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盛典的速记特写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py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刘少奇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到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总共11天。这11天会议的报道工作,由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处新闻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负责人是宦乡。
  宦乡,字鑫毅,笔名范慧、范承祥,1909年生于遵义老城。幼年就读于武汉、上海,1932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后,赴英国留学,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考入宜昌海关。
  宦乡工文,善言谈交际,办事精明干练,富有正义感。全国性抗战爆发后,赴江西第三战区政治部工作。次年到前线日报社工作后,以其广博学识和对时局的精辟见解,得到长官顾祝同信赖,不久升为副社长兼总编辑,从此报纸面目一新,发行量很快由7000份猛增至2万余份。宦乡坚持抗日、团结、进步的主张,写了大量宣传抗日和分析国内外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的社论和专论。皖南事变后,经多方努力,从上饶集中营中救出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并安排部分人士到报社担任要职。同时采取多种办法,增辟栏目,刊登进步作家作品,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前线日报》因此著称于世。国民党特务欲取而代之,终因其学识渊博、精通英语、善于外交而无法下手。盟军官员至战区联络、视察,司令长官顾祝同均嘱其随行翻译。
  抗战胜利后,他因反对内战,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在预感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机智前往上海。后应聘任上海《文汇报》副主笔,同时为《文萃》《周报》等进步刊物撰稿,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呼吁和平与民主。《文汇报》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反映人民呼声的重要喉舌,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1947年5月,《文汇报》被上海警备司令部勒令停刊,宦乡也受到威胁和利诱。国民党当局愿给一笔钱让他出国,宦乡愤然拒绝,仍作自由撰稿人,继续战斗。通过两年多的斗争实践,加深了对国民党本质的认识,看清了美国以军调处为掩护,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真面目,宦乡遂由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2月,宦乡取道香港,与郭沫若、李济深、梅兰芳等56人去东北解放区。天津解放后,《大公报》改组为《进步日报》,宦乡一度任主笔。不久,前往北平参与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任筹备会新闻处负责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能进入会场的中外记者仅有29名,他们是:苏联塔斯社的罗果夫,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党报记者史巴诺,朝鲜中央通讯社的智龙成、李同健,《人民日报》记者李普、李庄、柏生、朱汉、陆灏、陈迹、林韦、金凤、而东、江夏、家炽,《天津日报》记者鲁西良、张虎刚,《光明日报》记者慧年,《新民报》记者章正续、魏廉,《文汇报》记者唐海,《工人日报》记者胡明,《新华日报》记者季音,《东北日报》记者张沛、汪溪,《河北日报》记者肖风,《大公报》记者王芸、徐盈,《进步日报》记者萧离。
  从这份29名记者名单中不难看出,《人民日报》记者人数占绝对优势。而《人民日报》也是最先在1949年6月21日刊登记者柏生的有关政协筹备会议的速写:
  这是(1949年6月)19日下午6时20分,在主席周恩来同志宣布大会要休会的时候,从代表席站起了民主教授代表邓初民先生,抢着说:我这里有个临时动议: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情,所以能召开这个大会,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因此我们提议,应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通电致敬,请主席把这列入议程中去表决。随着他的话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表示一致拥护这个动议。
宦乡

  周恩来同志含笑回问道:这是否可留在将来正式会议时再谈?
  邓初民先生又站起来坚持自己的提议:筹备会也是会议,还请主席提交表决!(会场上洋溢着一阵笑声)
  这时毛主席忽然从自己座位上站起来了,他稳重地说:代表们!我提议:我们在筹备会期中,正逢着“七七”纪念,请各党派共同发表纪念文件,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这时全体代表立即以雷动的掌声来欢迎毛主席的这个提议。
  周恩来同志接着说,这样连邓初民先生的意见也都包括在内了,大家既然都表示同意,我们是否就交常委会决定以筹委会名义发出电文?
  邓初民、许德珩教授又先后站起来发言:大会已经进行了5天,但我们对国内国外还没有什么表示,我们的提议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致敬,不仅在会场上是表现了我们大家的精诚团结,同时在国际上也表现了我们的大团结。70多岁的沈钧儒先生也兴奋地站起来说:各位代表都知道,由于中国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领导,我们才能在这里开会,所以我提议在散会前,我们全体代表起立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全體代表认为这个提议是立即可以做到的,立即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成。农民代表杨耕田站起来激动地补充道:“今天毛主席、朱总司令都在这里。如果没有毛主席、朱总司令的领导,我们不能有今天,我们应该向领袖致敬!”
