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乡愁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年等一回
  录音机是过去的时髦玩意儿。少时,家里有一台,是远在河南的大伯探亲送回的。儿时的我不知为什么有一个河南的大伯,更不会思考大伯为什么把如此贵重的物品送回家乡,只管尽兴听歌,特别是白蛇传主题曲《千年等一回》,总会倒带回放。对于我,不单是因为曲子动听,另一原因是磁带由大伯从河南随机带回,里面除了一些豫曲外,这首歌是唯一的流行歌曲。少年时代的我,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下火热流行曲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听着听着,我们习惯地聊起大伯,一度滋生期待他早点回乡探亲的愿望。
  随着年岁增长,我渐渐明白大伯落户河南的来龙去脉。我的家乡在湖北房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这里生活过一代又一代贫苦出身的祖辈们。在食不果腹的艰苦年代,自幼体弱的大伯为了有一条出路,十七岁便应征入伍。像风吹走的花籽,大伯复原后分配在河南确山工作,并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娶妻生子,落地生根。
  一年秋天,大伯和大妈终于又回到家乡。大伯个头不高,戴着一顶深蓝色的鸭舌帽,走路一步一动的样子一看就是老兵,虽然铿锵有力,但有些古板。微胖的大妈衣装朴素,在母亲和婶婶们的簇拥下缓缓而来,脸上洋溢着祥和的笑容。奶奶别提有多高兴,她踮着三寸金莲忙里忙外,怎么也坐不住。大伯走遍每一个房间,问长问短嘘寒问暖,然后将相机挂在胸前,吆喝男女老少一起去户外拍照。一时间择菜的,打牌的,全都起身跟随,兴高采烈地朝屋旁的山野蜂拥而来。乡邻也来了,女人们打扮得花红柳绿,怕是把柜底最珍贵的衣裳都翻遍了。
  傍晚,夕阳落向对面的山涧,只映得半边天红霞飞舞。全家人忙罢手里的活儿,坐在院子里拉起家常。我打开录音机,清凉的乐声缓缓流淌,从屋里向外蔓延开来。
  大伯带回了许多新的磁带,有歌曲的、朗诵的,也有相声的、戏曲的。这些录制着各种形态的艺术产品,在那个我对文化尚不开窍的时代,无时不刻充溢着我的精神粮仓。可无论何时,我总是把那盘录有《千年等一回》的磁带放在最安全的位置。
  后来,那台录音机在时光的雕琢中慢慢变旧,灰尘和磨损摧残着它的功能,直到因为主要原件的损坏而无法修复。但我一直珍藏,连同那些废旧的磁带。与此同时,大伯和大妈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老去,回家探亲的次数逐渐减少。触摸着书柜上保护完好的录音机,耳畔又响起《千年等一回》的歌声。我想,如果时光能像一台录音机,可以倒带回放,那该多好。
  二、家书
  大伯和父亲在奶奶的诸多子女中排行靠前,按照长子为父的旧俗,大伯参军后,留守老屋的重任自然落在父亲肩头。大概源于此故,大伯对家乡的牵挂随着年纪增长日渐浓烈,尽管千里相隔,但和父亲的联络甚为密切,距离从未阻断兄弟的手足之情。
  也许,在大伯的内心,老屋永远是他心底最柔软的温床,更是他一生中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我的记忆里,大伯从来不曾用话语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也许,当兵出身的他是一个不善表达情感的人。可是每年冬天,父亲都会收到来自大伯的一封家书,连同一些包裹和寄款。宽敞的屋里,光影斑驳,窗棱几净。奶奶招呼全家老小围着温暖的火盆,父亲从里屋取出眼镜,用粗糙的大手不太灵便地拆开信封,坐下来开始念读信里的内容。可能是父亲识字有限,也可能是大伯字拙,父亲时常念得啃啃巴巴,但尽力一字不落,情至深处饱含热泪。
  除了寄信,大伯每年尽早规划,挤出时间直接返乡回家。关于大伯和父亲的探亲历程,讲起来是颇有故事的。一年,大妈身体微恙,父亲独自一人前去探望,大伯一家乐开了花,决定给老家每人带份礼物回去,恨不得上天摘星星捞月亮。我少年顽皮,大伯在地摊上为我买了一把铜制玩具手枪。在火车站候车时,父亲摸出衣兜里的手枪,出于好奇不慎扣了扳机。随着“砰”一声,警报立刻响起,几名警察应声而来,强抓硬扭把父亲带到审讯室。大伯在一旁慌了神,忙做解释,几费周折才平息此事。周围传出众人嘲笑的声音,大伯异常气愤,却无力辩驳。在大伯看来,父亲把一生献给了土地和贫穷,自然免不了对城市和社会的无知,听到别人对父亲的嘲笑,既气愤有无可奈何。
  由于工作繁忙,大伯在家逗留的时间总是非常有限,每每在意犹未尽时离开,留下的是彼此对来年的期盼。如远方归来的鸿雁,在交通和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家书是飞翔在风中的一份牵挂。彼时,一年之中常有大伯与父亲的书信来往,伴着一些从城市寄回的包裹。可偏僻的乡村,邮戳总是不能准时抵达,往往迟滞半月甚至更久。回忆起来,生活中每一个惊喜无不与时间有关,原来等待是天底下一件何其美好的事物。
  三、大丽花开满山野
  高中的一个假期,我随二哥第一次来到大伯家。清早,大伯在院子一角的石榴树旁来回琢磨,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我走过去,只见一口瓦缸里,长着一株粗壮的石榴树,树上开满了瘦小的红花。大伯回过神来问:“孩儿,若是把这颗石榴树移栽到窗户那边的空地上,怎么样?”我略思片刻说:“这么粗的树,如果移栽到地里,长得会更好。”说干就干,大伯借来工具率先开工,我和二哥陆续赶来。为了保证石榴树安全成活,我们在地上挖出一个很大的深坑,然后集众人之力将瓦缸整体放入坑中,并打破瓦缸取出碎片。大妈喃喃自语述说着往事,原来这株石榴树的幼苗是大伯从老家带来的,那时新婚不久,第一次回家探亲。我站在一旁,不知该说些什么。阳光穿过树枝洒落下来,把两位老人的影子拉的很长。
