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秒报出地震参数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离震中较近的定日县、拉孜县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监测和风险防范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波信号传到地震台网,据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级、发震时刻、深度、破裂机制等参数。地震监测如何做到“又快又准”是我国科学家长期以来重要的攻关方向。
  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各地震台站,速报员们一刻不敢松懈,他们是实现“又快又准”的关键一环。“震情信息无小事,容不得一丝差错,只能叮嘱自己仔细再仔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速报员杜广宝说,他已经连续4个春节守在监测系统前,地震发生后在10分钟左右核算地震参数信息,校正自动速报结果,给出正式速报是杜广宝和同事们必须做到的事情。
  有没有一种新技术可以解放速报员们紧绷的神经?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快更准地给出地震参数信息?近日,由中国科技大学与中国地震局合作研发的“智能地动”系统项目组宣布:利用该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仅需要1~2秒时间就能报出所有地震震源参数,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从古至今,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从未停止。仅2019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9亿元。其中,四川长宁6.0级地震和西藏墨脱6.3级地震都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得地震的相关信息对于灾害的预判及救援意义重大。目前,自动算法与专业人员人工计算结果相结合的方式,仍是许多国家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传统地震监测系统是报出系统计算与专家干预相结合的结果,因此要求专业人员24小时值班,这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许多微小地震肉眼常常无法识别,但是这些微小地震可能预示大地震的发生。
  科学家们最初研究“智能地动”系统的动力正是源自于此。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张捷表示,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的出现是地震监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深度学习历史地震数据,“智能地动”系统可以监测到微弱地震波信号,并在2秒内报出地震参数信息。借助超级计算机,灾害模拟评估的区域更广、精确度更高。
  “智能地动”系统与传统监测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深度学习能力。它能根据记忆中汇集的上百万个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学理论,快速处理正在发生的地震数据。
  “智能地动”系统自2018年12月已在中国地震局试运行,实时处理位于四川省和云南省的中国地震实验场的117个地震台,这套系统采用一系列人工智能主导的地震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数据,无需人工操作,便可自动快速地得出地震信息并自动发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地震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处理大数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将为防灾减灾带来许多新的突破。
  正是由于“智能地动”系统可以不断从历史地震大数据中“学习”,它在监测地震领域才有了能人所不能的一些“神通”。比如,以前我们采用计算记录幅值变化来确定地震参数,一旦有噪声干扰或某个台站发生故障,计算就容易出错,但“智能地动”系统通过学习历史上发生的上百万个地震信号,可以有效地去除任何频率段的噪声,识别能力强,能监测到微弱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地震波信号。传统监测系统一般可以报出3级以上的地震,而“智能地动”系统可以报出1级以上地震的信息,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
  在地震定位方面,传统方法拾取性质不同或傳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地震波从震源传到观测点所经过的时间等地震震相走时,去噪效果差,个别台站拾取走时错误,这些都会影响最后定位结果,而“智能地动”系统则是一步到位,直接根据地震波形记录推断地震的位置与深度。
  更重要的是,在地震破裂机制研究上,传统方法只能处理较大地震的资料,并且依据人工选用的波形与反演参数,在几分钟后得出破裂机制的描述参数,“智能地动”系统则可在1秒内依据记忆训练的大数据库,对任何地震瞬间推出地震破裂机制以及可靠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地震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项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地震相关研究中常能见到前沿科技的身影。许多人都知道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既然科学家们开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引入地震科学,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在地震预报上获得重大突破呢?
  实际上,为了预测下一场大地震将出现在何时何地,有许多科学家都在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充分,他们分析大量地震数据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地震、预测地震的表现形式。
  地震预报也是“智能地动”系统的努力方向之一。张捷表示,“智能地动”系统目前的运行水平已经达到了常规地震监测与地震预警的技术指标要求。他说:“我们团队目前多项科研都在从事地震预报的研究。去年12月我们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全球最大的地球物理学年会上,作了3个关于地震预报的学术报告,其中两个报告都是应用人工智能预测大地震。我们的目标是未来‘智能地动’系统将具有中短期地震预测的功能。”(据《科技日报》)
其他文献
中核集团3月2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基本完成,为后续机组装料、并网发电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热试”是通过主泵运转和稳压器电加熱器投用,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升温升压至热停堆工况,并在各特定试验平台执行一系列调试试验、运行定期试验的综合性试验阶段。该阶段尽可能模拟核电厂各种热工工况,验证核岛、常规岛设备和
日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员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晶体管“硅-石墨烯-锗晶体管”。   目前已报道的石墨烯基区晶体管普遍采用隧穿发射结,然而隧穿发射结的势垒高度严重限制了晶体管作为高速电子器件的发展前景。研究团队通过半导体薄膜和石墨烯转移工艺,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的“硅-石墨烯-锗晶体管”。   研究人员表示,与已
越讲究生活,厨房里的工具就越多越细。如果既想节省空间,又想提高工具利用率,那么MAK-AS可能很合适。它将传统的厨房剪刀扩展至5个刀片,并充分考量到每个刀片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多种功能。MAK-AS由坚固耐用的不锈钢制成。当然,它也非常锋利,可以用来除魚鳞、切菜、削皮等。
从2014年开始启动的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历时6年,终于落锤定音。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新法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我国现行专利法于1985年施行,曾分别于1992年、2000年、2008年进行过三次修正,对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促进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发展,专利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专利保护效果与专
日本中部农民对奶牛进行一项特殊实验,证明一种创新、受自然启发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农业虫害问题。  斑马及其独特的黑白条纹曾引起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提出许多解释理论,分析为什么一些物种身体会形成黑白条纹,最终达成的研究共识是:黑白相间曲折图案是一种动物进化策略,可预防昆虫叮咬,尤其是携带致命疾病的害虫。  斑马的杂色皮肤能有效抵御害虫,为什么日本奶牛不喷涂成杂色皮肤颜色呢?位于日本名古屋附近的爱知
由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团队研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XINSORB支架,近日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上市。这是我国最早开始自主研发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葛均波带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团队,与山东华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自2005年就开始了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国内17家中心开展了上市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完成395例患者入组
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科考队员5月28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南侧海山发现了近10片五彩斑斓的珊瑚林。林内各种珊瑚和柱星螅等集聚生长,犹如“海底花园”一般,实属罕见。  “科学”号正在执行的是国家科技基礎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于5月18日从青岛起航,计划6月23日返回厦门。  5月28日,大型科考设备“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从一座海山的东侧半山腰开始往上爬,对底栖
商标算是留住了,但新的疑惑也就此产生。不少网友提出疑問称,使用该商标是否需要付费?是不是招牌上有这一商标才是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对此,兰州市商务局方面介绍,“兰州牛肉拉面”商标的所有人是兰州商业联合会,该协会属于社会团体组织,兰州市商务局对该社团组织具有行业指导职能,由该协会申报兰州牛肉拉面商标也是经过政府授权的。  2010年7月1日兰州商业联合会出台了《兰州牛肉拉面商标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负责受
DUOKET與其是说一件外套夹克,不如说是一款日常工作用的小背包,灵活的设计让它轻松转变角色。当变成背包时,夹克内袋就变成了背包里的各种小口袋,实用多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东省梁山县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异军突起,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拥有“专用汽车许可证”的企业有60家,形成了年产专用汽车15万辆的生产能力,产品涵盖运输、市政及各种特种用途,共计650多个品种,在全国公路上奔驰的半挂货车中,每三辆中就有一辆是“梁山制造”。  是什么成就了“梁山制造”?  焊出“创富神话”:农业县里闯出大市场  中集东岳的大院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