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河南地方戏曲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朝中期到清代乾隆年间,汴梁小曲在中原广大地区极为盛行;它又吸收了雍正乾隆时期流传在北方的岔曲和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了一种以曲牌连缀为其特点的演唱形式,名曰”鼓子曲”。这个艺术形式曲牌极为丰富,大曲牌有一百多拍节奏的,像[劈破玉]、[码头]、[倒推船]、[满江红]、[三起字]、[寄生草]、[背工]等,都是一个单曲牌就可以演唱一段完整的故事,小曲牌有十多种节奏的,如:[阳调]、[满舟月]、[银扭丝]、[剪剪花]、[打枣杆]、[洛江怨]、[呀呀哟]、[鼓子头]、[坡儿下]、[莲花落]、[谓调]等,小曲牌可以几个或十几个连缀一起演唱一段故事,其曲牌加上同名变体的如[满舟]可变为[西满舟]、[南满舟]、[五更],[打枣杆]可分为[快打枣]、[双打枣]、[四音打枣]、[飞板四音打枣];[银扭丝]可变为[金扭丝]、[双扭丝]、[西扭丝],[孝顺歌]可变为[南孝顺]、[北孝顺]、[中孝顺]、[孝连坡]等总计有二百多个曲牌。当时遍及开封、洛阳、周口、漯河、汝南、禹县、驻马店、南阳等地;后经时代变迁,其他地区渐次衰落,至清末民初,南阳、洛阳两地仍很活跃,尤其是南阳一带宛西十三县更为鼎盛时期。流行在城市的俱是坐唱,其内容多为三国、水浒、红楼、西厢、东周列国之类,所用曲牌常以[鼓子头、尾]或[垛子头、尾]、[月调头、尾]中间加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并且大牌子较多。而流行在乡村小镇的多是些易学易唱的各种杂牌。农闲时,一些曲友们把“鼓子曲”中以小曲牌为主的鼓子套曲《翻车》、《小姑贤》、《兰桥担水》、《王大娘钉缸》等生活段子(也叫活笸箩曲子)按角色分工踩上高跷演唱,极受群众欢迎,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当时逢年过节喜庆之时必有活动叫做“高跷曲“。因为踩着高跷只可演唱那十几拍节奏的小曲牌,人们习惯称曲牌为调门,小曲牌就是小调门,所以人们便把这样演唱形式又称为“小调曲子”,而那些流行在城市和大镇上保留原来坐唱艺术特点的“鼓子曲“相应就称为:”大调曲子“了。1921年左右,南阳几位大调曲友把平时地摊坐唱的形式搬到高台上按角色分工演唱了《安安送米》、《打面缸》、《马乎伦换妻》等段子,后效仿者越来越多,渐渐发展为化上妆,穿上戏装演唱,人们称其为:“高台曲”;那种“高跷曲“也即“小调曲子”在洛阳、南阳一带流行甚广,而这种高跷曲也有其来历,最早踩高跷只是伴随响器敲击的节奏扭来扭去舞出些杂耍一类的动作而无有唱曲念白等故事性的表演,据传在清末民初时有个叫刘宗卿的小伙子喜爱踩高跷玩会,祖居洛阳县翠峰乡东河村,他有位亲戚叫张铁梁极赋音乐才能,精通韵律,洛阳涧西七里河村有户韩姓人家,两代居官,为洛阳一带名门望族,酷爱北方古曲,这位张铁梁就在韩家任乐师,刘宗卿特崇拜这位亲戚时常向其求教研习,逐渐掌握了诸多曲牌的演唱且音律通达,技艺高超,既能演唱亦能伴奏,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所学的古曲腔调组成一出出短小的故事踩上高跷表演,既生动又活泼大受欢迎,于民国初年在本村组成了数屈一指的“高桥戏班”,这种艺术形式颇受近村临县民众的称赞,争相前来学习,一经创立迅疾遍及四面八方。1924年受洛宁县三地街邀请,首次外出传授技艺。接着又到新安县、孟津县、平洛镇等地授艺,从此“高跷戏”在豫西大地迅猛发展,遍地开花,在他辛勤奔波耐心传授下,成长了几位“高跷戏”名家,如:宋双奇、朱天水、张五魁、朱万明等。1925年正月十三晚上,洛阳大屯村闹花灯,村民们将张新乐、郑云升、朱六来拥到奶奶灯棚的‘百子桥’(柏枝搭的桥)上扮妆唱了一出《小姑恶》,第二年同一时期又将张五魁等拉到桥上演唱了《兰桥会》;据高秀峰老师在《河南曲剧的形成及其在开封的发展》一文中的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洛阳“高跷戏班”十多人在朱天水(艺名洛阳迷)和朱六来的率领下,首次进入开封省城,在文庙街西头路北的“怀庆公馆”里演出;后来由于公馆地方狭小,观众人多,又迁到龙亭大院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当时演出的剧目有:《送香茶》、《血手印》、《王员外休妻》、《李豁子离婚》和《二堂认夫》等,形式比较简单,演员踩着高跷,服装基本是时装打扮,旁边两个椅子上坐着两位琴师,头把是“大弦”,另一把是“二弦”,后来就是一个“手板”了。演唱时,有一个“丑角”踩着高跷,手拿“霸王鞭”,摇动着起“叫板”,这时两把坠胡开始奏“大起板”,也叫“四十八板”;然后演员随着乐器的伴奏,有节奏的踩着高跷走场,做出各种动作,如:大圆场、小圆场、对着走、蒜辫子、剪子步和蝴蝶舞等根据他当时的演出形式和唱腔,群众皆称这些为“高跷曲”。
