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毕业生关于就业途径的选择现状展开调查,问题主要分为就业去向、就业途径选择及对就业途径的评价三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受调查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途径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择态度消极、选择面单一以及未能很好地利用创业促进就业。面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学校、个人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学校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实践技能的训练,特别是要加强创业就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能力。学生个人则应在专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就业积攒更多资本。社会方面则需要政府鼓励大学生选择多种就业途径,企业要改善自身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只有这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 地方院校 毕业生 就业途径 创业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是牵动着几百万学子与其家庭。对每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它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未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名牌高校毕业生的竞争都非常残酷激烈,更不要说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地方院校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作为毕业季求职者中的主力大军,他们能否就业、就好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这些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学校方面来讲,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与改善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稳。面对激烈的就业现实,我们考虑从就业途径的选择中寻找解决就业的方法。
当前较为常见的几种就业途径有:招聘会、社会关系、电话纸媒、中介代理、网络求职及网络求职新方式和自主创业(吴景芝,2014)。对于国家积极倡导的创业,学校方面也增加了相应的学习课程。有相关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对社会创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社会创业的经历又反过来为创业教育提供素材与教训(Simon Bridge,2015)。创业教育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市场价值(施永川,2013)。在拓宽就业途径方面,现在高校普遍采取的途径有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毕业入伍、自主创业等国家政策层面的方式,局限性较大,效果不显著(李南,2013)。大学生层面,提高自身能力也是一种拓宽就业途径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多项能力将更适应工作的需要(代敏,2013)。除此之外,政府的政策引导也非常必要(毛丙波,2015)。
二、就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途径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就业途径选择态度消极
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在关于毕业去向中有近四成选择了考研,对于就业前景也较多地表现出悲观和迷茫,这反映了地方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态度比较消极。同时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主要依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取就业信息,在对就业途径进行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其“成功率”,这体现出地方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途径时较为谨慎。
2.就业途径选择面单一
在对毕业生去向的调查中,除了就业,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考研升学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在对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这种有“铁饭碗”之称的工作。这些现象表明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在对就业途径的选择还比较单一。
3.未能很好地利用创业促进就业
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仍然以常见的几种途径进行。这些就业途径发展到现在已经趋于成熟,能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工作机会。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途径时应该尝试一些新的就业途径,比如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个人就业。自主创业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能力素质,也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是展示我国知识青年创新能力的一个机会。在调查中,选择毕业出路时仅有1.1%的人选择了创业,在对自主创业进行评价时,更是有许多同学表示对相关政策不是很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是有创业意识的,但行动力不够,这与其所受创业教育不够有关。作为拓宽就业途径的一种有效方式,自主创业在地方院校中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我国创业教育处于探索阶段,在许多教育及实践环节都还存在许多不足。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创业者个人就业问题,也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甚至新的职业类型。但要想通过创业推动就业,还需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
(二)就业途径选择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些学生的就业。而在以上的问题分析当中,无论是毕业生选择就业途径的态度消极、选择面单一,还是未能很好利用创业促进就业,都有来自学校、个人、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学校方面
学校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最主要的地方,一个好的学校离不开好的教育水平。创业首先要有来自学校的教育和锻炼。由于缺少完整的创业教育,创业者对市场评估、融资、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使得最终完成创业的人数寥寥。这种重在参与的创业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教育背景是形成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因素,但形成人力资本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是劳动者个体的资质。从个人能力来讲,地方院校毕业生较之高等院校毕业生所缺乏的是勇敢尝试、挑战自己的勇气。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大学生择业倾向调查报告,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地点的稳定性,对于北上广这种就业竞争激烈的地区,985高校大学生明显比普通高校甚至是211高校的毕业生都更加倾向选择(谢耘耕,2014)。
2.学生个人方面
学校只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各种锻炼自身的机会,大学学习主要依靠的还是个人的自觉。若想要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工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知识和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时的重要因素,一个拥有足够专业知识和绝对工作能力的人把握着就业的主动权。 畢业生对就业的认识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倾向选择一线城市、热门行业,这些地方往往竞争激烈,劳动力的供给远大于需求,而偏远地区和二三线小城市又常常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尽管许多地方实行了一些人才引进政策,但收效甚微,只要少量当地毕业生愿意回去,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劳动力的分配极不均匀。毕业生一味地想要挤进大城市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
3.社会方面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样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就业途径,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征兵入伍等,还有最近广受关注的自主创业。但这些政策的宣传力度还是不足的,许多毕业生对这些政策不是很了解,只有一小部分通过这些途径找到了毕业后的去处,也从侧面表明,政府扶持性的就业政策无法满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企业在招聘时直接将非211、985的求职者拒之门外,这使得很多优秀的地方院校学生无缘进入理想的企业。还有一些中小型企业存在招人难的问题,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效益差,五险一金不能保证,被很多大学生选择性忽略。
学校歧视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对就业产生消极态度的一个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对于毕业生的起薪,211大学的毕业生要比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高19.1%,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则比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低25.2%。这种不同层次高校间出现的显著性起薪差异,学校层面的因素要普遍大于个体层面(邓峰,2013),这侧面反映出地方院校毕业生在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竞争时所处的劣势地位。
