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与共,合作共赢,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的义乌,暑热渐褪,温和湿润。8月26日,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促会)和非洲联盟经济、社会和文化理事会联合主办,义乌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第四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这个享有“世界第一大市场”美誉的浙中小城召开。来自中国、联合国及非洲近30个国家的200余名各界代表在这里相聚。嘉宾们围绕“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开创民间友好新局面”的主题,通过“从民间视角看中非合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民间助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两个分议题展开讨论,将自己对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希冀与展望充分表达。“中国梦”与“非洲梦”在此相遇、融合,奏出和谐的乐章。
  中非民间论坛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机制化分论坛,受到中国政府及非洲各国、联合国和非盟的高度重视。此次论坛依然延续了以往的高规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深化民间交流合作,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促会会长孙家正,浙江省长李强,多哥国民议会议长德拉马尼,马拉维国民议会议长姆索沃亚,纳米比亚前总统波汉巴,苏丹前国家元首达哈卜,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刘洪才,外交部副部长张明以及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浙江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盟经社文理事会代表和部分非洲国家驻华使节作为嘉宾出席开幕式。
  民心所向,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中非关系的必然走向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郑和船队的东非海岸之行,开创了中非友好交往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中非关系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互援互助成为中非友谊的底色。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致辞中盛赞,“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中非人民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在会议全程,不断听到非洲朋友们发自肺腑的热情言辞。多哥议长德拉马尼热情洋溢的发言道出了在场嘉宾的心声:“此次,我们受到邀请,就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两国人民之间长达百年的友好合作关系!这种丰富而多样化的合作关系,代表的是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不可磨灭的真正充满智慧和可以永久持续下去的友谊。”
  自2011年创办以来,中非民间论坛通过实施“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为增进中非民间友好、促进务实合作、推进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日益成为中非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和分享发展经验的平台。纳米比亚前总统波汉巴对论坛的主题设定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赞本届论坛以“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开创民间友好新局面”为主题,将有助于增加讨论的多元程度和厚度,为今后的中非民间交流进行充分的理论铺垫。
  切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命运共同体”成为论坛被提及最多的关键热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六十多次提及“命运共同体”,并指出命运共同体中的国家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中国用“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表达了自身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与为世界福祉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埃及“非洲社会”秘书长哈贾吉说,“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肆虐之际,中国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不远万里来到非洲进行救援,让非洲人民再次深刻感受到‘命运共同体’的含义。”非洲多国代表纷纷表示,中非关系发展的六十年间,中国对于非洲无论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坦赞铁路、非盟会议中心、肯尼亚高速公路成为不同时期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的见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连续四次向中非民间论坛发来视频致辞表示祝贺。他表示完全支持中国和中国的政府及民间组织为实现非洲人民的愿望所做的努力。
  把握新的历史机遇,中非携手迈向“中国梦”、“非洲梦”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曲折中继续发展,信息化浪潮、大数据时代纷至沓来为中非的合作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良机。当前,非洲人民制定了《2063年议程》,规划了“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国人民也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非洲代表表达了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他们感觉到习近平主席谈到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中国人的福祉,也是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规划的壮伟蓝图。
  浙江省省长李强介绍了浙江与非洲各国之间开展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医疗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他表示,“贸易增长的背后,是众多的浙江人在非洲经商办企业,也是众多的非洲人在义乌从事国际贸易。两地人民在交流合作中巩固了友谊,推动了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浙江与非洲的合作共赢就是中非关系的缩影。在义乌的非洲人代表苏拉说,“发展和有尊严地活着,既是全世界人民的梦想,也是我的‘非洲梦’。如今我的这个梦已经在中国实现了,我和许多非洲人在义乌生活,不仅能挣钱,而且活得有尊严,我在义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中非代表从各个领域探讨了双方合作的新机遇,认为双方经济发展和建设互补性强,合作范围广泛。