  然而在1926年四月初七,临汝朱万明的高跷班到登封颍阳李洼玩会,因突降大雨,泥泞路滑,无法踩跷,人们又急于听戏,便用四辆牛车并拢,铺上棚板,扮妆演唱;1927年元月,李九常、陈天保等人在群众的鼓动支持下,进入许昌城里的蓆棚子扮妆演出;从此这和那些1921年前后由南阳大调曲友按角色分工在高台上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的艺术形式便被统称为:“高台曲”,其后踩跷演戏终究不利于表演便被淘汰全部成为登台化妆演唱曲子了,因地域不同便形成了醇厚的南阳大调和声腔靈秀的洛阳小调两大支派,这两派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迅猛发展,群众亲切地称其为“曲子戏”亦即“曲剧班”于是一个新生的剧中就此诞生了。
  “曲剧班”初期演出的剧目多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具都是生活小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提高发展,吸收了京剧、汉剧、豫剧、越剧等兄弟剧种的锣鼓经,健全了乐队的文武场配置,扩展了各类角色行当;戏装已有几蟒几靠、袍带靴帽;道具也有了枪刀剑戟;袍带戏、公案戏、武打戏均可上演。
  三十年代“曲剧班”清一色全是男的,旦角也都是男子反串的,直到三十年代末,才出现了第一个女演员程美玉(已故),接着又有了崔艳如(已故)、韩桂荣(已故)、张新芳(已故)、谢芳欣(已故)、王秀玲等为河南曲剧增添了新的色彩。
  四十年代初,为配合宣传抗日救亡运动,还排演了一批自编自导的时装戏,如李金波、白永玲组建的抗战剧团演出的《长台关》,南阳班社演出的《送夫当兵》;有位叫王飞龙的曾为河南曲剧编写了《夫妇从军》、《守义不屈》、《逃难》、《空战前后》等二十多个现代剧目。1943年,河南大学的女生为庆祝“三八妇女节”,改编了名著《红楼梦》,由张长弓谱曲排练演唱,全校师生及潭头寨内群众空巷前往观看,无不交口称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以曲剧是“淫腔浪调,有伤风化”为由在全省禁演曲子戏,南阳专员公署专员罗震下令消灭曲子戏,收戏箱,抓艺人,有不少艺人被抓壮丁,被迫改行;但以李金波为首的一班艺人们改曲剧为“南平调”坚持演出,1940年11月间进入省会开封市在“新林影院”和“永安舞台” 挂牌“警钟剧社—南平调”连续演出了两个多月,反响十分强烈,河南大众喜闻乐见爱听爱看,刘茂恩不得不收回了禁令。1947年安景智、李太安、罗杰三、赵志安、白雅泉、李九常、陵万顺和老琴师朱万明一伙由洛阳到开封,以“河南曲子”在“永安舞台”挂牌公演,到1949年迁移到相国寺门前的“民众茶社”演出,更名为“民众曲剧社”常驻开封,从此“河南曲子戏”便牢牢扎根于河南大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正式定名为“河南曲剧”。至1955年全省25个地市县尤其是南阳宛西13县每县都有曲剧团,后来这些团逐步改为国营专业表演团体,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1982年全省专业曲剧团增加至43个,连湖北、山西、安徽、河北、四川、贵州、内蒙、新疆、台湾等地区都曾建立过职业曲剧团。
  四十年代中期活跃在曲剧舞台上的代表人物有:朱六来、朱双奇、刘卫生、冯北禄、王振东、马德山、蓝辑吾(玉山青松)、安景智、邢金萼、温如玉(水玉石珠)、朱万明、李金波、李玉林、白永玲(牛娃)、程万顺、王俊卿、钟国顺、白雅泉、梁冠英(浪八圈)、陈天祥(八圈半)、徐庆生(白娃)、牛栖吾(大金牙)、蔡福全(小金牙)、崔中照(卖馍娃)、吕连生、(气死卖馍娃)、张金富(白菜心)、梁香阁、韩锦成、李丰年、刘忠杰、豌豆花、赵和州(三保险)、谢芳欣、高国群等。(可填上南召的名老艺人)
  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曲剧舞台上人才济济,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除了整理加工众多本剧种的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象《闫家滩》、《草人媚》、《白玉簪》、《王佐断臂》等和移植省内外其它兄弟剧种的剧目外,还创编了《下乡》、《赶脚》、《掩护》、《游乡》、《山鹰》等一批现代戏在全国颇有声望,曾有国家级的京剧团和多数兄弟剧种前来河南争相学习移植演出。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戏、历史剧禁演,各地曲剧团都以较高的水平移植演出了当时统治全国戏曲舞台的八个样板戏中的多个剧目和其它现代戏,就南阳地区内乡县曲剧团而言,《社长的女儿》、《白毛女》、《海防线上》,《江姐》、《血泪荡》、《南方来信》、《不准出生的人》、《山乡风云》、《槐树庄》和移植的几个样板戏在宛西一代辗转巡回,极富盛名。