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改以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如春风细雨般给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由于对教师作用的茫然,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混乱、低效的现象。所以要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该做些什么。
铺路搭桥导学护航指点迷津一、精选学习材料,为学生的“学”铺路搭桥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如果不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所用的学习材料的典型性、启发性不够,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学习资料也就不会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资料,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如何使用,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时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加工学习材料,创设有效情境
如一年级上册“第几”这一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五个人排队购票的情境。面对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孩子,教师该怎样调整自己教的行为,从而改变学生学的行为呢?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票情境,然后一张一张地贴出老爷爷、小朋友、叔叔、阿姨和警察的人物图,并说:“他们同时来到购票窗口,你认为怎样排队比较好?”这样,把原本静止、单一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活动化处理,情境变得开放了。交流的时候,让学生一边给人物图片排队,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几种排队方法交流过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个个都跃跃欲试,想排出与众不同的排法。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
(二)补充学习材料,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教材中只呈现了情境图、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等这些内容。在研读教材中发现“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也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可是教材中只是把这个知识点对过“做一做”的形式展示了出来。而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是很难攻破这一难关的。为此,很有必要补充一些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课件出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分数能不能换成百分数?
(1)一支铅笔长16米,可不可以说“一支铅笔长17%米”?
(2)一堆煤用去了它的14 ,可不可以说“用去了它的25%”?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两个思考题,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从而深化知识理解,有效地突破难点。
二、巧设“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保驾护航
“导学案”不仅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控制的作用,更起着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要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一)“导学案”的编写思路和教材的思路要吻合
学生自学的主要知识载体是教材,这决定了“导学案”的编写思路要与教材相吻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等栏目,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合,问题设置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导学案”中要能够体现出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
(二)学案知识要进行问题化设计
将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是学案导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学习的控制器和推动器。“导学案”要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盲目,而是成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学生为了完成“导学案”中需要探究的问题,必然要想办法去解决,或看书,或操作,或调查,或计算等,这样学生自然就经历了自主探究活动。而且在自学中,学生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就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避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了突破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这一重难点,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四根香蕉、一盘面包中找到,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①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物体的?②这些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不同?你们发现了什么?③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三、适时地“教”,为学生的“学”指点迷津
关注差异,以学定教,是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关键所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教?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那么教师应发挥“理”“引”“提”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分享、互助释疑、展示交流,为学生的“学”指点迷津。
(一)梳理学习问题
教学始于问题,以前的教学中问题大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而新的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善于从数学体系的整体性出发,将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引出新课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以旧引新”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学习问题,教师则要把握大局,把握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教师首先要出示有关百分数的主题图,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并去实际生活中寻找百分数,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百分数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百分数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教师趁热打铁:“你们想研究有关百分数的哪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优势?”“百分数怎样写?”“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教师梳理问题,将本课的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
(二)深入小组合作
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按照学习提示自主合作,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而要深入小组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情况,要关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利用小组学习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并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是课堂中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理清这些问题,科学地调整教学,这是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
(三)引领汇报展示
此环节是在学生小组交流整理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清楚、有序地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激励、反思、杀回马枪、点评等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关于抛出学生发现不了或认识不到的“高含金量”问题,引发学生新的探究,拔高学生的认知。
总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并没有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研究教材,探究教法,追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高度匹配,实现“学”与“教”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铺路搭桥导学护航指点迷津一、精选学习材料,为学生的“学”铺路搭桥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如果不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所用的学习材料的典型性、启发性不够,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学习资料也就不会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资料,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如何使用,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时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加工学习材料,创设有效情境
如一年级上册“第几”这一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五个人排队购票的情境。面对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孩子,教师该怎样调整自己教的行为,从而改变学生学的行为呢?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票情境,然后一张一张地贴出老爷爷、小朋友、叔叔、阿姨和警察的人物图,并说:“他们同时来到购票窗口,你认为怎样排队比较好?”这样,把原本静止、单一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活动化处理,情境变得开放了。交流的时候,让学生一边给人物图片排队,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几种排队方法交流过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个个都跃跃欲试,想排出与众不同的排法。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
(二)补充学习材料,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教材中只呈现了情境图、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等这些内容。在研读教材中发现“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也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可是教材中只是把这个知识点对过“做一做”的形式展示了出来。而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是很难攻破这一难关的。为此,很有必要补充一些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课件出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分数能不能换成百分数?
(1)一支铅笔长16米,可不可以说“一支铅笔长17%米”?
(2)一堆煤用去了它的14 ,可不可以说“用去了它的25%”?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两个思考题,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从而深化知识理解,有效地突破难点。
二、巧设“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保驾护航
“导学案”不仅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控制的作用,更起着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要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一)“导学案”的编写思路和教材的思路要吻合
学生自学的主要知识载体是教材,这决定了“导学案”的编写思路要与教材相吻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等栏目,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合,问题设置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导学案”中要能够体现出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
(二)学案知识要进行问题化设计
将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是学案导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学习的控制器和推动器。“导学案”要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盲目,而是成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学生为了完成“导学案”中需要探究的问题,必然要想办法去解决,或看书,或操作,或调查,或计算等,这样学生自然就经历了自主探究活动。而且在自学中,学生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就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避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了突破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这一重难点,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四根香蕉、一盘面包中找到,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①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物体的?②这些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不同?你们发现了什么?③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三、适时地“教”,为学生的“学”指点迷津
关注差异,以学定教,是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关键所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教?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那么教师应发挥“理”“引”“提”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分享、互助释疑、展示交流,为学生的“学”指点迷津。
(一)梳理学习问题
教学始于问题,以前的教学中问题大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而新的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善于从数学体系的整体性出发,将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引出新课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以旧引新”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学习问题,教师则要把握大局,把握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教师首先要出示有关百分数的主题图,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并去实际生活中寻找百分数,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百分数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百分数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教师趁热打铁:“你们想研究有关百分数的哪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优势?”“百分数怎样写?”“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教师梳理问题,将本课的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
(二)深入小组合作
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按照学习提示自主合作,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而要深入小组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情况,要关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利用小组学习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并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是课堂中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理清这些问题,科学地调整教学,这是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
(三)引领汇报展示
此环节是在学生小组交流整理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清楚、有序地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激励、反思、杀回马枪、点评等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关于抛出学生发现不了或认识不到的“高含金量”问题,引发学生新的探究,拔高学生的认知。
总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并没有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研究教材,探究教法,追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高度匹配,实现“学”与“教”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