  在携手走向“中国梦”和“非洲梦”的过程中,“全球治理”是必须论及的话题,中非代表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同样取得了共识。埃塞俄比亚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阿德托表示,“在这一框架中,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减贫、发展、性别平等这些重大全球性议题都与两个梦想中提到的‘人民福祉’密不可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非应加强沟通、协调立场、相互支持、配合行动,一道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加起来有23亿,没有中国和非洲的和平发展,就没有世界的繁荣稳定。“中国梦”和“非洲梦”相互交融,并行不悖。   民间友好交往是中非关系发展的牢固基石
  民间交往和政府交往一样都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双方人民热情地参与其中,中非合作的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只有让中非的合作成果不断惠及双方人民,中非关系的发展才能得到双方人民坚定的支持和拥护。近年来,中非合作领域和层次不断扩展和提升,合作程度不断加深,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政府间关系不断升温。相比之下,中非民间交流和沟通仍然相对滞后,导致中非民众彼此形象认知还存在一定的隔阂。加之,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造成中国国家形象在部分非洲人民心里留下了“负面印象”。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总监宋嘉宁基于上述情况总结说,“目前中国媒体尚缺少宣传的针对性,而非洲媒体的报道力量相对比较弱,所以导致这些负面认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非友谊的传承和深化。”除了媒体方面应发挥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舒展提出,中非双方应协同努力,在各自国内讲好对方的故事,普及相关知识,彼此了解、进而相互尊重,才能维护好对方的形象和利益。
  非洲嘉宾纷纷指出,过去中非合作主要是政府伙伴关系,近年来,中非两国政府和人民开始更加关注两国民间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苏丹全国大会党民间组织书记处书记迈凯勒说,“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商人、公司在非洲做生意,他们很关注中非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发挥的作用。他们对工人的健康、教育、环境给予了更多重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则以自身的经历指出,“未来在加强中非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时,不仅是中国的大学为非洲培养人才,更需要非洲的大学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培养人才。我本人就是非洲大学的教授培养出来的。”非洲代表普遍表示,双方的企业、智库、媒体、高校以及青年、妇女、工会、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应该在各自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为中非民间友好交往做出积极贡献。
  中非关系的未来在于青年。2011年以来,“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南苏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中赤道州青联主席尼亚姆布称,“应继续大力加强中非青年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担负起发展各自国家和传承中非友好的责任。”许多中非青年在互相走向对方的土地,他们成立的青年学生和职业者的组织对于双方关系的促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方引用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北大学生的寄语,“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像民间大使,都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联系”。
  8月27日上午,中非举行了一场后续座谈,就如何加强中非民间交流互信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非洲代表谈到,非洲人民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兴趣,渴望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早日克服在民间由语言、沟通不畅带来的误会。希望中国能“授之以渔”,帮助非洲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中非能在传承友谊的基础上,携手发展,在新变革到来的时代共同建立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非洲、中国梦。
  智力汇聚,成果卓著,依依惜别期再聚
  8月26日下午,经过一天的头脑风暴,第四届中非民间论坛胜利闭幕。在热烈的掌声中,中联部副部长刘洪才代表论坛组委会宣读了《中非民间交流合作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倡议书》是此次论坛的智力成果及未来中非民间交流合作的阶段性行动指针,将向中国和非洲各国政府有关部门以及2015年年底在南非召开的中非峰会提交。
  《倡议书》中亮点纷呈,其中最令人雀跃的既定规划有两点:首先,确定着力做好新一轮“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和《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的落实。中方将邀请500名非洲民间各界代表分期分批来华交流,并将通过多种方式对非洲国家培养科技、卫生、工程、农业等领域急需人才提供帮助。其次,在进一步完善中非民间论坛机制的行动中,中促会和非盟经社文理事会作为论坛联合主办方将牵头成立论坛常设委员会。确定今后中非民间论坛与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同步,每三年在中国和非洲轮流举行。增加论坛在国别、界别等方面的覆盖率,逐步将与会代表邀请范围扩大至非洲各国。确定将中华全国总工会和非洲国家重要工会组织吸收为论坛重要参与方。这些倡议和举措将为切实加强中非人民心灵沟通,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注入崭新的活力。孙家正高度评价了本届论坛务实、深入交流为促进中非友好关系发展,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所形成的重要成果。
  在傍晚举行的论坛新闻吹风会上,中促会秘书长尤建华表示,与前三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覆盖面广,而且更加注重理念经验的分享,更加关注中非合作发展的新思路。非盟经社文理事会执行主席齐兰吉指出,本届论坛是中非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必将进一步巩固中非关系的民意基础,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发展。
