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高校缺位、学生自身素质不过关等问题,本论文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就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对策研究随着大学扩招脚步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在压力下寻找突破和创新,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以求对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和实绩有所裨益。
  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一、高校每年都会依托人才市场举办大型招聘会,但是作为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中介,人才市场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经济利益,中介与信息平台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届时真正出席招聘会的知名大企业却很少。
  二、人才市场对参会的用人单位把关不严。人才市场提供岗位数量虽多,但质量上有千差万别,与毕业生专业及学历等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存在着对参会单位的筛选把关不严的问题。虽然参会单位大部分是人才市场的会员单位或长期合作的单位,但有些岗位根本不适合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为了凑数也安排了进来。这就很难有效地发挥人才市场的真正作用,造成形式主义错误。
  1.2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严重缺位现象
  一、按照现在的就业工作体制,各高校所属院系对就业工作重视不足,对就业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分依赖学校。高校的就业合同部分成了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造假凭证,把签订就业合同与毕业证书挂钩。就业信息的搜集、发布,与用人单位的接洽、联系,主要依靠学生处就业办或招生就业办来完成,院系组织的招聘会极为少见,偶尔组织招聘会,其规模也较小。多数高校与所属院系就业工作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二、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传统教学方式轻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亟须改进。我们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实用人才,市场是检验我们产品的试金石。高校下一步应严格以就业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相关文件的要求,对于就业率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学院和专业进行专业的调整或招生方面的限制。
  三、高校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配置欠缺,缺乏就业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无法有效展开。此外,对就业市场调研不够,学生就业培训工作落后,多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多是一种应急机制,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在学生大四时才开始抓的,而且多通过就业指导讲座的方式开展。这种指导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化、粗糙化倾向明显。单纯地依靠一两次讲座,是无法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应对能力的。
  1.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能力差,缺乏相应“硬件”,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看其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用人单位更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企业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企业需要的不是一个“学习机器”,而是一个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人;需要有实际操作能力,符合企业的技术要求的人。而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相当程度的眼高手低的问题。
  同时,大学生的一些“硬件”也是不可缺少的,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1]。虽然这不能完全代表应聘者本身的能力,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反映,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准。虽然说求职简历是一块“敲门砖”,但它的可信度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硬件”似乎更能说明问题。相应“硬件”的缺乏,是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礼仪不规范,缺乏面试技巧,很多毕业生不注意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交谈时明显缺乏面试技巧,答非所问或专业知识贫乏,一问三不知;或态度傲慢无礼,或肢体散漫、姿态粗俗,给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留下很差的印象。
  三、自身定位不准确,求职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带有很大盲目性,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求职没有明确的目标,四处撒简历。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大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往往是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既不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与一些好单位失之交臂,错失良机。
  2、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具体举措
  2.1建立、健全大学生的权益保障机制
  面对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在大学生实习和试用过程中缺位的现象,应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就业主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人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建议就业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专门解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并允许当事人双方对仲裁决定不服的,有权提起民事诉讼。另外,应明确规定各高校要开展大学生法律讲座,让大学生清楚了解自己所享有的权利、义务以及纠纷解决机制,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2.2学校应理顺就业工作体制
  首先,要充分调动学校就业部门与各学院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应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投人,确保学校就业工作高质、高效开展。相关就业部门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式、新内容。另外,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大胆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多样化、人性化[2]。当前一项亟须开展的工作就是就业模拟面试。就业模拟面试是学生就业前的“军事演习”,通过模拟面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面试中过于紧张、失常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就业模拟面试可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帮助学生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和形象。除此之外,就业指导工作应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避免出现就业指导工作学校一边热、单军作战的弊端。
  2.3开展大学生就业模拟训练,举办大学生职业培训教育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专业技术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挫折教育、社交礼仪规范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工作,帮助毕业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技能上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4加强对大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协议问题。就业协议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它具有法律效力。第二,关于试用期的法律规定上述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大学生对此普遍缺乏直观认识。因此,各高校应通过专门讲座等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确保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运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3]。
  3、结语
  面对着日益紧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想要提高高校毕业生工作就业率,就要针对当前高校校毕业生工作就业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测量,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法律意识,进而做到真正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喻旦辉.张韵君.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困难与对策[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09).
  [2]樊俊苹,程淑娟.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3]刘伟.易九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其他文献
进入2002年,尽管美国经济有“复苏”迹象,世界经济形势也有所“回暖”,而国际经济“变数”仍然存在,加之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入世的“冲击”将逐渐显现,由此
秦锡田(1861—1940)江苏省上海县陈行乡(今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陈行集镇)人。1914—1935年先后分纂、总纂、总阅民国《上海县续志》、民国《南汇县续志》、民国《上海县志》。
司法部、中央综治办、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开始转向全面化,专业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单一,因此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就业能力是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
最低工资标准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而推出的. 但是,本来是让普通劳动者受益的最低工资标准,却被某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去钻了空子,最低工资标准被当做“标准工资”来执
潘汉年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开展对敌隐蔽斗争方面有过很大的功劳。1955年4月,中央召开会议时,潘汉年主动向党交代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一次去敌占区工作时,被人挟持到南京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这是我国宪法的命题。检察权即法律监督权 ,也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 ,对于检察权涵义和法律监督职能宽窄方面的理解 ,认识却不一致 ,存在
随着浙江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战略性改组的实施,原定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已基本完成.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要转向真正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建立国有资本的有效运作机制,体现国有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表征是心理表征的符号现实,自我和谐是心理学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语言表征也呈现多样化。通过相关分析法和顺序后退法在高维特征空间中进行主效应
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试图在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的基础上,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投资环境、引资方式创新、发挥利用外资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