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进初中学业质量,需要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主体质量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改进理念,保障初中教师的专业地位,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完善学业支持系统,让教师有更多自主空间,培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积极的合作氛围。初中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质量文化瓶颈,树立质量改进的新文化追求。
关键词初中教育;学业质量;主体质量观;自育自学;“责怪的文化”;“自我调节的文化”;外在学习;内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9-0047-03
初中的办学质量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初中的生存状态以“被动”“分数”“压力”和“刷题”为主要特征,过度的学业竞争导致学生多方面潜能得不到开发,健康人格表现不能释放,学生厌学,教师倦怠。
初中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质量改进之路?初中学业质量改进应该坚持什么样的质量观、质量目标以及质量改进策略?笔者基于自己十多年来在近百所初中的探索性实践研究,提出以下初中学业质量改进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供广大初中参考。
相比小学和高中,初中段的学业质量改进更应该突出主体质量观的价值。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质量改进的根本追求,也是质量改进的教育哲学基础。在现实中,阻碍这种主体质量观确立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努力克服。
一是对学业过程价值的片面理解。这主要是指在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学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的批判过程中,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不能正确看待学业过程本身对于学生的成长价值。例如:一些地区和学校以“不布置作业”“不允许测试、考试”等简单做法来避免学业负担的问题,导致了“掩耳盗铃”式的“负担延迟累积效应”等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各种极端做法破坏了整个教育教学的生态,使教育者对学业评价反馈失去了一颗“平常心”。所以,发掘学业过程的育人价值才是正确对待学业的应有态度。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开放、民主、参与、主动且能够自我调节的反思性的主体参与的学业过程,这是实现学业过程育人价值深度开发的基本尺度。确立主体质量观,目的就在于给学业质量改进过程以明确的价值定位,通过学业过程促进主体品质的形成,这才是学业质量改进的根本。
二是缺少明确的质量改进目标。当前,关于初中学业质量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缺少明确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改进目标。为此,笔者提出了“十六字”的初中学业质量改进方针:“减负增效,科学评价,主体培育,整体提升。”减负增效就是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诸如网上阅卷、大数据支持下的测试分析报告、个人学科诊断报告等,减轻教师不必要的事务性负担,将教师从简单的体力式的应试状态改变为充满创造和智力挑战的工作状态;科学评价就是减少结果性评价,弱化“排名”,突出自我进步,重视过程性、发展性、支持性的评价机制的建立;主体培育就是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将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中心位置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范导作用,逐渐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乃至主体自觉;整体提升,就是在系统梳理影响学业质量的要素的基础上,通过要素分类(包括内涵性要素、外延性要素、直接性要素、间接性要素、自主性要素)、要素结构化以及要素决策模型的建构,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质量改进的综合性要素优化与投入实践,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品质。其中,主体培育起着枢纽性的功能和作用,它以减负增效和科学评价为基础,为学校整体发展提供保证。
三是将学业质量孤立于学校的其他生活之外。学业质量改进是个系统工程,但是很多学校在进行学业质量改进时,往往是削弱课外、校外自主学习时间,减少甚至取消非考试科目的学时,造成“两张课程表”现象。这种简单地以分数为直接目标的质量改进缺少可持续性,虽然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但最终弱化的是学校的“育人机构”功能,强化的则是类似培训机构的“育分功能”。因此,以整体提升为目标的主体质量改进观,突出的是一种综合和整合的“双合”思路,即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联、课堂学习与班级学习的整合。这方面,我们项目组开发的诸如单元周计划、智慧学习手册、学法指导课程、阅读课程、中学生哲学读本、演讲与口才以及相关学校开发的“无边界”课程等整合式的课程开发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学业质量的综合改进之路。
打破割裂,实现整合,发挥综合改进效应,全面挖掘学业过程的育人价值,是主体性学业质量改进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追求。
在比较、综合中外各类学校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业质量改进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下初中学业质量改进的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引导学校建立学业质量保障体系、树立全面质量综合改进观念的基本参照。
1. 明确质量改进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促其走向自育自学
在具体的改进策略上,以学生为中心就是针对学生被考、被评、被答、被查的状态,建立主动研考、研评等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我们系统开发了学业自评、单元自我评价、月测试试卷评价等系列化评價工具,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制订学业改进计划和单元学习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改进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制订学习计划,甚至能够制订自己的学习战略规划,在这个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对高中生涯规划的支持和铺垫。某种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质量综合改进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达到自育自学的境界。