  论坛结束之时,代表们依依惜别,相聚时间虽短,但中非代表始终在期待、热烈和愉悦的气氛之中度过。在25日晚举行的招待晚宴中,当热情的《非洲时刻》歌声响起时,非洲嘉宾随着音乐起舞,中国嘉宾微笑着打起节拍,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非洲大陆的热情和中非之间心灵的沟通。此时此刻,中非代表之间的真情实意互相流动。离别的时候到了,这次的惜别是为了下次的欢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愿中非携手共驭时代潮流。
  (责任编辑:刘娟娟)
其他文献
学院介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是北京高等教育重点推动的建设项目之一,是由中央高校牵头,依托自身专业学科优势,联合其他名校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力量共同开展建设,接收北京地区高校学生长期访学或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目的在于推动在京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深度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为高校学生特别是市属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2013年12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召开20
摘 要: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推进“三全育人”改革的有效平台。北京林业大学创新实施学校领导担任学生公寓楼长制,践行“一线规则”,把领导力量、管理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力量配置到学生公寓,实施学校领导担任学生公寓楼长管理模式(简称“楼长制”),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加强学生公寓基层党组织建设,丰富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有效筑牢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
摘 要:《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对新时代我国慕课(MOOCs)(以下简称慕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分析研究当前我国慕课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助推慕课加快发展的途径是高等教育实现“四个回归”的重点任务。通过对“中国大学MOOC”等最具影响力的六大慕课平台上线的5,371门高等教育慕课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慕课建设存在学科覆盖面深度不
@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1978年,我刚上初一,清晰地记得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清晰地记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科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脑中的画面感就是,知识分子们振臂高呼,科学的春天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百姓最关注的就是高考,改变自身命运,牵动整个家庭。改革开放四十年,改变中国、影响世界,不能不为中国
摘 要:在回顾学科评估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各方对学科评估看法的基础上,文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表现,并通过与兄弟院校评估结果的对比,总结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第四轮学科评估;学科建设  第四轮学科评估基本信息  学科评估,是指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
学院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教學工作抓课堂,学生工作进宿舍”工作机制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双阵地十进”工作责任制,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并作为党员、教师评先评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学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得以贯彻落实。
摘 要:为让高校招生能够更好地照顾处境不利的学生,美国大学理事会于2019年发布了并将于2021年在全美普及的“环境背景指示表”,以为高校提供衡量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平衡标准化考试的客观依据。因此,指示表也被形象地称为“逆境分数”或“逆境补偿分”。当前,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也是我国教育、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背景指示表”里的指标设计对我国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公
学校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匡正人生追求、抵御各种诱惑,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约束,升华思想境界、塑造高尚品格。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新时代的青年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做到在胜利和顺境中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始终走得正、行得端。学习党史就是要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道历史大考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革命先辈和时代楷模為榜样
摘 要:实践能力是衡量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工科大学生今后发展的坚实基础。以北京交通大学“轨道车辆综合实践”课程为案例,分析了高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实践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工科大学生;培养研究  工科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并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类课程作为工科大学生理论
他是我国小麦杂交育种技术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和开创者,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一代宗师;  他主持培育的四批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被誉为小麦育种领域的科学巨匠;  他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的知识分子,先后10次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他是37岁的副教授,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他就是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洪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