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下炊怎么办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生在考场写作时,可能由于对文题陌生,或者素材准备不充分等,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面对这种情况,考生如何“生”米下炊,出奇制胜呢?不妨试试以下几招。
  第一招:向课本借
  一般来说,考生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哲理、感悟,在平时所学的课文中都会有所体现。它们应该是考生天然的作文素材园地。比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用来写关于创新、创造的话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用来写关于忧患意识的话题,《大道之行》可以用来写和谐社会的建设话题,《小狗包弟》可以用来写关于反省忏悔的话题……还有诸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陋室铭》《爱莲说》等等,这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所讲述的人事、所描绘的风景、所体现出来的情怀,也可以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意。
  考生还可以向其他学科课本伸出“借料之手”。它们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艺术等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这就需要考生有创造性思维,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事实与现象之间以及与作文内涵立意、写作角度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此,写作的材料便会源源不断。
  当然,向课本借“米”,要注意切题、适度、自然,讲究引述内容要得体,连通题意要恰当,联系生活要合情,关切现实要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移花接木”。
  第二招:向作者求
  对于课文的作者,考生都比较了解。写作考场作文时,不妨“请出”他们来。比如可以在孔子、庄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文天祥、苏轼、李清照、鲁迅、徐志摩等作者的逸闻趣事、人生经历、思想哲理里找到可用之料,能够从持守、逍遥、忠诚、隐忍、田园、狂放、忧愁、气节、达观、凄楚、清醒、热情等方面立意成文。
  即使是同一作者,其故事与风范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比如庄子,除了“逍遥”以外,还可以从挣脱名缰利锁的逸士、孤独看守心灵、相忘于江湖的相濡以沫、胸襟气度、人格魅力、豁达安逸、清贫宁静等角度来多元关注,寻求与作文题目的切合点。
  第三招:大胆改造
  考场上有可能出现自己手里的那一點“米”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大炊”的状况。怎么办?从不同的角度去改造自己的那一点“米”或者再创人们熟悉的人事景物,也许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对人们熟悉的故事、神话、寓言、成语、俗语进行反弹琵琶、翻新创编、拓展延伸、注入新元素、引进时代“活水”,将它们巧妙地为我所用,推陈出新,演绎成文。
  比如,将熟语“一山不能二虎”改为“一山能容二虎”,来表达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实现双赢的思想。将“无限风光在险峰”改为“无限风光在先锋”,来赞美那些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冲杀在头阵、不断开拓进取的人们。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改为“人在江湖,身亦由己”,表现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选择性、包容性,表达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命运靠自己把握、我的生活我做主等主题。
  还有一种就是转换。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地推想。比如,要写“成长的滋味”,这“滋味”,可以是酸、甜、苦、辣、麻、涩,从而可推想到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快乐、舍得与收获、成功与失败、光荣与耻辱、自豪与惭愧、失落与茫然等等,这些即暗含了人生的“滋味”。这样,把空虚的话题转化为实在的事物,把陌生的事物转化为熟悉的事物,可以有效地解决“无米下炊”的问题。
  第四招:审视自己
  就是把目光和心思聚焦到自己身上,从自己身上寻找作文材料。自己的家庭家族,父母的故事,他们的职业特点,与自己的关系,与父母的一次激烈的冲撞,与老师一次倾心的交谈,所在社区新近组织的活动,自己不久前从他人那里听到的一个传闻,一个经典的哲理,自己与朋友交往中发生的矛盾与化解,自己生活圈子里最近流行什么,自己对某一事件与他人不同的思考和看法……这些细微的、不起眼的、不大引人注意的平凡小事,在考场作文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可以刻意将它们“挖掘”出来,从中总能找到与作文材料的题旨、意蕴、哲理、情思相通的地方。根据需要,“小材大用”“常事奇用”,衍生连缀,自然也能够化解“无米下炊”的困境。
  审视自己,还可以抓住一点,发散思维。比如要写人物,就以“人”为起点,思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生活中的人各具特色,有的刚正耿直,有的能言善辩,有的吃苦耐劳,有的奸诈狡猾,有的奴颜媚骨,有的圆滑老练,有的泼辣刁钻,有的宽厚仁慈,有的豁达大度,有的英勇无畏,有的侠肝义胆,有的胆小怕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多愁善感……这样想开去,就能激发自己想起曾经所遇到的一些人事,通过加工,使之成为作文的材料。
  第五招:就“地”取材
  在考场上,还可以就“地”取材。这个“地”,一是指高考考场。可以对步入考点的所见所闻,考场上的气氛与状态,考生们的心理,监考老师的形象等即时观察,展开联想与想象,寻找出切合题意的角度。还可以思考“高考‘考’什么?”“为什么高考?”“高考的现实意义”“高考如何改革”“我理想的高考”等问题,看是否可以与题旨勾连起来。二是指当堂语文试卷。可以从当堂考卷提供的语料中,觅得作文的素材。其基本思想是,对一个事例进行多角度透视,多元化观照,多方位使用。
  作文还需要“审美思维”。考生要善于捕捉住人事给自己带来的那种美感,要能够随机应变,用艺术的眼光将事物之间的阻隔打通,实现情、理、意、美的融会贯通。自然要依赖机智,依赖哲思,依赖灵性,依赖情感,依赖艺术修养。
