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模式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ing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模式,参考“学习金字塔”理论,主要包括“知识梳理”与“方法提炼”两个板块,既重视学生基础的夯实,也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每一个板块都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循环,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参与,更好地体验学習的过程,内化知识与方法,增强思考、操作、表达、交流等各种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包办代替”中走出来,摒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用自己的教学行为指引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可操作范式,可以较好地减少教学的随意性。
  因此,针对传统的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导致的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懂而不会”)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将它们构成系统的网络,达成知识的有效存储、提取和迁移、应用,笔者设计和实施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模式。下面,以《椭圆的复习(一)》一课为例,谈谈相关的实践与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提出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指出:在初次学习两周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片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等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等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90%。概括来说,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几种方式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即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小组,通过一定的检测方法,促使学生在小组互动中自学思考、互学研讨、展学完善、巩固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程度,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和生成。“同组异质”能够保证组内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帮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异组同质”能够保证不同组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质疑,确保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模式的解读
  这个模式主要包括“知识梳理”与“方法提炼”两个板块,既重视学生基础的夯实,也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每一个板块都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循环,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参与,更好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内化知识与方法,增强思考、操作、表达、交流等各种学习能力。整个模式中,只有“方法提炼”板块的“教师认定”环节需要教师做比较多的讲解(总结);其他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观察、巡视、督促、调控、指导、点拨,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具体板块与环节如下:
  (一)板块一:前置练习与梳理
  环节1:自主练习、梳理。
  课前让学生通过做四五道难度适中、针对性强的题目(用规范的草稿纸打草稿),翻阅教材,梳理相应章节的知识点。
  《椭圆的复习(一)》一课,课前的练习题目和梳理提示如下:
  (1) 已知椭圆x225+y29=1上一点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3,则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为,点P到右准线的距离为。
  (2) 已知椭圆x225+y29=1上一点P的横坐标为x0,则点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点P到右焦点F2的距离为。若点P在椭圆上运动,则点P到左焦点F1的距离最大为,点P到左焦点F1的距离最小为。延长PF1交椭圆于点M,则△PF2M的周长为。
  (3) 若椭圆的两个焦点为F1(2,0)和F2(-2,0),且椭圆过点P52,-32,则椭圆的方程为。
  (4) 如果方程x2+ky2=2表示椭圆,那么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若该椭圆的离心率为12,则实数k=。
  (5) 提示:从定义(两个定义的三种表达形式)、标准方程、图像、几何性质(范围、对称轴、对称中心、顶点、长轴长、短轴长、焦点坐标、焦距、焦半径、通径、焦点三角形、离心率、准线方程)等方面梳理知识点(最好列成表格形式)。
  [设计意图:课前的独立学习,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薄弱点与欠缺之处。]
  环节2:组内互查、交流。
  课前让学生小组互查(可教师批阅后学生互查,也可学生互查后教师批阅)、交流做错的与不理解的题目和知识点,探讨错误的原因,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并分析易错点、重难点;然后,以一个学生(记录员)的讲义为基础,整合出一份比较完善的知识点总结(用红笔修改、补充)。
  [设计意图:课前的组内合作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会的学生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题思路与方法,让不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这么想、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在交流中,学生还会触发还可以怎么想、哪种方法更优、何时采用何种方法更好等思考;同时,纠正错误,了解欠缺,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环节3:小组展示。
