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万能的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吃了一惊。自以为对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比较熟悉的我,从没在他的任何著作中看到过这句话。如果谁真发现这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拜托说明准确出处。
  不管是谁说的,我想这句话本来的含义,应该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不可简单否定,因为它有一定的真理性:不要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但也要看到,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现在一些教育管理人员恰恰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或者把这句话当成训斥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这句话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争论。
  那么,究竟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节时;二是“好”的标准不是一个标准,而是针对每个具体学生,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教育评价标准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如果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单以德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谁都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学校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学校面对的学生已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决定了学校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如果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我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其他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几年前,我在武汉一个教育论坛上与美国著名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同台对话。对话中,谈到“后进生”转化的问题。他坦率地表示自己有过没教好的孩子:“我当然为他感到遗憾,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我的失败。这是这个学生的失败。事实上,我不可能拯救每一个孩子。医生不要病人吸烟,但这人不听,后来患癌症死掉了,我们能够指责医生吗?我觉得不应该把所有的事都拿来指责教师。这实在太可笑了!我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那些我无法教育好的学生,因为我要对现在新班级的孩子负责。当然,我会为那些失败的学生难过。”
  雷夫说出了我认同的一个观点:教育不是万能的。我对他说:“我们的确不应该把所有的事儿都往身上揽,不该承担我们无法承担的责任。我教过的学生中,也有人生很失败的,但我从不认为这是我教育的失败。因为我只能管他一段时间的教育。在中国,有人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以此律己当然可贵,但如果这话被拿来教训老师,则很荒唐,因为从来就没有万能的教育!”听完此言,雷夫兴奋地转过身与我击掌,表达他的共鸣。
其他文献
两年来,甘肃省的“双联”行动不仅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着眼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和积累,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考试的分数。而新课程改革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会操作、会学、会想、会说,将思维过程完整叙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主动获取知识呢?笔者采取了课堂提问记分
刘小龙,1982年生于泾川。别署厚斋、省吾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首届西部书界楷书研修班成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不是命令,不是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转化后进生的核心元素之一,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通过科学辨证
伴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者的重视,教育资源更加广阔,教学软件更加适应,教学课件更加精彩。可以说,电教媒体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快乐学习、创新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
批判性思维是要求人们具有尊重事实、保持怀疑、独立判断等精神,这些精神本应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非常缺乏。那么如何让大众,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把这些缺失的精神补起来呢?  一方面,要倡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盲从,不迷信,有主见,不固执,是一个人良好的自信心的体现。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与思维的批判性的成熟是同步的。正确的质疑是思维
参加新教育展示活动,看到了孩子们、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展示,从不感到倦怠,每一次我都会感动。我就想到了“新教育共同体”这个概念。“新教育共同体”指的是教师、学生及其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概念。“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一起构成了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更加重视,指明了其性质:“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
财政部、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指出:国家试点地区营养膳食补助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用于向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食品,不得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不得用于补贴教职工伙食、学校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劳务费、宣传费、运输费等工作经费。《办法》明确:现阶段,对地方试点膳食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天4元以上的省份,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2元标准给予奖补;对未达到4元的省份,按照每生每天1.5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帮助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