2. 保障专业地位:引导教师用价值观、兴趣和专门知识去工作
学业质量改进是学校专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实现学业质量改进不能依靠“题海战术”等拼体力的粗放型工作方式,而是要将其置于专业地位。在学业质量改进过程中,学校应该激发教师内在的价值观和专门、持续的研究兴趣,使用导学案、思维导图、知识树、双向细目表、SOLO结构分析法等专门的知识工具,凸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挑战性、创造性、专业地位和尊严。因此,质量改进的“课题化”能够直接突出学业质量改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通过聚焦课题,将学校龙头课题与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的“小课题”相结合,是推动初中质量改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 3. 建立分析反馈机制:对结果进行持续的监控并作出反馈
学业质量改进的依据有的是专家的判断,有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如果从整体管理改进的角度来看,那么还需要建立针对学习结果的持续的分析反馈机制。依靠大数据或者小数据的反馈,通过对结果的持续的、有结构的、有比较维度的、有历史成套数据的分析,对于一个学校乃至整体教学质量及管理改进非常重要。在反馈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数据挖掘,再配以诊断报告,可以使监控反馈机制更加完善、到位、准确,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参考。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校外技术平台和专业机构为学校建立质量改进支持系统,这将有力地辅助学校质量改进工作。
4. 完善学业支持系统:对个人努力提供集中的管理支持
学校质量改进保障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支持系统,旨在帮助教师进行学业质量分析,形成学生质量改进策略。在这个意义上,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学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从教师方面来看,学校需要通过质量改进管理系统的建立,对教师的教学改进包括教学改进点、知识缺漏、能力和品质的提升等方面提供咨询诊断和指导帮助,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服务;从学生方面来看,学校需要在学业救济、学业指导、学业自我评价、学业自我管理等方面建立支持改进系统,对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5. 赋予教师更多时间自主权:让教师有自由发展的可能
忙碌是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常态,学业质量更是压在教师头上的一座大山。在质量改进系统的建立中,学校应该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教师做自由沟通和交流,这在本质上是促进质量提升、促进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提高,甚至是走向教师治理的条件。
6. 营造积极舆论环境:培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氛围
质量改进作为一个系统牵涉到千家万户,因此,要营造一个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氛围,提供一个宽松的、有温度的舆论环境,使质量改进免受“应试功利文化”的破坏。从间接性要素投入来讲,创设家校社之间的合作共建氛围,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达成正确的质量共识,则可能是学业质量改进在治理意义上的可拓展的价值和追求。
如何创生新的质量文化,是初中学业质量改进的一种境界追求。在过度竞争以及缺少专业支持的环境下,很多学校和教师胆子越来越小,不敢放、不敢试、不敢让教育教学有丝毫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初中学业质量难以摆脱困境,甚至走入绝境。初中教育要想走出这个怪圈,就需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质量文化瓶颈,树立质量改进的新文化追求。
1. 重新定位育人境界:从“责怪的文化”走向“自我调节的文化”
长期以来,因为“分数如大山”,所以在学业质量的背后隐含着一种“失败者的逻辑”,在每次考试的结果后面负载着的不是一种客观反馈、积极应对,而是一种“问责”“追责”的“责怪的文化”。以“责怪”“追责”为指向的质量文化,带来的往往是一种“顺从”的文化,即“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进而使学生坠入“免责陷阱”,丧失学习的主体心态。
主体质量改进观的根本在于追求一种“艺高人胆大”的“自我调节”的文化形成。学生不以一次考试论输赢,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能够将学习规划与人生规划相整合,认清自己的追求和抱负,不盲目“跟风”,也不意志薄弱,真正地在质量实践中“认识自己”。将“自我调节的文化”的形成作为一种流动着的主体培育机制,是学业质量改进过程中育人境界的一种新定位。
2. 真正释放学习价值:从“外在学习”走向“内在学习”
考试、排名、分数、升学等本质上是以一种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这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有激励学生继续努力的作用,但本质上对学生缺少一种内在的精神激励。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功利主义的评价激励方式在带给学生分数上升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人格指数的下降。因此,奖励学习的最好方式是继续学习,把这种以外在评价为主导的外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内在评价为主导的内在学习状态,这是实现质量改进文化转变的另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维度。
基于过程的质量改进是以成功强化成功,以不断的进步激励进步,以合作奖励合作,“在过程中,通过过程,并且为了过程”。这种质量改进文化实现的是学习主体对学习价值感觉方式从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变,来自内在性的学习纯粹性真正地释放了学习的精神價值,实现了学习主体从“学会生存”向“学会生活”的转变。
3. 重构主体培育路径:从“他主学习”走向“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为质量改进提供了政策指南。但是,在实践中,如何从“他主学习”走向“自主学习”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学业质量改进在促使主体人格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自主学习概念。从学习计划的制订,到学习规划的制订,到个人学习战略的设计,这是实现自主学习的真正抓手。因此,从初中开始,抓好学习规划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主体培育、落实质量文化转变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课题批准号:VGA17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教育;学业质量;主体质量观;自育自学;“责怪的文化”;“自我调节的文化”;外在学习;内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9-0047-03