  课上通过抽签,让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投影展示课前完成的题目与梳理的知识点;对于做错的题目,投影草稿纸,讲解做错的原因。同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边看边在自己的讲义中(记录员在小组的讲义中),标注更好的做法,添加没有写到的知识点(包括图表形式、编号形式等,可使列举的知识点更简洁明了、醒目清晰)。
  [设计意图:一方面,督促前两个环节的落实,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做错的原因以及知识上的漏洞。]   环节4:组间完善。
  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展示小组的讲义做修改、补充(抢答)。同时,也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边听边在自己的讲义中(记录员在小组的讲义中)做修改、补充(可以简单明了地记录)。
  [设计意图:和前一个环节合成完整的课堂组间合作学习,实现大范围的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环节5:再次梳理。
  让学生再次梳理知识点,整理完善(最好用框图等比较形象的形式,晚自习后交)。
  [设计意图:回到独立学习,让学生内化、整合之前的学习成果,同时为后面的二轮复习提供可以借鉴、参考的宝贵材料。]
  (二)板块二:课堂解题与提炼
  环节1:自主解答、提炼。
  以题组形式出示一类问题,让学生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用规范草稿纸)。解题时,让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出来,如何用简洁、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解完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解题,提炼这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用文字简明、扼要地写下来,前面写方法,后面写对应的题号)。
  《椭圆的复习(一)》一课,课上出示的题组是四道求椭圆离心率的问题[后面两节同主题的复习课准备的题组分别是求椭圆(轨迹)方程的问题和求相关最值(范围)的问题]:
  (1) 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点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2) 如图1,正六边形ABCDEF的两个顶点A、D为椭圆的两个焦点,其余的四个顶点在椭圆上,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图1
  (3) 已知椭圆x2a2+y2b2=1(a>b>0)的半焦距为c,直线y=3x与椭圆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c2,则此椭圆的离心率为。
  (4) 设F1、F2分别是椭圆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若其右准线上存在P,使线段PF1的中垂线过点F2,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设计意图:课上的独立学习,让学生经历较难问题的求解过程,体验具体解题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再进行解题方法的自我提炼,提高归类和总结能力。]
  環节2:组内互查、交流。
  让学生小组纠错、订正(先由组长报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核对、反馈;再根据错的题数与题号,一对一或一对二小范围交流、讨论),然后以一个学生(记录员)的讲义为基础,整合出比较完善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课上的组内合作学习,用最少的时间保证人人参与讨论、交流,及时得到提炼方法的启发与克服障碍的帮助。同时通过组内交流、讨论,让学生完善(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一类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解题思路。]
  环节3:小组展示。
  通过抽签,让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详细、规范地板书这几道题目的解答过程,然后用简洁、准确、流畅的语言讲解这几道题目的解题思路、对应的思想方法以及本组同学解题时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突破的。同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边听边在自己的讲义中(记录员在小组的讲义中)做修改、补充。
  [设计意图:一方面,督促前两个环节的落实,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另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遇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
  环节4:组间完善。
  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对板书小组的讲解做修改、补充(抢答),比如:第×题,我们组还有××解法;我们组觉得××方法更好。同时,也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边听边在自己的讲义中(记录员在小组的讲义中)做修改、补充。
  [设计意图:和前一个环节合成又一次完整的课堂组间合作学习,更一次实现大范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集思广益,对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不断完善(优化),使之便于储存、提取。]
  环节5:教师认定。
  挑选一组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投影展示,对这组学生没有想到的解题方法进行补充(若学生想到几种解法,则进行比较),最后以框图的形式板书提炼的方法。
  《椭圆的复习(一)》一课,学生提炼出的求椭圆离心率的方法如下:
  关键是从题目条件和椭圆的两个定义、基本性质出发,通过代数方法(代数表示)或几何方法(几何特征),建立基本量a、b、c的相等或不等关系;特别注意焦半径和焦点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同时注意方法的比较和优化。
  [设计意图: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概括出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和要点,让学生更加清晰、灵活地认识、掌握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学会选择与优化解题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环节6:学生再次提炼。
  让学生再次提炼这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整理完善(晚自习后交)。
  [设计意图:回到独立学习,让学生内化、整合之前学习的方法,同时为后面的二轮复习提供题型与方法的固着点。]
  (三)板块三:课后追踪与反馈
