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书写中的符号“观相”与意文“面相”

来源 :符号与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皮尔斯“符号三元说”为据,聚焦艺术史家面对艺术符号的不同意向关系,考察并梳理了西方艺术传记史、风格学、图像学、符号学主要代表人物所侧重的三类不同意义“观相”.在艺术史意义书写与建构过程中,各自迥异的艺术符号意义“面相”之所以竞相显现,正是源于各派史家所持隐含或彰明的艺术符号解释标准及其艺术符号“观相”.
其他文献
文章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为例,根据PISA问题解决程序,创设基于真实问题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与理解、表征与分析、计划与解决、监测与反思等解决生物学问题,表达各自思想观点,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结合文献法,在高中物理力学典型迷思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经验与物理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使用、教材内容的呈现三个方面对学生常产生的迷思概念成因进行分析,找到转化迷思概念的关键点,概括出POE策略的特点,再根据POE教学策略在迷思概念转变教学中的优势,提出预测迷思概念、观察实验现象、解释认知冲突的转化路径.
为了更好地实施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武平县教育局结合武平实际,组织武平一中等学校开发了武平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校本课程.该课程借鉴了美国学者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按照课程四要素进行开发实施,展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与教学实践,有利于落实培育核心素养.
归纳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特征:评价功能多重性、评价任务情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及评价标准素养化.分析阐述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水平、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以及课程内容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展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设计:设计指向素养的评价任务,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提供评价设计案例,为教师进行学习评价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通过补铁片中铁的化合价、维生素C与补铁功效等实验探究活动,实施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基于“价类二维图”认识物质的认知模型,提升学生真实情境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化学对生产、生活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以互联网作为手段,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的预习导读、释疑解惑、拓展延伸、测评反馈等环节,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有效地增强地理课堂的感染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文章将从“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策略来展开研究.
文章以“癌症”单元作业设计为例,阐述根据单元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科学研究数据、社会热点问题等为背景,原创具有一定信息量、复杂性及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单元作业,促进学生发展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场突发疫情,给人们带来一次重生,如何化危为机,值得每一位学校教育者深思.新冠疫情下高中美术教学,应着重在开展灾难教育、增强使命担当、敬畏自然生命、培养人类发展眼光等方面,促使中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得以发展.
信息时代要求培养具备科学及技术工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挖掘生物学教材、生物科学史、生物学实验及试题所蕴含的STEM教学资源,从创设问题情境、指导科学探究、构建工程模型以及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面探索STEM教学途径,反思培养学生技术工程素养的路径.
文章以“DNA的结构”教学为例,实践与研究“基于智能环境下,以生物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线上线下融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学习平台互补,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等高中生物学“翻转+融合”教学策略,有机融合线上、线下学习,促进“教学信息传递”及“知识吸收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