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柯棣华大夫100周年诞辰,我在网上读到了许多相关的报道,也勾起了我对不少往事的回忆和对父亲的怀念。
2010年10月10日是柯棣华诞生100周年。我从书架上找出了他妹妹多年前送给我的一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到扉页。书的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但扉页上柯棣华妹妹们给我的寄语仍很清晰。书是柯棣华的大哥曼凯希早年为怀念他心爱的弟弟所著,书中用英文描写了他们的家庭、柯棣华的成长和他在中国抗战根据地的岁月、以及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等。
我打开箱子,在一堆年代久远的信件中,翻出了柯棣华的妹妹们这些年给我的来信和贺卡,看到父亲与战友柯棣华的一些老照片,翻出了柯棣华妻子郭庆兰阿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父亲去世后的这些年间给我的几封信,看到他们的儿子印华的照片……许多往事在脑海里不断涌现。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印华比我哥大四岁,他眼睛特别大,有神,长长的睫毛,很好玩儿。
七十年代初,我在部队生病被送进张家口军队的大医院。住院不到一个星期,医院突然决定要把我送到北京治疗,我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主任悄悄告诉我,前两年印华在西安因医疗事故去世,周总理很生气,院方有些担心故把我转走。那一夜我一直睁着大眼,盯着病房窗外树梢上的白雪。
后来,我病好了回到部队。郭庆兰阿姨写信来鼓励我,寄来了印华在军医学院的照片。我看着照片上的大眼睛印华,他爸爸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在抗日根据地生病,经父亲等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2岁;现在他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因医疗事故死在西安,不到25岁。他们父子俩都先于我们父子走了。
后来,巴苏大伯来中国了,我们见面后的那天傍晚父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给我讲了柯棣华,讲了他们在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日子和柯棣华生命的最后一刻。爸爸的话不多,但很深沉。他以后再也没有给我提起过这些事。在那个年代爸爸失去了很多战友,也许他们那些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处理这些感情的特殊方法。
后来,巴苏大伯又来中国了,我刚好从德国波恩到中国,这一次我们只匆匆见了面,不久他就去世了。
后来,爸爸也去世了。父亲走后,我才第一次到了他和柯棣华并肩战斗过的抗日根据地河北唐县。我在唐县县委的帮助下,在当年白校所在地的葛公村,找到父亲和柯棣华曾居住过的房东老乡家。那破旧不堪的农舍居然还在,父亲当时住的左边厢房里,而今堆满了柴禾,柯棣华住在右面的厢房里装的全部是旧农具。房东媳妇扒开院儿里的干树枝儿,露出了他们俩曾用过的大石磨。68年前,柯棣华的心跳声在父亲的听诊器里消失了,然后人们把他放在院里的一块青石板上。离开葛公村前,我在这块青石板旁站了很久很久。
后来,柯棣华家族的十几个亲属来了北京,我们在一起庆祝了抗战胜利60周年。
后来,柯棣华的妹妹给我寄来了胡锦涛主席在印度看望他们时的题词和照片。
柯棣华大夫去世后3年,日本鬼子被打回了老家,他和父亲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今天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强大的中国已不像过去那样被列强蹂躏。
柯棣华逝世后的68年来,中印两国一直在纪念他。尽管这几十年来两国间发生了一些冲突事件,柯棣华始终是一座维系着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桥梁。今天我们纪念柯棣华,可我想,如果他今天还活着,他若还在我们中间,他将怎样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而我们从他这个百年前出生的国际主义战士身上,将又能吸取些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柯棣华百年的诞辰就要到了,在这一天我还能为父亲的战友做些什么?我要给柯棣华在印度的亲属们去封信慰问他们,我还一定要打电话慰问在病床上已95岁的郭庆兰阿姨。对柯棣华大夫,我还是用他同时代人的文章来表达我对他永远的纪念吧。
2010年10月8日
于德国杜塞尔多夫
2010年10月10日是柯棣华诞生100周年。我从书架上找出了他妹妹多年前送给我的一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到扉页。书的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但扉页上柯棣华妹妹们给我的寄语仍很清晰。书是柯棣华的大哥曼凯希早年为怀念他心爱的弟弟所著,书中用英文描写了他们的家庭、柯棣华的成长和他在中国抗战根据地的岁月、以及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等。
我打开箱子,在一堆年代久远的信件中,翻出了柯棣华的妹妹们这些年给我的来信和贺卡,看到父亲与战友柯棣华的一些老照片,翻出了柯棣华妻子郭庆兰阿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父亲去世后的这些年间给我的几封信,看到他们的儿子印华的照片……许多往事在脑海里不断涌现。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印华比我哥大四岁,他眼睛特别大,有神,长长的睫毛,很好玩儿。
七十年代初,我在部队生病被送进张家口军队的大医院。住院不到一个星期,医院突然决定要把我送到北京治疗,我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主任悄悄告诉我,前两年印华在西安因医疗事故去世,周总理很生气,院方有些担心故把我转走。那一夜我一直睁着大眼,盯着病房窗外树梢上的白雪。
后来,我病好了回到部队。郭庆兰阿姨写信来鼓励我,寄来了印华在军医学院的照片。我看着照片上的大眼睛印华,他爸爸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在抗日根据地生病,经父亲等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2岁;现在他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因医疗事故死在西安,不到25岁。他们父子俩都先于我们父子走了。
后来,巴苏大伯来中国了,我们见面后的那天傍晚父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给我讲了柯棣华,讲了他们在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日子和柯棣华生命的最后一刻。爸爸的话不多,但很深沉。他以后再也没有给我提起过这些事。在那个年代爸爸失去了很多战友,也许他们那些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处理这些感情的特殊方法。
后来,巴苏大伯又来中国了,我刚好从德国波恩到中国,这一次我们只匆匆见了面,不久他就去世了。
后来,爸爸也去世了。父亲走后,我才第一次到了他和柯棣华并肩战斗过的抗日根据地河北唐县。我在唐县县委的帮助下,在当年白校所在地的葛公村,找到父亲和柯棣华曾居住过的房东老乡家。那破旧不堪的农舍居然还在,父亲当时住的左边厢房里,而今堆满了柴禾,柯棣华住在右面的厢房里装的全部是旧农具。房东媳妇扒开院儿里的干树枝儿,露出了他们俩曾用过的大石磨。68年前,柯棣华的心跳声在父亲的听诊器里消失了,然后人们把他放在院里的一块青石板上。离开葛公村前,我在这块青石板旁站了很久很久。
后来,柯棣华家族的十几个亲属来了北京,我们在一起庆祝了抗战胜利60周年。
后来,柯棣华的妹妹给我寄来了胡锦涛主席在印度看望他们时的题词和照片。
柯棣华大夫去世后3年,日本鬼子被打回了老家,他和父亲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今天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强大的中国已不像过去那样被列强蹂躏。
柯棣华逝世后的68年来,中印两国一直在纪念他。尽管这几十年来两国间发生了一些冲突事件,柯棣华始终是一座维系着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桥梁。今天我们纪念柯棣华,可我想,如果他今天还活着,他若还在我们中间,他将怎样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而我们从他这个百年前出生的国际主义战士身上,将又能吸取些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柯棣华百年的诞辰就要到了,在这一天我还能为父亲的战友做些什么?我要给柯棣华在印度的亲属们去封信慰问他们,我还一定要打电话慰问在病床上已95岁的郭庆兰阿姨。对柯棣华大夫,我还是用他同时代人的文章来表达我对他永远的纪念吧。
2010年10月8日
于德国杜塞尔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