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再审视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和“四基”这两个课程目标有不同的特点:“四基”具有外显性、即时性和基础性,目标达成相对容易;“核心素养”具有内蕴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目标达成相对困难。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应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实现新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程改革;评价改革;四基;四能;核心素养;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5-0024-06
  【作者简介】刘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普教立项课题“促进成员专业发展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策略研究”(D/2018/02/91)的研究成果。
  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有一道“维纳斯女神像”考题(见例1),在考后迅速成为“网红”,引起了广泛关注。
  例1(2019年高考全國Ⅰ卷文、理科第4题)
  那么,这道题为何能引起广泛关注呢?2019年高考试题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在新课程方案实施了一年半以后的今天,有必要结合高考评价的变化,再审视我们该如何落实课标、推进教学改革。

一、试题的启示


  2019年6月,笔者参加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国际论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史宁中教授在论坛上做报告,他对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的试题表示满意,同时认为以下几类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更好的思考:一是结论不明;二是条件不全;三是由特殊到一般。这道“网红”题就属于“条件不全”———题中所给的条件并非两个黄金分割比所对应的长度。我们不妨先解剖一下这只“麻雀”———
  思路1运用生物学知识,由已有的数据估算身高。
  (1)利用腿长进行估算。利用腿长进行估算,首先要知道腿长的概念。腿长是指髂骨(位于腰部下方、腹部两侧的骨)到踝骨最下端的距离。因此,可以用自己身体的相关数据去估算:肚脐到髂骨的距离、踝骨最下端到足底的距离分别约为1cm和3cm,则肚脐到足底的长度大约为109cm,由此估算出身高约为109×(1 0.618)≈176.3cm,得到正确答案B。
  这就需要我们数学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估算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呢?一方面,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人喉结至脖子下端的长度存在差异,另外把“头顶到咽喉的距离”看作“头顶到喉结的距离”是否准确?另一方面,从数学的角度看,由腿长估算出肚脐至足底的长度(记为a),得到身高约为1.618a;但是,若由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估算出头顶至咽喉的长度(记为b),得到身高约为2.6182b≈6.854b。可见,前、后两种估算分别把误差放大了约1.6倍和6.8倍,故前者精度较高。
  思路2利用不等式模型,求实际身高的取值范围。
  设实际身高为x cm。因为头顶至咽喉的长度小于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所以若把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当作头顶至咽喉的长度来计算,得到的值大于x,即x<6.854×26≈178.2;又因为肚脐至足底的长度大于腿长,故x>1.618×105≈169.9。所以x∈(169.9,178.3),故该题应选B。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题由于“条件不全”,给考生带来了解题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腿长的概念,无法由腿长去估算,于是用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进行估算,由于未认识到误差被放大而出现错误。
  事实上,命题者故意给出与两个黄金分割比不相吻合的条件,甚至“题意模糊”(难以确定头顶到咽喉的长度),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考生:在由“等量关系”估算身高未果时,联想到“不等关系”,最终运用“不等式”这一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本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科综合(涉及了生物学知识),考察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
  此外,与往年相比,2019年试题应用题数量明显增多,笔者以为,这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的育人要求。因此,2019年高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新课标,改革课堂教学。

