有米之炊",从而使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构思要奇
作文,首先要别出心裁。当多数人普遍注意到某一主要方面时,你可以从另一方面把被掩盖的问题提出来,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题目要新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要靠题装。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收到标新立异、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拟题时可巧妙的运用一些修辞、比喻、拟人、反问等。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题的作文,有的学生作文题目是《鱼与水的对话》,使呆板枯燥的文题变得生动、形象、鲜活有趣。还可以借鉴学过的课本,例如以"成长"为题的作文,有一位学生用《别了,电视机》为题,成功的借鉴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法,来写自己升入中学后,随着课程的增多,不得不和电视告别的过程,题目新颖,引人入胜。
三、面孔要亲
有些学生作文不是太严肃就是居高临下,拉大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写作文应该给读者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又智慧的面孔,让人读起来,感觉似曾相识,犹如邻家大姐。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倍感亲切,换句话说,就是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
四、感情要真
作文要写真实情感。要想写出真情实感,必须学会自己观察、体验、感悟,亲身经历自然界中的人、事、物、景,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灵气,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只要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断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勤写多练,写作就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就一定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