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活动打造生动语文 身心投入促进深度学习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ei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教育部推出“深度学习”教改项目,深度学习引起人们热议。在《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策略———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一文中,包雷教授提到深度学习是指培养学生高端的能力包括高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解释:深度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升人的高层次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是重视高层次(也即深度)的思维和能力,这是深度学习的渊源。诚然,深度学习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既与探究性学习有关,又与有效学习相连,更与我们常常提到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等不无关系。然而,深度学习又不拘泥于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上的“探究”、有效学习学习成效上的“有效”,它更强调的是学生主动的、有意义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更讲究的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培养。
  就语文教学来说,要使学生的深度学习得以发生,教师必须要营造一个生动的语文课堂,这样方能激发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要打造生动语文,巧设学习活动是必经之路。好的学习活动能循序渐进,一层一层往上走,使学生从粗浅的了解,进入深度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走向整合、创造,进而达到深度学习。
  在现代诗《雨》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在宏观上、微观上设计学习活动以打造生动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雷抒雁的《雨》短小精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这是酿造的季节呵/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诗人由“五月的雨滴”联想到“熟透了的葡萄”,再想象到丰收的景象,全诗充满了对五月的喜爱,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饱满、意象突出、有联想、有想象,易于仿写。根据这首诗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三個大的学习活动“读—品—写”来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就诗歌学习来说,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全身心投入地想象体验,将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进入“他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中,凝视观照,手持虚静,才能缩短诗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艺术的“陌生化”变为“熟悉化”。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笔者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男、女生展示读,全班齐读来充分朗读这首诗,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重音、节奏、情绪、情感的变化。《雨》这首小诗,意象丰富,由“雨滴”联想到“葡萄”,再想象到“蜜”、“酒”,逻辑性强。因此,在品诗环节,笔者用四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带领学生鉴赏诗歌。首先用“大家读了这首诗,脑海中浮现出一些什么画面?”来引发学生的想象,描述脑海呈现的画面;以“诗歌中的哪些事物引发了你的这些想象?”来引导学生注意四个意象“雨滴、葡萄、蜜、酒”;用“《雨》中的四个意象有什么关系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来体会联想、想象,品味意象的妙处、寄寓的情感。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能充分领略诗中的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魅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因此,欣赏这首诗歌,不仅要进得去,还要走出来,不仅要体会诗人的心境,还要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情境。在“写”的环节,笔者请学生仿照《雨》,以《风》《霜》《雪》或其他自然现象为题,写一首小诗,要求要有贴切的意象、有联想、有想象。
  由此可见,这首现代诗的教学“充分地读”试图让学生打开心扉,进入诗歌的世界,让学习得以产生;“细致地品”让学生进行“思维的体操”,在咀嚼涵咏中理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创意地写”让学生的“隐性学习”得以彰显,使学习效果有了一定评价的依据。
  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要想深度学习真正发生,除了教师在宏观上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官“动”起来,还需要在微观上设计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身心投入方能达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等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联系生活,迁移知识”“善用对比,品味炼字”“适时填空,辨析理解”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1.联系生活,迁移知识
  在朗读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为“熟、葡萄、呵、酿”正音的活动。在讲到“酿”时,笔者请学生为“酿”组词:
  师:你能为“酿”组一个词吗?
  生:酿酒。
  师:很好。你知道怎么酿酒吗?
  生:把水和糯米之类的放在一个坛子里,再加入酒曲。
  师:然后呢?
  生:然后再把坛子密封,储存一段时间。
  师:对,还要储存一段时间,看来你还是很有生活经验的,知道怎么酿酒。那“酿造”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一时回答不出)
  师:结合你刚才说的酿酒的过程,酿造就是指造酒、醋的发酵过程,也用来比喻准备工作。
  这一学习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知识与诗歌中的知识相连结,在理解诗歌中“酿造”的时候,借助生活中“酿酒”的步骤,使学生对诗歌想传达的五月是一个酿造的、孕育的季节有一定的初步感知,为正确理解诗歌的意蕴做铺垫。
  2.善用对比,品味炼字
  在品诗环节,围绕诗句“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笔者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五月的雨滴”比作“熟透了的葡萄”?学生答出“五月的雨滴很大、很圆,外形上与葡萄很相似”就没有下文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个炼字活动,将“熟透了的葡萄”与“熟了的葡萄”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品读作者使用的比喻手法、联想特点。
  师: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我可以把“透”字去掉,说“五月的雨滴/像熟了的葡萄”,这样好吗?