  这时沈钧儒老先生就领头从座位上站起来了,喊着:“全体起立,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
  代表们整齐地站起来了,随即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并且愈来愈响愈紧,竟达三分钟之久。坐在一○一代表席上的毛主席和一○二代表席上的朱总司令忙即谦虚地转回身来向全体代表连连答礼致谢。


  《进步日报》记者萧离以《大会侧写》为题,记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一天开会时的情形: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七点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了。这个庄严隆重的开幕典礼,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进会场,六根新油饰过的朱红圆柱支着一个大红穹门,上写横幅金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主席台上正面是大会会徽,麦穗接着齿轮,四面红旗飘在晴空里,它象征着新中国的以工农联盟为主的团结在一起的四个朋友的精神,会徽两边悬着孙中山先生和毛主席的巨像,两边墙上各挂人民翻身油画一幅,一是《豆选》,一是《民兵出征》。
  休息室内宫灯闪耀,红缎锦幛像办喜事似的挂满了墙壁。“新政协会议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标志”“建设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伟大开始”“团结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人民民主专政胜利无疆”,都说明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欢喜和兴奋,而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的“我们永为新中国的捍卫者”“我们是新政协最忠诚的支持者”,更充分地表明了人民武装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
  华侨的锦幛“新政协、新中国、新华侨”,区区九个字,语重心长,说明海外华侨无限情意和信心。
  毛主席的开幕词博得全体代表的热烈鼓掌,在两千多字的报告中,计共鼓掌四十一次。
  《新华日报》记者季音,这样记述了这一天的毛泽东:
  他穿着深绿色制服,在数百盏红色宫灯、日光灯、水银灯一片耀眼光辉的闪射下,宽大的前额更显得容光焕发,健壮的身材也愈加显得高大。
  《新民报》记者魏廉写道:
  毛泽东的每句话都湮没在不绝的掌声中。宋庆龄、何香凝讲话,博得掌声,陈毅讲话,简洁有力,张澜与司徒美堂二老人都被扶上台,但声如洪钟。代表们,有穿军装的,有穿制服的,有穿西装的,有穿长袍的,有穿工人装的,也有包着头巾的农民和梳着发髻的农村妇女。然而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家的领导者也只有一个共产党,在毛泽东旗帜之下前进的人们,是多样而又是统一的。主席团人选通过后,毛主席居中,两边排立代表各党派各单位的主席们,向前伸展,宛如毛主席的两翼,特别显出居中者兼容并包领导统一战线的气概。……忽然,几声霹雳,大地震动,门外大雨如注,正好像安排下的节目,有意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大雨中诞生似的。
  《大公报》记者徐盈以《万流归宗》为题,记述大会第三天的场景:
  大会开幕日的疾风骤雨,和礼炮伴奏着响亮的雷鸣,象征着大时代的风云,和人民政协催生的历程。第二天,雨后秋云朵朵,像等待大检阅似的,排列在人民的首都的上空,冉冉有如大机群,像蜻蜓点水,为会场内三大草案产生的报告在打拍子。第三天是一碧如洗的晴空,市内响着庆祝的锣鼓,有一些残暑的燥热。来自四面八方的代表们,静静地听取各单位代表的主要发言,这是四亿七千五百万人民的共同希望,早日获得一致的通过。……
  这一天十八位代表代表了无数群众的意见,话虽然是千言万语,但只有一句话:就是拥护三大文件草案,希望早日通过实施。
  《进步日报》记者萧离也记述了第三天會议的情形:
  大会第三日程序为十八个单位代表主要发言,每位十分钟,共为三小时。
  谢雪红是发言的唯一女代表。在热烈掌声中,她激动地停了半分钟才开始说:“我今天代表在反动统治下被压迫的台湾中国人民向代表们说话。”台下又响起了一片掌声。
  几位国际记者朋友对会议的每一个节目都予以精心的注意,塔斯社记者罗果夫且能阅读大会的文件,在沈雁冰上台时,他发现是熟人,便对旁边的一位记者说:“茅盾。”意大利记者听到每位代表之后都高呼“万岁”,他问旁边一位翻译“万岁”是什么,翻译告诉他,他笑着用中国话说“毛泽东万岁”。
  休息期间,梅兰芳和戎冠秀大谈其家常。戎冠秀说:“我听说过你的名字,你是演戏大王。”梅兰芳说:“我也知道你,你是子弟兵的母亲。”
  《人民日报》记者李庄每天一篇稿件,记述政协会议盛况。1949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他的《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25日刊登《我看见了勇气百倍的信心——记人民政协第四天大会》,26日刊登《热爱领袖,嘲笑敌人——记人民政协第五天大会》,28日刊登《未来是属于我们的——记人民政协第六天大会》,30日刊登《让全世界认识我们的力量——记人民政协第七天大会》,10月1日刊登《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记人民政协最后一天大会》。
  李庄以通讯特写记录开天辟地的历史,以澎湃激情书写波澜壮阔的新篇,以忠诚勤勉履行新闻记者的职责。他不仅全程见证并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有幸采访政协第一届会议,还有幸成为10月1日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为数不多的新闻记者之一。
  李庄之女李东东曾回忆说:我为父亲李庄的开国报道而自豪!