  课后针对课堂解决的一类问题,布置七八道不同背景的有关题目作为作业,追踪、反馈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突出现学现用,巩固拓展,深化创新。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教法。]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模式是死的,而教学是活的,内容是活的,学生是活的,因此,板块和环节的选择、设置和操作、顺序可以因情而变,因时而动;模式提供了学生学习的基本框架,能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但模式最大的价值是经历模式,从而超越模式,所以,真正的功夫体现在各板块和环节中内容和过程的细化上。
其他文献
摘要:STEM教育课例《摩尔斯电码》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基于摩尔斯电码,创造个性化的密码语言;通过制作摩尔斯电码发报机,了解基于密码的信息传递方式。(2)通过制作摩尔斯电码发报机和编程,探究摩尔斯电码的听译方法,直观地认识以光、声音为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3)通过制作摩尔斯电码发报机和编程,锻炼观察、推理、探究等能力。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课前谈话;按钮控制LED灯;按钮控制LED灯
期刊
摘要:郁达夫善于在古代文学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学的意境美和悠远味,而且很好地表达了他当時的心境,极有情趣。写作教学中,借鉴《江南的冬景》的写作手法或者郁达夫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仿写甚至创写,以期改变学生写作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的景物描写手法和枯燥无味的文风。  关键词:景物描写艺术手法写作教学创新化用  郁达夫是一位古代文学修养极深而又善于创新的作家。他的写景散文兼
期刊
摘要:作为中华意象课的主题,红色强烈地展现出了一种生命的意义。教学《中华意象:红色》,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红色印象,感知春节中的红色意象,领会人生中的红色意象,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了中华意象课“场景变换”“主题探究”“对话互动”三方面的特点,为探索中华意象课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样本。  关键词:场景建构 中华意象 主题探究 对话互动  一、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 
期刊
摘要:观察张齐华和李玉贵的课堂,有似曾相识的地方,从中能窥探“好课堂”的真谛:在学生举手时,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慢下来”,好的课堂是心中有“慢学生”的课堂;布置学习任务后,教师停下来,教学生“听话”(听别人说话);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应答者、支持者。  关键词:课堂面貌举手学习任务自学  小学语文老师,你们熟悉李玉贵吗?  小学数学老师,你们认识张齐华吗?  2019年
期刊
摘要: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圆》一章中,学生认识了3种不同的“角”: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教学完圆的切线后,设计并实施了一节数学活动课《与圆有关的角》,引导学生整体地、系统地、一以贯之地认识“与圆有关的角”,探究它们的性质,将看似无关的知识串联成结构体系。串联这些知识的“金丝线”,表面的材质是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产生了两次分类;内在的材质是策略和经验,如“先定性,再
期刊
摘要:STEM教育课例《爆破摩天大楼》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搭建出高而稳的“摩天大楼”;能够计算出搭建的“摩天大楼”的高度;能够完成爆破并对照得分标准计算出得分。(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设计方案,并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际操作。(3)培养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知道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细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谈话导入,调动知识储备;联系任务,勾连已有记忆;动手操作,小组通力合作;深入交
期刊
摘要:STEM教育课例《摩尔斯电码》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摩尔斯电码的历史;了解规律,学习编写摩尔斯电码的方法。(2)能够准确分辨出摩尔斯电码所代表的数字,并能自主发送数字和数组,进行信息传递。(3)通过编码、发报、抄报、译码的过程完成信息传递,体验摩尔斯电码的用途,培养发散性思维。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播放影视资料,引入课题;介绍摩尔斯电码的历史;认识数字的摩尔斯编码;了解汉字的编码、
期刊
摘要:STEM教育课例《爆破摩天大楼》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降低重心可使建筑物保持稳定;认识被爆破的物体倒塌的特点;能够搭建出高而稳的大楼;能够根据木条的长、宽、高,计算出搭建的大楼的高度。(2)通过分析简单结构,能够找准简单结构的爆破点。(3)通过搭建并爆破大楼,知道工程项目的设计需要反复地综合考虑。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动手搭建,初步感知;明确任务,归纳技巧;趣玩游戏,深度思考;总结
期刊
摘要:近年来,“STEM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这一现象主要的驱动力源于国内教育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以及为了培养素养和能力而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的关注。STEM教育让课堂“以学习为中心”成为可能,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落地成为可能,因而受到格外的关注和研究。STEM教育方式正逐渐展现出自己相对于传统分科教学方式的优越性:项目主题有趣、有用,能保持学习驱动力;延展时空疆域,让
期刊
摘要: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为例,说明:当课堂形势“一片大好”时,教师不妨停下来等一等,听一听“学困生”是怎么想的,暴露出他们被掩盖的错误,从而“对症下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让“学优生”教“学困生”,从而实现认知边界的融合,教与学的融合。  关键词:学习错误“学困生”教学融合小数点位置  教学要“顺木之天,以至其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课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