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新动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并且能顺应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本文试图从解析我国目前学校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恰好又能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出发,揭示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和我国学校组织变革走向学习型组织的必然性。
  关键词: 学校组织变革 存在问题 学习型组织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涵
  什么是学校组织变革?学校组织为什么要发生变革?在了解学校组织变革之前,我们先对组织变革的内涵加以分析。在MBA智库百科中,将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定义为:“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组织变革的动因包括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两个方面。例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革等外部条件的变化;企业实行技术改造、计算机辅助管理、人员结构的变化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内部条件的变化,都要求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上述变化的出现。
  学校作为一种组织结构,是其环境的产物。因为学校不仅受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维系,而且反过来影响着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罗伯特·欧文斯曾在《教育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把教育过程描述为一个系统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1)学校从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如社会中的知识、价值观念、期望目标和资金)的输入;(2)学校内部发生的过程(包括组织结构、人、技术和工作目标等子系统);(3)向社会的输出(以被改变的个体的形式)。[1]因此,学校组织既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又与学校内部的自身变化密不可分。学校组织要想长期生存发展,保持生命活力,就必须使自身同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相适应,而这种适应要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革新,从而提高学校的组织效能,这便形成了学校的组织变革。
  二、我国目前学校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9世纪末以来,科学管理理论日益兴起并被逐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科层制的组织模式来完成对学校管理行为的改造,以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但这种科层制在给学校组织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黑暗”面。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已经不再适用,因此,这种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亟待变革。目前,我国的学校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层级化明显,缺乏民主,导致教师、学生缺乏创造精神和自主学习精神。[2]
  按照科层制建立起来的学校行政组织,基本上校长在组织中是“至高无上”权力的拥有者,学校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校长说了算,会议上校长的决定大多数人会表示同意,即使有人有不同的思想、观点,也会由于某种压力的影响而保持沉默。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下级往往扮演着一种被动的、被支配的履行者角色,根本不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就会滋生惰性,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挫,学校组织会失去活力,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不利于学校组织的长久发展。
  (二)权责不明,互推责任,导致组织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的学校组织层级鲜明,但权责却不明确。很多部门或领导对该负的责任负不起来,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却紧抓不放,甚至很多学校领导为了解决学校职工家属就业问题乱设本不需要的岗位,出现“因人设岗”的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带来学校部门职能混乱,权责不明,出了问题互推责任,学校组织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这种“权责不明”的状况,也不利于学校组织内部人员的团结合作,由于问题、责任尚不明确,会出现巴结领导的事情争着干、得罪领导的事情没人干的局面,这就难免会出现钩心斗角、不择手段的情况,不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也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官本位”现象严重,导致学校管理阶层普遍缺乏科研创新精神。
  当前,由于学校领导享受国家干部级别待遇的特殊地位,职务越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相应的其他待遇也就越好。因此,级别晋升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造成了学校里由于很多人热衷官职的晋升,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忽略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精神。另外,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利用自身的权力在干部任用上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使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导致组织内人员质量不高,缺乏斗志,学校组织内部却因缺乏真正的人才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检察机制。
  目前,我国对于学校组织机构的组织行为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组织内部活动民主性的缺失,使得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机制很难发挥其作用;而对于外部监督来讲人们只能看到其“光显”的表面,很难洞察其实质。很多问题都是出现了才去处理,并且很多处理也只是表面的形式,而且有时很多处理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因此,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所以,与其问题出现了、后果造成了再处理,不如加强监管将问题抹杀在摇篮中。
  三、学习型组织: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理想选择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彼得·圣吉出版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将其推向高潮。彼得·圣吉在其著作中提到,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而且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来完成。[3]我国台湾学者杨硕英先生曾对此评论到:“圣吉所希望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造,持续蜕变。在其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以令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4]
  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美国的罗宾斯、奥特金斯、马席克等人曾相继提出过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我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第二,组织管理的自主化;第三,组织学习的终身化、全员化和团队化;第四,组织活动的民主化;等等。从学习型组织的这些特征看,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学校组织中存在的某些缺陷。所以,把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二)我国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现实价值。
  1.构建学习型组织凸显了当前学校的核心问题[5]
  目前,学习方式的改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首先是教师的学习问题。当前,工作的高负荷、超负荷是大多数教师面对的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常规管理使教师失去了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另外,来自于各方面的评估压力也逐渐压抑了教师的思维发展。我们知道,没有学习的学生就没有学习的社会,而没有学习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学生。因此,在此种情况下的教师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就会逐渐缓解这一问题,因为学习型组织强调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学校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场所,鼓励教师学习、学生创新,从而引发当前学习方式的变革。
  2.构建学习型组织呼应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必要途径。不论是个人、团体还是社会、国家,其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学习,没有学习就很难生存,更何况发展?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并且,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到了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所以,学校作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应首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程水栋.学校学习型组织构建初探[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5.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4.