初中的办学质量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初中的生存状态以“被动”“分数”“压力”和“刷题”为主要特征,过度的学业竞争导致学生多方面潜能得不到开发,健康人格表现不能释放,学生厌学,教师倦怠。
初中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质量改进之路?初中学业质量改进应该坚持什么样的质量观、质量目标以及质量改进策略?笔者基于自己十多年来在近百所初中的探索性实践研究,提出以下初中学业质量改进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供广大初中参考。
一、树立主体质量观,挖掘学业过程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价值
相比小学和高中,初中段的学业质量改进更应该突出主体质量观的价值。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质量改进的根本追求,也是质量改进的教育哲学基础。在现实中,阻碍这种主体质量观确立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努力克服。
一是对学业过程价值的片面理解。这主要是指在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学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的批判过程中,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不能正确看待学业过程本身对于学生的成长价值。例如:一些地区和学校以“不布置作业”“不允许测试、考试”等简单做法来避免学业负担的问题,导致了“掩耳盗铃”式的“负担延迟累积效应”等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各种极端做法破坏了整个教育教学的生态,使教育者对学业评价反馈失去了一颗“平常心”。所以,发掘学业过程的育人价值才是正确对待学业的应有态度。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开放、民主、参与、主动且能够自我调节的反思性的主体参与的学业过程,这是实现学业过程育人价值深度开发的基本尺度。确立主体质量观,目的就在于给学业质量改进过程以明确的价值定位,通过学业过程促进主体品质的形成,这才是学业质量改进的根本。
二是缺少明确的质量改进目标。当前,关于初中学业质量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缺少明确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改进目标。为此,笔者提出了“十六字”的初中学业质量改进方针:“减负增效,科学评价,主体培育,整体提升。”减负增效就是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诸如网上阅卷、大数据支持下的测试分析报告、个人学科诊断报告等,减轻教师不必要的事务性负担,将教师从简单的体力式的应试状态改变为充满创造和智力挑战的工作状态;科学评价就是减少结果性评价,弱化“排名”,突出自我进步,重视过程性、发展性、支持性的评价机制的建立;主体培育就是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将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中心位置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范导作用,逐渐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乃至主体自觉;整体提升,就是在系统梳理影响学业质量的要素的基础上,通过要素分类(包括内涵性要素、外延性要素、直接性要素、间接性要素、自主性要素)、要素结构化以及要素决策模型的建构,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质量改进的综合性要素优化与投入实践,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品质。其中,主体培育起着枢纽性的功能和作用,它以减负增效和科学评价为基础,为学校整体发展提供保证。
三是将学业质量孤立于学校的其他生活之外。学业质量改进是个系统工程,但是很多学校在进行学业质量改进时,往往是削弱课外、校外自主学习时间,减少甚至取消非考试科目的学时,造成“两张课程表”现象。这种简单地以分数为直接目标的质量改进缺少可持续性,虽然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但最终弱化的是学校的“育人机构”功能,强化的则是类似培训机构的“育分功能”。因此,以整体提升为目标的主体质量改进观,突出的是一种综合和整合的“双合”思路,即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联、课堂学习与班级学习的整合。这方面,我们项目组开发的诸如单元周计划、智慧学习手册、学法指导课程、阅读课程、中学生哲学读本、演讲与口才以及相关学校开发的“无边界”课程等整合式的课程开发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学业质量的综合改进之路。
打破割裂,实现整合,发挥综合改进效应,全面挖掘学业过程的育人价值,是主体性学业质量改进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追求。
二、把握六项基本原则,实现初中学业质量综合改进
在比较、综合中外各类学校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业质量改进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下初中学业质量改进的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引导学校建立学业质量保障体系、树立全面质量综合改进观念的基本参照。
1. 明确质量改进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促其走向自育自学
在具体的改进策略上,以学生为中心就是针对学生被考、被评、被答、被查的状态,建立主动研考、研评等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我们系统开发了学业自评、单元自我评价、月测试试卷评价等系列化评價工具,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制订学业改进计划和单元学习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改进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制订学习计划,甚至能够制订自己的学习战略规划,在这个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对高中生涯规划的支持和铺垫。某种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质量综合改进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达到自育自学的境界。
2. 保障专业地位:引导教师用价值观、兴趣和专门知识去工作
