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浅析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工系统,是涉及课程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教师个人在知识背景、技术背景、资源占有、性格特点、教学风格、教学特长、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校装备现状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这个复杂的微观教学系统中,最优化的着眼点不是系统部分的功能,而是系统的整体功能,部分优化与否要服从并保证整体最优。系统各个部分的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要保持一种合理、协调、适宜的优化关系。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需要教师努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一、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把握
  这是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重要基本功,是“整合”能否实现最优化的前提。以往常有教师在“整合”中首先考虑用什么技术,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常常会影响“整合”的成效。笔者曾与某学校青年教师一起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老师们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这堂课用什么技术,第二个问题是资源太少,有没有合适的资源。这反映了这些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恪守“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错误法则,没有到发掘课程内涵中寻找“整合”的突破口。其实,“整合”与以往教学一样,首要的是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吃透教学目标,把握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然后理出教学设计的思路,使“整合”过程能够产生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
  二、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分析与把握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二是对新课程发展学生素质要求的把握。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文不加赘述。关于对新课程发展学生素质要求的把握,对实施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基本要求而言,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课程标准,并且逐渐内化为教师自觉的实践。就较高要求而言,教师应该在提升教学悟性方面下功夫,多发现问题,多参与教学研究的讨论,学会从同伴互助中寻找方法、激发智慧,使教师的教育悟性在潜移默化中渐次提升,能够自然地把新课程的要求转化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案。
  三、取决于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体验与感悟
  每个人掌握技术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包括所掌握的技术的种类,个人对某种技术的喜好,以及掌握同样的技术在操作上的熟练程度方面却表现出差异,等等。适合的方法,是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长的技术。从教学最优化角度而言,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即只有最适合教师个人实现最优化教学的技术。教师要善于发现自身技术素养方面的特点,扬长避短,方能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取决于发展资源的感悟能力和创意资源的能力
  笔者曾经与学校青年教师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备课作交流。教师们反映的一个比较一致的问题就是可用的资源比较匮乏。这种认识既表明现有教育资源建设成果仍然不能满足在“整合”过程中不断提升实践水平和资源运用水平的教师的需求,更反映出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指出的是,在资源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对于资源是丰富还是匮乏的认识,取决于教师获取资源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技术素养之外,还应该包含提炼资源的能力、组织资源的能力和萌发教育智慧的能力。善于发现与创意资源,才使教师在“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实践中得心应手。这项能力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
  五、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热情、敬业精神
  “整合”教学与常规教学相比,是由技术渗透其中的更为复杂的教学系统,要使“整合”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需要教师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教育情感。
  一般来说,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是教学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不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条件下的教学如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也是如此。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考察,即使从传统教学设计来看,也是第一轮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以后随着经验的增长、资料的积累,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会逐渐减少,但是,他们会悟出“终身都在备课”的道理。要想不花费功夫就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不太现实的。“整合”由于技术的原因,第一轮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更多,但以后再使用或改进与重组课件时的效率就非常之高。但是,优秀的教师仍然在“终身都在备课”的幸福中倾注自己的教育情感。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呼唤教师的职业理想,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感,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升华。
  六、取决于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有教师认为,在“整合”中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则不甚理想。笔者认为,这不是“整合”的错,而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局限性所致,是教育智慧不足的表现。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组成之一。教育智慧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是“整合”遭遇“瓶颈”的重要原因,需要重点突破。教育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生成不是学习知识就能解决的,需要善于实践,善于体验,善于反思,善于建构才能修炼得道。许多教师利用教育博客、好看薄、MSN、QQ等网络学习共同体,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常常碰撞思想,从最初的信息共享,发展到懂得自我完善的方法,再到善于创意的教育智慧创新层次,实现了思维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飞跃。
  解决了教育智慧创新的大问题,“整合”最优化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无论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还是对学情的把握,抑或对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的认识,直至创意“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都可以实现最优化的组合。这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大道,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根本大道。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评价理念也要不断改进,更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教育工作者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启发式 评价 多角度     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已经不符合要求,新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
期刊
现代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新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在教材中充分地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新教材的传授者我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有责任秉承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和观察与思考,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这些探究活动,培养
期刊
内容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美德。以美德孕育人生,人生才有价值;以美德浇灌生活,生活才有意义。同样,承担着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的人民教师,他们的师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活,关系到社会,关系到百年大计。  关键词:师德 新时期 奉献    师德是调整教师与学校之间、以及教师与本职工作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有非强制性,对教师的言行起指导和规范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人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的能力,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设计,要发掘物理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以实验为依托,拓宽其思路,挖掘其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将教材上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  所谓边教边实验,是指
期刊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
期刊
当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特殊教育行业,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听障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特殊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技术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一经引入信息技术,特殊教育的质量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在特殊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   扬长避短的原则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欠缺,肯定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例如,听觉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
期刊
英语学习、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英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可以这样说,学会英语,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是多了一个头脑!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  从事初中教学工作的我,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期刊
一、背景介绍  《新目标英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谈,互相讨论,非常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认真设计教案。下面以Unit 6 Section A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第二课(P33)为例,来具体说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是如何组织学生互动的。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实践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
期刊
内容摘要:对比手法作为文学作品的常用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其作用: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比手法 艺术 作用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对比手法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则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文学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后,其作品主题更加突出,其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其思想情感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