  [4]范国睿.走向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学校[J].教学与管理,2001,(2).
  [5]张建雷.试论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价值意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思想上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培养创新精神;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兴趣 教学方法    最近我发现很
摘 要: 文章作者通过分析史铁生在其散文《我与地坛》中对充满哲理的对于人生与痛苦的探索的心路历程,指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即人生而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找到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心路历程    一  既然死是在想通后无需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尊重。  ——海德格尔  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
摘 要: 通过分析《蝴蝶君》中被遮蔽的女性性别扮演和西方强势传统及其后所代表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本文作者对《蝴蝶君》“解构”或“不完全解构”等定论作出强烈质疑,并且认为剧本真正具有的是“伪解构”本质,不仅加重了西方对东方的固有偏见,而且是东方主义在新时代依旧顽强的体现。  关键词: 《蝴蝶君》 遮蔽 女性性别扮演 伪解构    一、引言  归置于当代中国的具体文学场景,一个特殊现象不能被忽视:文本言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在细节上下功夫,遵循“小步轻迈,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探究了这个思路:注重朗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务实基础;注重比较,触类旁通;注重迁移,融会贯通。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朗读 积累 比较 迁移    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文言文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好文言文,可以让我们学习古人形象严谨的思辨能力
摘 要: 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一直是评论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卡夫卡的作品中呈现出的孤独、抑郁、困惑、徘徊、虚无和荒诞是他的主要艺术风格。《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些艺术特点。小说中的K经历了人生的荒诞,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荒诞的现实中,卡夫卡表现的不是绝望而是在绝望之中追寻希望的勇气,本文从分析荒诞入手研究卡夫卡,去探寻主人公在绝境中挣扎与奋起的勇气,这一具有浓厚悲剧色彩
摘 要: 小说《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了女主人公海丝特一生为追求自由爱情而抗争的历程。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女主人公,从而揭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浪漫主义思想,同时也表明女性生而具有平等、自由和爱的权利。  关键词: 小说《红字》 海丝特·白兰 女性主义 自由 抗争    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创生性教学理念,本文从创生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怎样利用有效教学资源进行创生性教学等方面,对创生性教学理念进行诠释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创生性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新课程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的变革,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益,是教学实践者成功的标志。创生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创生
摘 要: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是“虚实”章法之理,虚实运用于中国山水画中,能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空灵之境。虚实与空白不论是在中国山水画中,还是在山水壁画中,都使艺术家主观创造性得以自由发挥。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虚实 现代山水壁画 气韵    一、中国山水画中“虚实”问题的回顾与探析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哲学画,它探索和表现的是人心灵内部的信息,是人心与物理的契合,是一种内在美的显现,画家借江山
摘 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登文坛的才女凌叔华,以其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及至三十年代,虽创作数量渐趋稀少,但在质量上却并未减色。从《无聊》、《心事》中对人物心理叙述技巧作了有益的尝试,到翻译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英文刊物上,及至与异国的伍尔夫笔墨传香,建立起书面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创作理念的交融和碰撞中创作出自传体长篇小说《古韵》。本文以《古韵》为中心,并联系其在3
摘 要: 李白的抒情小赋无论在他个人的创作中,还是在整个唐代赋作中,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李赋独特的原因及其抒情小赋情切感人的创作技巧,与其文章意象的熟练运用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李白抒情小赋中的若干意象,并结合李白的诗作加以分析,论述其抒情小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  关键词: 李白 抒情小赋 意象    学人论者谈及赋作,往往以汉赋为大成,谈到唐赋则不以为然,明人李梦阳甚至说出“唐无赋”①这样激烈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