  生:不好,熟透了的葡萄可以体现葡萄很厚重饱满的样子。
  生:熟透了的葡萄马上就会从树上掉落下来,就像天上落下的雨滴一样。
  生:熟透了的葡萄很甜,这里可以体现出五月的雨滴是甜丝丝的,与后文“蜜、酒”相呼应。   诗歌讲究炼字,一个“透”字的增删对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注意到“透”字所传达出的意味与作用,这样,在理解“五月的雨滴”的形象上更加生动、丰富。同样,在理解“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时,我将与“到处是丰收的气息”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诗歌炼字的作用、意象的象征含义。
  3.适时填空,辨析理解
  《雨》这首现代诗虽短小,学生要准确把握这首诗的内涵情感却存在难度,而正确理解诗中的抒情句“这是酿造的季节呵!”是关键。因此,在理解“五月”的特殊意义时,我采用填空的方式“这是__________的季节呵”,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内涵。
  师:诗中,作者用了“这是酿造的季节呵”,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体会填上其他词语呢?
  生:这是丰收的季节呵!
  生:这是美好的季节呵!
  生:这是劳动的季节呵!
  生:这是耕耘的季节呵!
  生:这是孕育的季节呵!
  师:同学们一下说了这么多,你们能不能讨论一下,比较一下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呢?
  生:我认为第一个不合适,因为诗中写的蜜和酒这一劳动成果是作者的想象,还没有到收获的季节。
  生:后面三个比较合适,符合这首诗所要传达的五月是一个耕耘的、默默积蓄力量的季节,只有经过了这一阶段,才能迎来秋天丰收的喜悦。
  生:我觉得还是诗人“这是酿造的季节呵”更好,酿造与后面的“蜜、酒”前后呼应,就诗歌的语境来说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从填空的結果显示,有的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欠准确的,而此处填空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学生“隐性的学习”得以外显,教师能直观地察觉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在比较评判过程中,学生自主辨析同学提供的词语,体会诗歌的内涵,体味原诗语句的贴切。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诗歌以其语言的凝练、意象的丰富、情感的隐晦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而语文教师如果能巧设学习活动,诗歌凝练的语言会越咀嚼越有滋味、丰富的意象会越品味越有深度、隐晦的情感会越体会越加明晰,打造生动课堂,实现深度学习,学生方能真正走进诗歌,拥抱诗歌,爱上诗歌。
  这长达几个课时的写作课,既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又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之间不断轮转,学生最终还收获了专属作品,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和能力,是深度学习的一次精彩之旅。
其他文献
爱德华·马奈  虽然印象派遭到评论界的否定,但有一位画家却与他们交情颇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德华·马奈。  说起马奈,有一件趣事。有一年,“巴黎沙龙”落选的作品特别多。为了回应市民们的质疑,评委们搞了个“落选沙龙”,让大家看看这些作品到底有多烂。评委们在最显眼的位置放了他们认为最烂的画——马奈的《草地午餐》。  果不其然,参观的市民们对这幅画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可奇怪的是,有些人第一天愤慨完第二
爸爸,咱们这是去哪儿呀?
反恐战斗中,即使军方拥有坦克战机、训练有素的部队,也时常感到头疼。因为恐怖分子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专门选择人流密集区和重要设施所在地发起袭击,使得军方投鼠忌器。一炮打过去,炸伤无辜群众、炸毁电力电网,甚至击中核电设施可就麻烦了!因此,一批会思考的“智慧型武器”应运而生。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威力。  炸“你”我是认真的  此刻,恐怖分子正躲在掩体后方,妄图和军方展开巷战。率部进攻?当心埋伏!一炮炸开?破
近年来,辽宁省本溪市群力小学党建工作在夯实党建常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应用党员“矩阵式分类管理”新模式对党员进行横向分类考核和纵向分层管理,以提升党建工作科学管理,引领广大党员教师履职尽责树形象、争创一流教育教学佳绩。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和引领示范作用,为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矩阵式分类管理”制定原则  “党员矩阵式分类管理”是群力小学基层党建的实践创新,
中药夹心面条
期刊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阅读教学实践,与传统的单篇阅读对比,不仅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与速度,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结合群文阅读的优势,笔者创造性地将群文阅读引进文言文教学中,并进行大胆教学实践,收获良多,认为这是一种有效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有效路径。  关键字:新课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三)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面向全体的器乐教学,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育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器乐进课堂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表现与创造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而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探索一条以美育人的器乐教学之路则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所在。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集视、听、感受、理解、操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美育课程,采用的是班集体集中教学模式。因此,课堂上使用的乐器应该是简单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阶段的重中之重。我校地处东海之滨,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受到环境约束、自身认知的影响,我校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甚是贫乏,阅读能力相对薄弱,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阅读理解、独立思考、交流分享等能力亟待提高。鉴于此现
摘要:“同课异构”是对教学内容的再创作,“同中寻异,异中寻同”。教学中应清晰地看到同一课程分别在不同教师的整合下产生的不同化学反应,不仅可以从中探寻到新的教学方法,还能发掘不足之处。  关键字:同课;教学设计;教学结构  在两堂课的对比呈现中拨开教学疑团,“同中寻异,异中寻同”,由此理解教学深度。笔者有幸在学校听取了温老师和洪老师对《认识周长》这节课的“同课异构”,由此就引发了一些思考。  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