总的来说,就业人数增加、教育背景歧视和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就业困难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必须直面的现状。人数增加不可逆转,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向前的一个必经过程,教育背景歧视和个人能力问题就要从社会、学校和毕业生个人三个方面解决,必须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现状。
三、对策建议
为促进地方院校毕业生更好就业,学校、学生个人及社会都要适当改变现状,满足市场需求。下面从学校、个人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学校层面
加强学校教育,提升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地方院校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利用往届生的就业情况深入调查就业市场需求现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根据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学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使毕业生在最终就业之际已经具备各项服务社会的能力。根据学科特色设置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加强创业指导,增强地方院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把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渗透到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去,活动只是辅助,教育才是根本。创业是一项综合性活动,体现创业者各方面的能力。其理论知识是具体且丰富的,不仅要将创业的流程讲清楚,还需要创业者对创业的风险和创业相关政策有足够的了解。
2.个人层面
充实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一个对自己负责、对未来有规划的大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扎实,除此以外还要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拥有完备的知识储备才能使在毕业时找到更加满意的工作并有能力将工作做好。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如科技挑战赛、数学建模、辩论赛、创业挑战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还帮助学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交能力、沟通技巧、创业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为其以后的就业提供帮助。除此之外,实习对将来找工作的帮助也非常大,在实际工作环境下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正。
积极转变就业思维,选择比努力更为重要。大学生拥有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储备,还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工作没有高低贵贱,成功也绝非金钱、地位和权力。大学生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承认不足,保持平和的就业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多方考量,理性选择工作地点,踏实走好职场的每一步。
3.社会层面
政府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到地方和中小型企业工作,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开展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同时政府要引导大学生选择更多的就业途径,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征兵入伍计划等。加强这些国家政策的的宣传力度,除了情感上的渲染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支持,使更多毕业生愿意参加这些工作。对于创业则要进一步地贯彻各项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指导,对创业的学生实行贷款时的政策优惠等。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为大学生求职者提供专门的求助咨询部门,保障求职者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总而言之,学校要加强其教育和指导,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个人则要珍惜学校教育,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同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坦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宽容的就业环境,改变自身状况以吸引更多学生进来,平衡资源。
【参考文献】
[1] 吴景芝.大学生就业途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9):171-172.
[2] Simon Bridge.Is enterprise education relevant to social enterprise[J].Education+Training,2015,57(8/9):1009-1019.
[3] 施永川.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05):214-217.
[4] 李南.新时期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05):21-23.
[5] 代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就业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63-65.
[6] 毛丙波.新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与途径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1):44-46.
作者简介:李悦(1993—),女,汉族,河南安阳市人,研究生,经济学硕士,广西大学商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 地方院校 毕业生 就业途径 创业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是牵动着几百万学子与其家庭。对每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它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未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名牌高校毕业生的竞争都非常残酷激烈,更不要说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地方院校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作为毕业季求职者中的主力大军,他们能否就业、就好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这些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学校方面来讲,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与改善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稳。面对激烈的就业现实,我们考虑从就业途径的选择中寻找解决就业的方法。
当前较为常见的几种就业途径有:招聘会、社会关系、电话纸媒、中介代理、网络求职及网络求职新方式和自主创业(吴景芝,2014)。对于国家积极倡导的创业,学校方面也增加了相应的学习课程。有相关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对社会创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社会创业的经历又反过来为创业教育提供素材与教训(Simon Bridge,2015)。创业教育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市场价值(施永川,2013)。在拓宽就业途径方面,现在高校普遍采取的途径有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毕业入伍、自主创业等国家政策层面的方式,局限性较大,效果不显著(李南,2013)。大学生层面,提高自身能力也是一种拓宽就业途径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多项能力将更适应工作的需要(代敏,2013)。除此之外,政府的政策引导也非常必要(毛丙波,2015)。
二、就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途径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就业途径选择态度消极
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在关于毕业去向中有近四成选择了考研,对于就业前景也较多地表现出悲观和迷茫,这反映了地方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态度比较消极。同时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主要依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取就业信息,在对就业途径进行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其“成功率”,这体现出地方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途径时较为谨慎。
2.就业途径选择面单一
在对毕业生去向的调查中,除了就业,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考研升学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在对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这种有“铁饭碗”之称的工作。这些现象表明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在对就业途径的选择还比较单一。
3.未能很好地利用创业促进就业
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仍然以常见的几种途径进行。这些就业途径发展到现在已经趋于成熟,能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工作机会。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途径时应该尝试一些新的就业途径,比如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个人就业。自主创业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能力素质,也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是展示我国知识青年创新能力的一个机会。在调查中,选择毕业出路时仅有1.1%的人选择了创业,在对自主创业进行评价时,更是有许多同学表示对相关政策不是很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是有创业意识的,但行动力不够,这与其所受创业教育不够有关。作为拓宽就业途径的一种有效方式,自主创业在地方院校中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我国创业教育处于探索阶段,在许多教育及实践环节都还存在许多不足。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创业者个人就业问题,也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甚至新的职业类型。但要想通过创业推动就业,还需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