  《光明日报》记者慧年以《庄严、欢快的一天——速写人民政协全会第六日》,记述了北平改为北京,通过五星红旗为国旗,表决要经过三次举手反复证明。通过的过程是一个严肃而又动人的场面。《河北日报》记者肖风以《胜利的标志——人民政协会议随笔》为题,写下了京都风采、会场一瞥、大团结、人民热衷。《新华日报》记者季音以《人民首都第一天》为题,记述了1949年9月30日的北京城。《东北日报》的张沛、汪溪写下《盛典再记》。


  《进步日报》记者萧离在开国大典现场记下了开国大典的每一时刻:
  3时整,毛泽东主席入场。掌声排山倒海。乐队奏《团结就是力量》。
  3时01分,毛泽东主席与全场群众见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其他文献
出兵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艰难的选择.从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到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毛泽东一直关注着抗美
期刊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游击司令”高敬亭被错杀后,他的妻子史玉清带着两个女儿随新四军继续转战。后来,他们的二女儿高凤英被寄养在盱眙县古城集的一户农家整整8年,与盱眙人民建立起了无比深厚的鱼水之情、生死之爱。将星错陨,妻女三人到盱眙  1939年7月中旬的一个晚上,阴云密布,淫雨霏霏。安徽省舒城县西南一个名叫钝斧庵的庵堂后面,有一间很窄的小房子,里面关押着新四军4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高敬亭的
期刊
1958年3月,毛泽东在四川郫县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视察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是以全国各地竞相发射粮食高产“卫星”进入高潮的,“亩产万斤”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标志。然而,当一个接一个的“卫星田”和“万斤亩”的“喜报”传到中南海时,长期在农村生活、具有丰富农业经验的毛泽东,对这些高出实际的产量,究竟是信还是不信?对“大跃进”的纠偏工作开始后,为何唯独粮食产量指标迟迟不降?当浮夸造成的粮食危
期刊
苏鸿熙,男,汉族,1915年1月生,江苏省铜山县人。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1943年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1943年至1944年参加抗日战争。1949年赴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附属医院及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医院进修麻醉、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1957年回国后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副教授、教授,197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工作,先后任胸外科、心脏外科
期刊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毅然奋起反击,英勇抵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
期刊
1931年初,刚刚成立的苏区中央局为了贯彻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掌握湘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并与之加强联系,特派滕代远作为中央局的巡视员,巡视湘东南和平江、浏阳一带,了解情况;并向各根据地党组织,以及留在湘鄂赣边区的红16军传达中央局的指示,指导那里的工作。同时,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也要滕代远将从长沙退出时留在平江、浏阳养伤治病的人员领回,并且招募一批新兵,扩充红军。“要是再给我开三餐,我就要
期刊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图为海口市人民群众举行集会,热烈庆祝海南岛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国庆阅兵荣誉军旗方阵中,第15兵团授予的“登陆先锋营”荣誉称号和第43军授予的“渡海先锋营”荣誉称号这两面荣誉军旗,是解放海南岛的先锋集体写照。1950年3月,“渡海先锋营”全营在渡海作战中,12名营连干部牺牲了4人。战旗为什么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由第一批变第二批偷渡海南岛的部队 
期刊
1917年9月,周恩来(后排右一)赴日本求学。图为留日学生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分管外交工作26年,直到他逝世,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其中对日外交,是众多国家中的“一个典型”。“灵活性”:多领域、多层次的互动发展  1949年,周恩来曾说,“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但是现在还做不到”。周恩来担任总理职务2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兼任外交部长,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付出了无数心血,开辟了一条成功
期刊
1948年12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电报给廖运周等国民党起义官兵,祝贺他们在双堆集前线起义,脱离黄维兵团,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少将师长廖运周潜伏敌营20年  廖运周1903年出生于安徽淮南,肄业于河南中州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3月在武汉由靖任秋、孙一中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叶挺第25师75团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受中央军委指派从事地下兵运工作,到皖北筹办柏文蔚
期刊
我父亲江涛在战争年代跟随刘伯承元帅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又是刘帅的学生,父亲对刘帅的崇敬与生俱来地传给了我。刘伯承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熟读兵书,身经百战,指挥千军,用兵如神,既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又有渊博的学识。我阅读了《刘伯承军事文选》,深感他的军事论述不仅理论性和学术性很强,还极具现实性与本土性,特别是在军事论述中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帮助指挥员加深了理解,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