学业质量改进是学校专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实现学业质量改进不能依靠“题海战术”等拼体力的粗放型工作方式,而是要将其置于专业地位。在学业质量改进过程中,学校应该激发教师内在的价值观和专门、持续的研究兴趣,使用导学案、思维导图、知识树、双向细目表、SOLO结构分析法等专门的知识工具,凸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挑战性、创造性、专业地位和尊严。因此,质量改进的“课题化”能够直接突出学业质量改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通过聚焦课题,将学校龙头课题与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的“小课题”相结合,是推动初中质量改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 3. 建立分析反馈机制:对结果进行持续的监控并作出反馈
学业质量改进的依据有的是专家的判断,有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如果从整体管理改进的角度来看,那么还需要建立针对学习结果的持续的分析反馈机制。依靠大数据或者小数据的反馈,通过对结果的持续的、有结构的、有比较维度的、有历史成套数据的分析,对于一个学校乃至整体教学质量及管理改进非常重要。在反馈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数据挖掘,再配以诊断报告,可以使监控反馈机制更加完善、到位、准确,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参考。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校外技术平台和专业机构为学校建立质量改进支持系统,这将有力地辅助学校质量改进工作。
4. 完善学业支持系统:对个人努力提供集中的管理支持
学校质量改进保障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支持系统,旨在帮助教师进行学业质量分析,形成学生质量改进策略。在这个意义上,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学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从教师方面来看,学校需要通过质量改进管理系统的建立,对教师的教学改进包括教学改进点、知识缺漏、能力和品质的提升等方面提供咨询诊断和指导帮助,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服务;从学生方面来看,学校需要在学业救济、学业指导、学业自我评价、学业自我管理等方面建立支持改进系统,对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5. 赋予教师更多时间自主权:让教师有自由发展的可能
忙碌是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常态,学业质量更是压在教师头上的一座大山。在质量改进系统的建立中,学校应该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教师做自由沟通和交流,这在本质上是促进质量提升、促进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提高,甚至是走向教师治理的条件。
6. 营造积极舆论环境:培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氛围
质量改进作为一个系统牵涉到千家万户,因此,要营造一个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氛围,提供一个宽松的、有温度的舆论环境,使质量改进免受“应试功利文化”的破坏。从间接性要素投入来讲,创设家校社之间的合作共建氛围,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达成正确的质量共识,则可能是学业质量改进在治理意义上的可拓展的价值和追求。
三、创生新质量文化,突破初中学业质量改进困境
如何创生新的质量文化,是初中学业质量改进的一种境界追求。在过度竞争以及缺少专业支持的环境下,很多学校和教师胆子越来越小,不敢放、不敢试、不敢让教育教学有丝毫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初中学业质量难以摆脱困境,甚至走入绝境。初中教育要想走出这个怪圈,就需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质量文化瓶颈,树立质量改进的新文化追求。
1. 重新定位育人境界:从“责怪的文化”走向“自我调节的文化”
长期以来,因为“分数如大山”,所以在学业质量的背后隐含着一种“失败者的逻辑”,在每次考试的结果后面负载着的不是一种客观反馈、积极应对,而是一种“问责”“追责”的“责怪的文化”。以“责怪”“追责”为指向的质量文化,带来的往往是一种“顺从”的文化,即“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进而使学生坠入“免责陷阱”,丧失学习的主体心态。
主体质量改进观的根本在于追求一种“艺高人胆大”的“自我调节”的文化形成。学生不以一次考试论输赢,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能够将学习规划与人生规划相整合,认清自己的追求和抱负,不盲目“跟风”,也不意志薄弱,真正地在质量实践中“认识自己”。将“自我调节的文化”的形成作为一种流动着的主体培育机制,是学业质量改进过程中育人境界的一种新定位。
2. 真正释放学习价值:从“外在学习”走向“内在学习”
考试、排名、分数、升学等本质上是以一种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这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有激励学生继续努力的作用,但本质上对学生缺少一种内在的精神激励。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功利主义的评价激励方式在带给学生分数上升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人格指数的下降。因此,奖励学习的最好方式是继续学习,把这种以外在评价为主导的外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内在评价为主导的内在学习状态,这是实现质量改进文化转变的另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维度。
基于过程的质量改进是以成功强化成功,以不断的进步激励进步,以合作奖励合作,“在过程中,通过过程,并且为了过程”。这种质量改进文化实现的是学习主体对学习价值感觉方式从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变,来自内在性的学习纯粹性真正地释放了学习的精神價值,实现了学习主体从“学会生存”向“学会生活”的转变。
3. 重构主体培育路径:从“他主学习”走向“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为质量改进提供了政策指南。但是,在实践中,如何从“他主学习”走向“自主学习”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学业质量改进在促使主体人格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自主学习概念。从学习计划的制订,到学习规划的制订,到个人学习战略的设计,这是实现自主学习的真正抓手。因此,从初中开始,抓好学习规划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主体培育、落实质量文化转变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课题批准号:VGA17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