  由于路途遥远,我与大伯一家总是聚少离多。早年我在广州打工时,一日腰部突然绞疼难忍,经诊断患了结石,医生说需要手术治疗。茫茫人海举目无亲,返回家乡要经过多次转车,我只好登上前往河南确山的列车。下了车已是深夜,大伯戴着一顶鸭舌帽站在风中,周围弥漫着黯淡的夜色。大妈拉着我的胳膊,冰凉的手在寒夜里微微颤抖。
  在大伯的联络下,我不久在医院住下。尽管并非大病,可大伯心急如焚,每天都会往主治医师办公室跑许多趟,咨询病理,每每打破砂锅问到底,像一个医学初学者。母亲从遥远的老家赶来,我不久做了碎石手术。迫于未来的压力,未等完全痊愈,我推脱所有人的挽留,开启了求职路上新一段征程。
  列车缓缓前行,车厢的喇叭里传出欢快的音乐声。阳光透过窗户斜射进来,我不禁回想起早晨的一幕:洁净的晨光下,大妈拿着锄头在墙边的一块空地上忙碌。我问大妈种的是什么,大妈一边播撒花籽一边说:“大丽花、车前草、蚂蚁草……这些花花草草,不仅耐看,还有消炎、祛湿、活血的功能,能治百病,平日种一些,到了秋天就能采摘入药。”临行前,大妈把几包碾制好的草药塞进行李箱,并叮嘱我坚持泡水服用。
  多年后的一个冬天,我突然听说大伯生病住院的消息。一切来的太快,当我从家乡赶到河南确山,大伯已经安静地走了。听父亲说,大伯临终前,曾用微弱的声音询问老家门前那片空地。我清晰地记得,那片空地里生长着几株高大的槐树,山花烂漫之处有爷爷奶奶的合墓。
  按照当地习俗,大伯被火化后安葬于墓地。我站在大伯的墓前,薄雾洇湿了我的双眼。对大伯来说,遥望远方的故乡,这里或许永远是异地他乡。可漫长的岁月,印刻着他在这片热土奉献青春、热情生活的足迹,点点滴滴连接成一条永远回不去的路。于是,他乡也就成了新的原乡。那些生前种种回归故土的愿望,凝聚着如同对我一般温暖的爱,终于化成消逝的乡愁,永远掩埋在异乡的泥土中。
  翌年春天,大妈在姐姐们的陪伴下回到老屋,可谁也不曾预料那是她最后一次回家。几年后的一个深秋,疾病无情地夺走了大妈虺隤的生命,两位老人在岁月的深处相会重逢。
  落叶缤纷的秋天,我从远方回到久别的家乡,只见老屋一侧,地上爬满车前草、蚂蚁草等形态各异的绿色植物,清风徐来,五彩缤纷的大丽花开满山野。母亲伏下身子在花丛间细心打理,这些花草的种子是她当年从河南确山带回的。山上的秋叶红了,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抖动,偶有一些零落下来,辗转飘飞在丛林的边缘。远远望去,那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和母亲种植的花草连为一体,延绵层叠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梦幻。
其他文献
小妹是个不该出生的人。  母亲怀她那年,已经有了两儿两女。在六十年代的北方小城,一个六口之家,加上还要赡养奶奶,仅靠父亲三十几元的工资维持生计,实在是捉襟见肘。母亲不得不打点零工,帮招待所洗卧具补贴家用。那几年恰逢县里修路,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也要到东河滩捡鹅卵石,砸成碎石子卖给施工方,挣点油盐钱和书本费。吃不饱饭,胳膊上自然没有力气,砸石子时握不紧锤子,常常震得虎口开裂,肩膀生疼,有时锤子反弹回来
期刊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莎士比亚以及他对文化、教育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英国文化协会和“GREAT英国推广活动” 日前正式启动 “永恒的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系列纪念活动。据悉,该活动将持续贯穿2016年全年。  2016年也是中国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为了纪念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中国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东西对话·戏剧传奇——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逝世400周
期刊
由洛阳文学院、牡丹杂志社主办的我在读书会于2016年1月18日下午两点半在亚朵竹居举行第一期活动。这期读书会的主题是“新年,以读书的名义”,十七位老师以及书友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在读书会”立足洛阳文化厚土,以文学为主线,以洛阳书友为基础,将通过举办每月一期的系列读书分享活动,促进不同领域、行业、观点和立场之间的理性对话、思想碰撞,激发群众阅读热情,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拓宽读