从文革结束后算到现在,锤炼除了一批河南曲剧响当当的剧目:南阳地区淅川县的五本连台戏《王宝钏》、内乡县的六本连台戏《孟丽君》、南召县的连台戏《狸猫换太子》、《泪血鸳鸯》和《罗通扫北》、南阳市区剧团的《困皇陵》、《屠夫状元》、《情系青山》、《儿女传奇》、《洪湖赤卫队》、《惊蛰》,许昌曲剧团的《泪洒相思地》、平顶山曲剧团的《王宝钏》、洛阳曲剧团的《背靴访帅》、《柜台内外》、《九龄救主》、《洛阳令》、《三子争父》、《红香炉》,郑州市曲剧团的《卷席筒》(三集)、《孤男寡女》、《榆树古宅》,河南省曲剧团的《陈三两》、《风雪配》、《荆钗记》、《秦香莲》、《三错姻缘》、《庞酒壶坐轿》、《李豁子离婚记》、《阿Q与孔乙己》、《苦情》、《五福临门》、《婚姻大事》、《飘扬的红丝带》、《梨花情》、《红娘》、《母亲河》、《医圣张仲景》等涌现了一大批群众赞赏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青年演员:张新芳、王秀玲、高桂芝、李素玲、谢录、耿庚辰、周玉珍、胡希华、李振乾、牛长鑫、郑立人、孙丙新、张明东,齐文治、陈佳贵、金桂菊、苏国庆、张发耀、武華英、曲玉武、王长德、毕庆敏、马琪、郭凤娥、马金蝉、兰文祥、海连池、董秀娟、邢树清、佘传华、张海云、李秀荣、王成鸾、刘旭光、高波群、柏洪芝、李香云、马巧云、张晓凤、杨帅学、方素珍、刘艳丽、秦芳新、刘青乔杏娥、张兰珍、孙玉香、张娜、郭秋芳、海波、田冠军、李天方、张晓红、刘爱云、郑庆恩、孔素红等。《下乡》、《赶脚》、《游乡》、《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三集)、《背靴访帅》、《闫家滩》、《阿Q与孔乙己》、《李祥和的婚事》又相继被拍成戏曲艺术片。《五福临门》、《酷情》、《婚姻大事》几部现代戏也成为河南省曲剧团颇受群众欢迎的看家戏。特别是河南省曲剧团排演的《飘扬的红丝带》一剧在2006年由卫生部推荐在全国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踏遍了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还有郑州市曲剧团排演的《榆树古宅》两次赴美国演出,为河南曲剧的演出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其他文献
摘要:  “留白”雅称“余玉”,意为留出一片空白,最初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可以营造强烈的空间感、赋予创意以深远的意境,也是联想空间的延伸。留白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引入现代设计中,研究其在设计中的艺术体现和正确的把握方式,对于简化设计和提高设计作品的品位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留白;艺术;设计  留白,字面上讲是留出空白,是一种独特的视觉现象,或者一种空间的经营方式,后又发展为一
期刊
摘 要:作为新感觉派的先行者,刘呐鸥以独特的笔触表现了三十年代上海的都市生活。独立的都市风貌、摩登的都市女郎和多变的都市爱情都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他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当今都市复杂现实下的生存思考。  关键词:刘呐鸥 都市小说 摩登女郎 生存意义  一、独立的都市风貌  进入20世纪以来,上海逐渐成为现代中国金融贸易中心和娱乐消费中心,它的繁荣和殖民地进程紧密相关。上
期刊
摘要:  寝室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幽雅”寝室环境与文明寝室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质拓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反映学校人才综合素质拓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本课题通过对浙江树人大学(二类、三类)寝室内部空间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最后通过空间布局、收纳家具设计及材质色彩等进行改良设计,使寝室空间更具合理性、更具人性化、更加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关键词:高校寝室;
期刊
