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的能力,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设计,要发掘物理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以实验为依托,拓宽其思路,挖掘其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将教材上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
所谓边教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的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的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
例如:教师在讲浮沉条件这一节时,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演示实验,若改为边教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学生们边实验边观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养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
二、教师要改进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原有的部分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这样实验的效果就不是太好,如果这时教师演示实验进行一些改进,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些,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实践愿望。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一知识点时,传统的教法是让一废灯泡的玻璃柱与一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小灯泡不亮,而当给废灯泡的玻璃柱加热时,小灯泡发光,从而得出结论。而教学一线的老师都知道这个演示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如果我们把这一演示实验作一改进:教师可以取一小块玻璃,用镊子夹住后在酒精喷灯上烧成黄豆粒大的玻璃球,趁玻璃软化时,将两根铜线插入玻璃内,尽量靠近但不要接触。再取一个带有发光二极管的音乐贺卡,从贺卡电源接头处引出两根导线,再把自制的玻璃球串联起来。玻璃球在未加热前,贺卡音乐不响,发光二极管不亮,表明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球约1min,听到音乐声,但发光二极管不亮,继续加热约30s后发光二极管就亮了。这表明玻璃的导电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这样的实验改进后,无论是直观性、趣味性还是美感上,都比原来的教材上介绍的实验强得多,这样就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这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增加演示实验的层面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层上,而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按照新课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探究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在现代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面、全方位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全貌。
例如:教学过程中为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做“水杯-纸片”的实验时,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简单的把纸片盖在装满水的杯口再倒过来,实验做完即了事,让学生目睹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没有什么好想的”。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严重不符,那么教师可先由学生根据经验思考“纸片能否掉下来”,在观察的过程中先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旨在引起学生重点观察纸片和水杯,然后分别演示水杯盛满水而杯口向下、向侧面的现象,在演示盛少量水及不盛水时的情况,在盛满水的水杯与纸片的接触处插入铁丝等多种条件下纸片变化的情形,进而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条件关系的深层观察和全面观察,便能较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实验问题,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在做演示实验,从而很机械的得出实验结论,这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应“创造性的学”提供环境和条件。具体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实验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到底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如果改变传统的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实验时在厚破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时的问题情境,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并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甚至终身难忘。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搞好实验教学尤其是搞好课堂演示实验十分重要。只要教师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分析,尽可能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从而加以改进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将教材上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
所谓边教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的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的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
例如:教师在讲浮沉条件这一节时,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演示实验,若改为边教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学生们边实验边观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养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
二、教师要改进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原有的部分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这样实验的效果就不是太好,如果这时教师演示实验进行一些改进,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些,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实践愿望。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一知识点时,传统的教法是让一废灯泡的玻璃柱与一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小灯泡不亮,而当给废灯泡的玻璃柱加热时,小灯泡发光,从而得出结论。而教学一线的老师都知道这个演示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如果我们把这一演示实验作一改进:教师可以取一小块玻璃,用镊子夹住后在酒精喷灯上烧成黄豆粒大的玻璃球,趁玻璃软化时,将两根铜线插入玻璃内,尽量靠近但不要接触。再取一个带有发光二极管的音乐贺卡,从贺卡电源接头处引出两根导线,再把自制的玻璃球串联起来。玻璃球在未加热前,贺卡音乐不响,发光二极管不亮,表明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球约1min,听到音乐声,但发光二极管不亮,继续加热约30s后发光二极管就亮了。这表明玻璃的导电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这样的实验改进后,无论是直观性、趣味性还是美感上,都比原来的教材上介绍的实验强得多,这样就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这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增加演示实验的层面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层上,而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按照新课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探究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在现代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面、全方位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全貌。
例如:教学过程中为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做“水杯-纸片”的实验时,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简单的把纸片盖在装满水的杯口再倒过来,实验做完即了事,让学生目睹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没有什么好想的”。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严重不符,那么教师可先由学生根据经验思考“纸片能否掉下来”,在观察的过程中先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旨在引起学生重点观察纸片和水杯,然后分别演示水杯盛满水而杯口向下、向侧面的现象,在演示盛少量水及不盛水时的情况,在盛满水的水杯与纸片的接触处插入铁丝等多种条件下纸片变化的情形,进而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条件关系的深层观察和全面观察,便能较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实验问题,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在做演示实验,从而很机械的得出实验结论,这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应“创造性的学”提供环境和条件。具体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实验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到底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如果改变传统的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实验时在厚破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时的问题情境,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并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甚至终身难忘。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搞好实验教学尤其是搞好课堂演示实验十分重要。只要教师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分析,尽可能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从而加以改进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