期刊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项关于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它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年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70年,通过对这70年历史的回顾与阐释,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是彻底的真理,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真理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期刊
[摘 要]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曾巩在散文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其制诏的写作虽然臻于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平,但却少有人关注。具体而言,其制诏在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用功能;在风格上温润典雅;形式上则表现为骈散结合、不求尖新,辞约义尽、形式短截。其风格的温润典雅与其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密切相关。  [关键词] 曾巩;制诏;经世致用;骈散结合;辞约义尽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人”从文艺复兴时期被发现,经路德的宗教改革获得解放,到笛卡尔 “我思”与康德“先验自我”那里得以系统地确立了其主体性。而后随着现代社会的“人”需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被建构,笛卡尔式完整自足的理性主体就走下了神坛。到了后现代社会,“人”已不再拥有恒定不变的身份认同感,那个一度自信、自足、处于万物中心的“人”已经支离破碎。透过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主体在消费社会中如何举步维
期刊
[摘要]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在战争的硝烟中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度,但不同的社会场域和意识形态导向使得两校在办学理念和文学维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西南联大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赓续的是“五四”精英文学传统;“鲁艺”坚持的是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两校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精英文学和工农兵文学的风貌,并在迥异的文学范式后隐藏着复杂的信息符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
期刊
傍晚,那人又来了。照例是细声细气一声嘀,仿佛铁丝伸进锁孔,哗啦,门后掉出她。这是两间小二楼后的房子,独院,夏天的时候几乎看不到房东,但冬天房东要到后边来取煤烧锅炉,和他不免常常撞见,那人推进电动车,没事找事说几句,大大方方在院里走来走去,他腰板挺直,声音洪亮,让人怀疑他没进门前那么低浅神秘,真是用尽心思。那人尽管头发墨黑,可怎么看都有五十多,而女房客还不到四十岁,她很少和房东一家说话,只在交房租的
期刊
[摘 要]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当代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展现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其中含有大量的民俗描写,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通过系统分析葛浩文译本在三种民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探究制约翻译的深层文化因素,发现葛浩文凭借出色的双语能力,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出色地向西方译介了中国文化。[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采用人格特质问卷、情绪稳定性问卷与发散思维测验,对18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人格特质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及情绪稳定性在二者之间所起到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自变量人格特质中意识性维度对中介变量情绪调节方式的预测效应显著,而其他四个维度对情绪稳定性的预测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 人格特质;恶意创造力;情绪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志码]A  创造力一直是心理学的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