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能得到发展。是教师的职业指导过程,可以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自上而下”的安排学生进行认知实习、课程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有一定的弊端,需要“自下而上”建设经济类专业教师积极性,推动实践课程由“基础层次、提高层次、综合层次”层层深入。
【关键词】 自上而下;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01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育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实践性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得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意义包括:
1、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能得到发展。实践教学能有效地配合理论性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经济学专业应该从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职业指导过程,可以改善教师知识结构。职业指导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的能力与具体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相匹配。行业专家进入课堂由于其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各种职业岗位的任职资格比较了解,对专业技能进行具体指导,其职业指导的效果显著。同时专业教师对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注重实效的务实态度等对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
3.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之外,客观认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对主观能动性和现实可行性的综合考察中,选择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在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中,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高,其未来的职业绩效、坚持度、工作满意度以及稳定度就会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克服“经验门坎”、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基本能力、提升人文素质都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自上而下”进行实践教学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尽管也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但对于经济专业本科教学来说,“自上而下”的安排学生进行认知实习、课程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弊端显得十分突出。
1、实践教学成为理论课程的附属
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课程没有独立,按理论课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手段,仅为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服务。(2)许多实践教学课程没有教材,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不完善,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地指导实践教学的指导书。⑶考核方式注重笔试,缺乏实际能力的全面考核,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
2、学生忙于考研,应付实践课程
学生一般注重考研课程,认为实践课程与考研无关,学分不高,不重视,尤其在社会调研和产业认知类课程上,写论文是通常采取的考核办法,学生往往随便抄写一篇应付,没有达到这类课程的培养目的。事实上,经济学是由成体系的丰富的理论支撑的,抽象性和系统性贯穿教材始终,理论性越强,抽象性也越明显,通过“自上而下”社会实践安排,并没有达到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导致思维抽象与现实还原的背离。
3、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背离
经济学专业学生针对经济中的问题,可以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而对于由此引起的企业问题,却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比如,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问题,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知道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而对于物价上涨企业的应对办法,却不知怎样回答。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结果不一致时,很容易对理论产生怀疑。
三、“自下而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主要目标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校内实验、校内实训、校内课外活动、校外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项目,形成三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综合层次)、三模块(基础教学实验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彰显其理论教学辅助功能和科研辅助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改革与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经济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架创新。按照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划分实践教学层次。将经济学专业实践体系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基础层主要是通过现场体验、实验和实训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施方式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提高层实践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创新层教学实际上是基础层和提高层的延伸和实用化,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尽早适应人才市场就业的需要。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总学时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要求,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减和优化已有实验项目,增加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时数。与此同时,针对学生人数增多,实验内容越趋综合复杂的特点,借助现代化的实践教学手段——教学博客,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博客将传统的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步骤的解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实习性实践项目结合起来。
(3)大胆尝试开设实验类教学课程的创新。经济学是经验科学,但并非完全不可采用实验法。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多年从事实验经济学教学研究的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是对这一领域的鼓舞。当然,实验法在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使用并非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那样普适,现在也主要适用于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等特定领域。但毕竟这为我们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整合院、校内资源,打造企业化的实习平台。通过有效地整合学院、学校的硬件资源,使院、校内硬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使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改变过去的割裂状况而导致的经济类专业仅开设与经济学有关的实验课程,金融学专业仅开设与金融学有关的实验课程,国际贸易专业之开设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试验。通过实验经济学等实践课程,院内建立综合实验平台;通过与工科专业围绕创业需要,打造校际综合试验平台。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课程改革。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适应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也使实践教学内容带有探索性、研究性,促进教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朱春红等.多元聚合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产业金融“大课堂”体系.天津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朱春红等.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金融学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书.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自上而下;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01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育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实践性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得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意义包括:
1、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能得到发展。实践教学能有效地配合理论性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经济学专业应该从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职业指导过程,可以改善教师知识结构。职业指导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的能力与具体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相匹配。行业专家进入课堂由于其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各种职业岗位的任职资格比较了解,对专业技能进行具体指导,其职业指导的效果显著。同时专业教师对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注重实效的务实态度等对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
3.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之外,客观认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对主观能动性和现实可行性的综合考察中,选择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在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中,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高,其未来的职业绩效、坚持度、工作满意度以及稳定度就会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克服“经验门坎”、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基本能力、提升人文素质都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自上而下”进行实践教学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尽管也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但对于经济专业本科教学来说,“自上而下”的安排学生进行认知实习、课程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弊端显得十分突出。
1、实践教学成为理论课程的附属
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课程没有独立,按理论课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手段,仅为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服务。(2)许多实践教学课程没有教材,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不完善,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地指导实践教学的指导书。⑶考核方式注重笔试,缺乏实际能力的全面考核,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
2、学生忙于考研,应付实践课程
学生一般注重考研课程,认为实践课程与考研无关,学分不高,不重视,尤其在社会调研和产业认知类课程上,写论文是通常采取的考核办法,学生往往随便抄写一篇应付,没有达到这类课程的培养目的。事实上,经济学是由成体系的丰富的理论支撑的,抽象性和系统性贯穿教材始终,理论性越强,抽象性也越明显,通过“自上而下”社会实践安排,并没有达到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导致思维抽象与现实还原的背离。
3、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背离
经济学专业学生针对经济中的问题,可以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而对于由此引起的企业问题,却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比如,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问题,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知道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而对于物价上涨企业的应对办法,却不知怎样回答。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结果不一致时,很容易对理论产生怀疑。
三、“自下而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主要目标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校内实验、校内实训、校内课外活动、校外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项目,形成三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综合层次)、三模块(基础教学实验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彰显其理论教学辅助功能和科研辅助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改革与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经济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架创新。按照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划分实践教学层次。将经济学专业实践体系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基础层主要是通过现场体验、实验和实训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施方式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提高层实践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创新层教学实际上是基础层和提高层的延伸和实用化,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尽早适应人才市场就业的需要。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总学时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要求,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减和优化已有实验项目,增加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时数。与此同时,针对学生人数增多,实验内容越趋综合复杂的特点,借助现代化的实践教学手段——教学博客,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博客将传统的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步骤的解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实习性实践项目结合起来。
(3)大胆尝试开设实验类教学课程的创新。经济学是经验科学,但并非完全不可采用实验法。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多年从事实验经济学教学研究的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是对这一领域的鼓舞。当然,实验法在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使用并非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那样普适,现在也主要适用于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等特定领域。但毕竟这为我们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整合院、校内资源,打造企业化的实习平台。通过有效地整合学院、学校的硬件资源,使院、校内硬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使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改变过去的割裂状况而导致的经济类专业仅开设与经济学有关的实验课程,金融学专业仅开设与金融学有关的实验课程,国际贸易专业之开设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试验。通过实验经济学等实践课程,院内建立综合实验平台;通过与工科专业围绕创业需要,打造校际综合试验平台。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课程改革。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适应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也使实践教学内容带有探索性、研究性,促进教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朱春红等.多元聚合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产业金融“大课堂”体系.天津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朱春红等.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金融学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书.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