(二)就业途径选择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些学生的就业。而在以上的问题分析当中,无论是毕业生选择就业途径的态度消极、选择面单一,还是未能很好利用创业促进就业,都有来自学校、个人、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学校方面
学校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最主要的地方,一个好的学校离不开好的教育水平。创业首先要有来自学校的教育和锻炼。由于缺少完整的创业教育,创业者对市场评估、融资、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使得最终完成创业的人数寥寥。这种重在参与的创业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教育背景是形成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因素,但形成人力资本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是劳动者个体的资质。从个人能力来讲,地方院校毕业生较之高等院校毕业生所缺乏的是勇敢尝试、挑战自己的勇气。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大学生择业倾向调查报告,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地点的稳定性,对于北上广这种就业竞争激烈的地区,985高校大学生明显比普通高校甚至是211高校的毕业生都更加倾向选择(谢耘耕,2014)。
2.学生个人方面
学校只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各种锻炼自身的机会,大学学习主要依靠的还是个人的自觉。若想要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工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知识和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时的重要因素,一个拥有足够专业知识和绝对工作能力的人把握着就业的主动权。 畢业生对就业的认识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倾向选择一线城市、热门行业,这些地方往往竞争激烈,劳动力的供给远大于需求,而偏远地区和二三线小城市又常常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尽管许多地方实行了一些人才引进政策,但收效甚微,只要少量当地毕业生愿意回去,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劳动力的分配极不均匀。毕业生一味地想要挤进大城市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
3.社会方面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样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就业途径,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征兵入伍等,还有最近广受关注的自主创业。但这些政策的宣传力度还是不足的,许多毕业生对这些政策不是很了解,只有一小部分通过这些途径找到了毕业后的去处,也从侧面表明,政府扶持性的就业政策无法满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企业在招聘时直接将非211、985的求职者拒之门外,这使得很多优秀的地方院校学生无缘进入理想的企业。还有一些中小型企业存在招人难的问题,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效益差,五险一金不能保证,被很多大学生选择性忽略。
学校歧视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对就业产生消极态度的一个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对于毕业生的起薪,211大学的毕业生要比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高19.1%,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则比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低25.2%。这种不同层次高校间出现的显著性起薪差异,学校层面的因素要普遍大于个体层面(邓峰,2013),这侧面反映出地方院校毕业生在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竞争时所处的劣势地位。
总的来说,就业人数增加、教育背景歧视和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就业困难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必须直面的现状。人数增加不可逆转,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向前的一个必经过程,教育背景歧视和个人能力问题就要从社会、学校和毕业生个人三个方面解决,必须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现状。
三、对策建议
为促进地方院校毕业生更好就业,学校、学生个人及社会都要适当改变现状,满足市场需求。下面从学校、个人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学校层面
加强学校教育,提升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地方院校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利用往届生的就业情况深入调查就业市场需求现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根据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学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使毕业生在最终就业之际已经具备各项服务社会的能力。根据学科特色设置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加强创业指导,增强地方院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把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渗透到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去,活动只是辅助,教育才是根本。创业是一项综合性活动,体现创业者各方面的能力。其理论知识是具体且丰富的,不仅要将创业的流程讲清楚,还需要创业者对创业的风险和创业相关政策有足够的了解。
2.个人层面
充实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一个对自己负责、对未来有规划的大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扎实,除此以外还要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拥有完备的知识储备才能使在毕业时找到更加满意的工作并有能力将工作做好。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如科技挑战赛、数学建模、辩论赛、创业挑战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还帮助学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交能力、沟通技巧、创业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为其以后的就业提供帮助。除此之外,实习对将来找工作的帮助也非常大,在实际工作环境下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正。
积极转变就业思维,选择比努力更为重要。大学生拥有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储备,还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工作没有高低贵贱,成功也绝非金钱、地位和权力。大学生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承认不足,保持平和的就业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多方考量,理性选择工作地点,踏实走好职场的每一步。
3.社会层面
政府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到地方和中小型企业工作,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开展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同时政府要引导大学生选择更多的就业途径,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征兵入伍计划等。加强这些国家政策的的宣传力度,除了情感上的渲染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支持,使更多毕业生愿意参加这些工作。对于创业则要进一步地贯彻各项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指导,对创业的学生实行贷款时的政策优惠等。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为大学生求职者提供专门的求助咨询部门,保障求职者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总而言之,学校要加强其教育和指导,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个人则要珍惜学校教育,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同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坦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宽容的就业环境,改变自身状况以吸引更多学生进来,平衡资源。
【参考文献】
[1] 吴景芝.大学生就业途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9):171-172.
[2] Simon Bridge.Is enterprise education relevant to social enterprise[J].Education+Training,2015,57(8/9):1009-1019.
[3] 施永川.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05):214-217.
[4] 李南.新时期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05):21-23.
[5] 代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就业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63-65.
[6] 毛丙波.新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与途径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1):44-46.
作者简介:李悦(1993—),女,汉族,河南安阳市人,研究生,经济学硕士,广西大学商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