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德育教育研究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kon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学兼优的学生人人喜欢,然而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目前,由于主观、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社会生活还不和谐,有时甚至严重脱节。
  因此,加强德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与社会影响进行同步教育,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价值观。
  怎样才能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呢?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德育必须研究社会生活
  
  我们知道如果离开了人的需要,黄金和泥土除了其物理性质不同不外,也没有什么判别。同样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就只能是空中的楼阁,好看而不中用。因此德育必须研究社会生活。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怎样进行社会研究呢?
  1.要设置适合反映社会生活的德育内容。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逻辑结构,然而德育的内容确很难与社会实际问题一一对应。目前学校德育传递的内容通常是经过过滤、筛选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美好、善良、非真实的一面。
  然而社会生活确并不如我们描述的那样美好、单纯,它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的世界。当他们走向社会后,猛然明白社会并不象课堂上讲的那般“美好”,大有“上当”的感觉。因此,德育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生活。
  2.学校德育应以研究学生、理解学生为基础。研究学生、理解学生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而是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出发,忠实地描绘他们的道德现实,解剖、分析其道德现状,探究青少年德育的规律。只有那种符合学生的需要,能激发、引起他们的关注,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德育才会是有效的。
  3.要不断发展德育理论,解决新问题。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学校德育也应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道德理论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好与坏,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既存在着正面因素,也蕴含着反面因素。能否趋利避害考验着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
  1.道德判断能力可以在社会大环境中培养。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参与生活、体验强烈地竞争与积极地合作,他们才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联以及各种关系的复杂。
  只有让他们看到社会不仅有主流、积极的一面,也有非主流、消极的一面,他们才能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才能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民,不仅有地位与权利,还有责任和义务。
  2.冲突的道德情境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创设基于现实的冲突的道德情境,把个人放在更大的社会情境中,能刺激他从自己原有的行为和感情的狭隘范围里走出来,以一个社会成员的身份去行动、思考。
  问题的设置应以社会生活为中心,既包括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有关的问题,也包括更为一般的生活问题,特别是那些使学生感到困难和困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他们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加以运用,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
  比如一个学生看见他的好朋友考试作弊,他可否应该告诉老师?他是应该对老师诚实还是对朋友忠实?对这些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
  社会是复杂的,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学生作选择的方面很多。只有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学生进行了理智思考,才能作出明智的选择。这样自主形成的道德观才能在学生心中内化、践行。
  
  三、引导青少年参与社会、干预社会
  
  现在许多人认为:“学生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任何事都不要管。”其实这种观点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好处,反而会妨碍学生的发展,阻碍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适应环境,而是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和发展自己。
  2.要使“好学生”成长为“好公民”离不开对社会的认知,离不开社会生活的磨练。只有把学生从课堂和书本的狭隘天地里解放出来,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接受考验,才能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我”成为崭新的“社会我”。
  3.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而这三者是统一的,而统一的关键在于通过道德情感作为中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知行合一是道德的基本特点,只知不行,不能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
  只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干预社会,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责任。
  总之,只有把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社会影响进行同步教育,让青少年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思维,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德育真正面向社会,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
  (河南省罗山县龙山初中)
其他文献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从“讲学”走向“导学”,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课堂评价从“甄别式”走向“多元化”。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严重,效果不佳的问题,有待于进行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有效互动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与此同
期刊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怎样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关键是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当中。  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也就是教师要做好心理换位,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从学生角度
期刊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趣现生物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再现生物科学发现的过程;展示生物科学的发展美好前景等。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学生 创新 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现代教育理论揭示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只要我们自觉地利用课堂教学这块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有意引导、适时点拨、积极指导
期刊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平时你认为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  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我在一年级数学课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教学资源趣味化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期刊
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有拥有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思路,才能切实组织、指导好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  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12年,期间带过4届高三毕业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曾走过弯路,有过困惑和迷茫,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也有些感悟和收获,在此撰写成文,愿与广大同行交流。  
期刊
过去英语交际法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的“从旁指导”,还有早期的“三步六段”法,这正是我们连云港市所推行的“三案六环节”教学的原型。而连云港市的“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吸取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三案相辅相成,六环节环环相扣,自成体系。  其精髓在于:自学质疑,学生先学,老师后教,以学定教,教师“从旁指导”。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课堂的效益却达到最大化,把学生的积极性都
期刊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关键是教师,效率的提高落实在课内,而功夫用在课外,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的独道和创新上,即三卡式学习法。  关键字:课堂效率 三卡式学习法 个性与创新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适应现代课堂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最苦恼的是:内容多,时间紧。稍不留神,满堂贯,铺天盖地。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厌烦,且效果不佳。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这就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优化。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老极其精辟地阐述了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善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是拿所得到的知识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到知识的方法教人,让学生有自
期刊
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市各地,他们在小学都是佼佼者,在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宠爱中长大。他们自尊心很强,但感情又很脆弱;他们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可是“傲”气十足;他们想做出一番成绩,但平时总容易看重“大事”,不屑于做身边小事;他们希望提升自我,但总不拘于约束;他们想多交几个朋友,但暴躁的性格往往令他们事与愿违。其实,他们缺乏一颗宽容的心。作为班级主要组织者、管理者的班主任,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育教育中进行以“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