  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会有经历、见闻、故事、思考、感悟,自然能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只要平时留心积累,注意总结,善于思考,便不会出现无“米”下炊的情况。考场上,考生要沉着冷静,打开思路,搜罗平时积累的素材,让“米”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然后从容地选择,最后“下锅为炊”。
其他文献
从前有人说,做学问,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我们现在可以借用这种说法来谈谈写文章的问题。  义理和考据,是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是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讲究辞章,在我们说来,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  义理、考据和辞章虽然是在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着的。 
期刊
议论文内在的写作目的和外在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与记叙文、说明文等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要求。议论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其次是说明、叙述,其语言不在于华丽,而在于简洁凝练,要做到恰如其分,掷地有声。那么,该如何避免议论文语言表达出现偏差呢?  一、准确而无瑕疵  议论文要把道理讲清楚,首先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所谓表达准确,就是用词贴切,语句规范。用词贴切,要求仔细辨析词义,认真区别词的感情色彩,精心
期刊
路,弯弯地向远方伸展着;梦想,也随它弯弯地前行着。  ——题记  爷爷那一辈,它便卧在树林的中央,那时,它是一条弯曲的泥巴路。灰色的“面孔”,沟壑般的“皱纹”,一双深黑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周围的绿荫。这是爷爷上学的必经之路。爷爷每天踏着他那轻快的步伐,哼着歌儿,背着他的小肩包,带着他的求学梦从这条路上走过,路看见了他,高兴地揚起灰尘。  爸爸那时候,它由泥巴路变为了石子路。下雨天,水花激打着
期刊
青春是美丽的。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言。  青春如此珍贵。它会公平地光临每一个人的人生。那么,正拥有青春的青少年该怎样珍惜它、把握它呢?这实在是每一位青年应当认真对待的问题。  时下兴起一阵阵的“出国热”。有些青年认为国外的东西就是好,老是梦想着去国外安家立业。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祖国常常被比喻为母亲,对于她在某些方面的落后和不足,儿女们不应自惭形秽,更不能背离她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以“美”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该材料直击社会现实,揭露现代人过分注重
期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梦就实现了,有人认为中国梦是新中国成立100年奋斗目标实现后确定的又一个奋斗目标,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那么,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节点究竟在哪里,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和确定,就成为我们在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科学内涵的过程中必须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由“
期刊
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在我看来,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回顾历史长河,一位身材矮小的人向我们走来,他就是齐国上大夫晏子。他虽无高大英俊的外表,但能不辱使命,捍卫国家尊严。圣人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晏子外表不美,但有一颗美丽的爱国之心、智慧之心。  翻开美国史册,一位双腿残疾的
期刊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科普类文体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中的一种类型。关于该种文体的考查,其中涉及到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等方面。  1.科普文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无论是阐明科学原理,还是介绍或推广某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旨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期刊
人们常说:鼓励是一缕春风,可以拂去他人脸上的阴霾;鼓励是一束阳光,可以融化他人心上的冰雪;鼓励是一双大手,可以扶植起心底那苗自信的嫩芽。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上,我们也常看到学校要求老师用鼓励、激赏的话语去欣赏、赞扬每一位学生,以免打击他们的自信。但效果真的非常好吗?  我们常看到: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刚开始还对学校的纪律有所顾忌,但在一味温和的鼓励和善意的提示下,反而变本加厉;有些学生更是
期刊
【热点引入】  2016年2月14日晚,“‘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此次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有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他们当中既有屠呦呦、阎肃、郎平等知名度高的重量级人物,也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是让我们心生敬仰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感动,是精神上的升华。  吴锦泉:热心公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