二、对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再认识


  1.课标的权威性增强,内容愈加全面。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7版课程标准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在课程目标上,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六大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认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增设了“数学的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与“函数”“几何与代数”和“统计与概率”并列,形成4个教学主题———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等要求;在学业评价部分,提出了“注重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处理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等命题原则。
  过去,我们在课程与教学上有“课程标准”,在高考评价上有“高考考试大纲”,尽管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但高考并未作出与之相应的改革,存在题型固化,甚至试卷某一位置考什么内容的试题每年都相对固定的状况。于是“高考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导致课程改革的理念只停留在口号上,并未得到真正地落实。这一轮课改吸取了以往的教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配套推进。   2.如何真正而又全面地落实课程标准。
  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四基”“四能”“六大核心素养”和“三会”等课程目标,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全面落实课标的前提。通过学习课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如图1所示的逻辑关系。
  第一,“三会”(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从其本质上来看,分别对应着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这三大核心素养,所以,它是数学教育的终极性目标。
  第二,“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所以,笔者把它们放在以“三会”为圆心的一个圆周上。那么这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要求呢?
  (1)关注“四能”。“四能”(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良好的“四能”可以促进“四基”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故把它放在圆周的最底部。
  具体而言,以“四能”为抓手,让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概念、掌握数学技能、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四基”;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又需要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的参与。因此,以“四能”为抓手,能促进“四基”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可见,“四基”具有外显性的特点,因为对每一节课,我们都会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开展教学,因而也有即时性的特点;同时它又是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所以它是教学的基础目标———每一节课都要落实相应的“四基”目标,相对易于操作。
  “核心素养”具有内蕴性的特点,教学时,在考虑“四基”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确立与教学内容或学习过程相关联的学科核心素養目标并加以落实,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对于每一节课,比较容易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四基”目标,但并不一定能够同时培养六大核心素养,可能只能培养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且同一个核心素养可以依托不同的知识载体呈现,因而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较“四基”难操作。
  尽管“四基”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沃土和有效载体,但也应该看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能使其更加容易地获得“四基”。所以,“四基”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应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三、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1.培养提出问题能力,以“四能”为抓手提升素养。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得到了重视: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所以,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四能”(而非“两能”)的突破口与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四能”,提升“四基”和核心素养。
  当然,学生的“四能”(尤其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任由学生“自然地”生长,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鼓励和培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帮学生搭建施展“发现问题能力”的舞台。
  【案例1】“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1]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1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最初的质量为1)
  问题1你能就此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
  2.基于经验丰富经验,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新课标在原有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旨在“使学生参与到那些促进学习的事件和活动中去”[2],并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认知策略。如前所述,“四基”具有外显性、即时性、基础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因此,每一节课都应努力让学生获得“四基”,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好基础。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原有的“三基”已经得到广大教师普遍和足够的重视———在每一节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结合具体的内容,培养“三基”,但是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基于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教学设计。[3]
  问题1前面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这一位置关系。你觉得,直线和平面除了存在“平行”这一关系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位置关系吗?
  问题2你能举出生活中给我们以直线和平面垂直感觉的实例吗?
  问题3在数学上,仅仅有垂直的感觉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做哪些事?
  【设计意图】从已有的“直线和平面平行”这一位置关系出发,提出“问题1”,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研究经验,类比直线与直线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提出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另一种特殊位置关系的猜想———“直线与平面垂直”,并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问题3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研究经验,提出研究空间基本元素位置关系的基本架构(定义→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另一方面,通过该位置关系的研究,在为后续学习“平面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垂直”等内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促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
  3.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新课程育人价值。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四基”。应当注意到,在此轮课程改革中,学科核心素养处于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实施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特定教学任务,思考相应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生长点,注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联,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可实现性,研究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操作路径:
  (1)寻找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关联的核心素养。包含兩个层面:一是与新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核心素养;二是审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寻找核心素养的孕育点和生长点。(2)确立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3)通过恰当的方式(情境创设、问题解决等),实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缓慢地形成的,绝不会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仅仅围绕知识与技能来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不去深入细致地挖掘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长此以往,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将得不到落实。例如在案例1中,如果我们直接给出对数的概念,再加上题型讲解和反复训练,那么对于这一节课而言,也就丧失了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机会。反之,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坚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最后,希望广大同行共同行动起来:在平常的教学中,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作一项长期目标来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全面实现新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明.融入课堂的数学探究资源库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0):34-41.
  [2]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
  [3]李双双,刘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立体几何教学———以《直线和平面垂直》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9(1):82-8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临床发病特点。 方法 采用自制的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研究观察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年龄、首发症状、主要症状、共患症状、患儿性格、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其中600例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结果解读。 结果 本病男女构成比为5.52:1;发病年龄为(6.59±2.30)岁;首发症状以头面部的运动性抽动为主,占85.00%,首诊误诊率则高达75.33%;主
【摘 要】以结构化学习探索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从解释阐明、洞察研判、应用自省三个维度展开教学,通过讲故事、学辩论、写作文等学习活动,对文言文阅读文本进行多重建构、解构与重构,达成文言文阅读深度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结构化学习;文言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7-0077-04  
·主持人语·  高阶思维是依附于复杂情境和创新任务,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超越了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集中体现了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定性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教师以综合性教学和综合性评价去演绎综合性的
一、激发兴趣,开启对话序幕  亲和性的心理氛围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愉悦或有效的刺激引发的,友好的气氛,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能给整个对话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照片”的游戏,以此创设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把球星姚明的成长照片制成幻灯片,学生在竞猜中自然地了解了人体发育的几个不同时期和青春期的巨大变化。通过活动导入话题,化生硬为无痕,学生聚气凝神、兴趣倍增。  二、敲击旁侧,优
编者按: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端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努力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优化国家基础课程,凸显个性化校本课程,开拓综合性全育课程,整合资源,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该校以课程融合为突破口,以“集体优化课堂”的教学范式为抓手,在英语学科、数学学科率先进行改革试点,提出要实现由“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培养和提升能够适应学生
【关键词】高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51-05  【作者简介】1.王婷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南京,210003)教师;2.赵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南京,210003)教师。  【课的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Population
【摘要】本文语境中的“原生态”只是指向创建语境方法的原生态,即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用来自日常生活的、来自自然的方式创设英语交际的情境。在英语课堂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原生态”创设英语交际情境的特点;并付诸实践,探索“原生态”创设英语交际情境的途径。  【关键词】 “原生态”;创设英语交际情境;认识; 实践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 张蕾,南通市北城中学 (江苏南通,226011)副校长,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彰显家国情怀教育,具体来说要于立意中指向家国情怀,用人物来彰显家国情怀,在感悟中升华家国情怀,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做具体阐释。  【关键词】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14-03  【作者简介】1.吕维,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中学(江
[摘要]高中国际班在培养类别、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国际班的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国际班学生的特点和国际班的实际状况,努力强化自身的专业性,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主动适应班级新的变化和发展,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智慧地应对国际班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中国际班;教育合力;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编者按】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的“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是为了适应社会对智慧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依托思维可视化技术创建的未来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学习力提高为最终目的的课程基地。该课程基地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和云课堂技术,将学生学习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让不可视的思维变得清晰可见;将学科的知识技能与学科思维方法训练进行有机地整合,探索构建了知识加工、联结分享、测评反馈、知识强化和知识迁移等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