摘 要:近两年雾霾天气日益严重,低碳和生态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生态都市主义理论致力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资源及人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对于指导城市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也只有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才能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结合分析南京地铁3号线的户外景观设计,提出了生态城市视域下的地铁交通户外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新途径。  关
期刊
摘要:  影片中的“中国风”不是纯粹的古典元素的堆砌,而是中式風格的古雅与现代风格的素雅的自然衔接。电影场景的环境艺术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是体现电影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场景环境艺术设计里,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  关键词:场景环境设计;中国风  影片《非诚勿扰1》虽然已经热映过去,但影片中令人过目难忘的“新中式”室内外场景设计仍令无数观众回味无穷。在此,本
期刊
摘要: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极大的促进了新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并使得各种形态的资本运作在全球范围迅速展开,经济全球化的资本形态由此产生。  西学东渐局面的产生到经济全球化的席卷再到“地球村”的经济生活现状,城市景观创意设计面临着多面选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景观创意
期刊
摘要:  文学与影视的合流合作,已经成为近年来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文学改编于中国电影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同样改编自严肃文学文本的电影作品《天狗》与《罗生门》因其相似的剧情结构与叙事手法,成为值得比较一二的典型佳作。  关键词:传统文学;影视改编;天狗;罗生门  当前的华语电影圈,跨界趋势明显,无论是演员跨界做导演的姜文、赵薇,还是作家跨界做导演的九把刀、郭敬明,都取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源远流长,因其特殊的艺术属性在近现代影视剧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席位。本文以部分古典舞在现代影视剧中的运用为例,剖析舞蹈创作的文化底蕴,浅谈中国审美体制下舞蹈艺术的时代性与美学价值。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多元的艺术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影视;审美文化  我国自古就是以礼乐治国的国家,早在《周礼·春官》中已有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
期刊
摘要:  2010年,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征婚相亲节目席卷全国,引导着大众走向狂欢。节目切合当下时代热点,以相亲为形式,“真人秀”为核心,给予不同婚恋观的交流碰撞的平台,然而节目火爆的同时也凸显了当下征婚娱乐节目同质化、审丑趣味、虚假作秀等问题和弊端。  关键词:《非诚勿扰》; 同质化; 冲击;解构  征婚相亲节目并非近年电视栏目发掘创新的新题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过。当时北京台的
期刊
摘要:  于无声处式创意方法属于聚焦创造法的一种,成功的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人们会从中体会到作品中有趣的艺术魅力,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广告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于无声处式;创意;新颖;含蓄;幽默;关联性  聚焦创造法是一种利用强制联想来产生新设想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广告设计方面。聚焦是指先确定一个焦点,而确定焦点的方法则不受限制,广告设计也是如此,在进行创意的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