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油田不断开发生产,部分油田老区原有集输流程已经出现能耗高、工艺流程不合理等情况。特别是面临着实施加密井和补充井投产的老区,原有布局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在布局调整论述中,首先分析了集输系统中存在的不足:系统总体布局不合理,生产耗能高,不适应油田进一步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些不足,进行了方案设计。改造原则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地面运行动态数据和布局特点,对现有布局进行整体优化调整。对该布局调整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保证低投资的情况下合理布局,降低能耗运行。有必要进行老区布局调整,可以使老区集输系统布局合理、能耗低、效率高、适应性强。
关键词:老区布局;必要性;效益评价
【分类号】:TE863
0 引言
部分油田老区现有集输流程不能满足目前的生产能需求。主要原因是建设初期设计产能低或者是新井产能建设,导致产量高于初期设计产能,集输液量超过原有设备、管线的设计能力。可能会出现管线外输压力高、机泵运行能耗高等现象。对老区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可以改善这一现状。
1 现有集输系统存在问题
1.1 布局不合理
原有布局是A站和B站共用一条管线外输至联合站,外输互相影响。在实际生产运行中,A站最高外输液量2434m3/d,最高外输回压2.32MPa,B站外输液量670 m3/d,最高外输回压1.92 MPa。一号、B站外输液量最高时的运行情况见表1。
A站到B站的外输管线为φ159,长度为3.3km,B站到一联的外输管线为φ219,长度为4.8km,改造前泵压、回压已经远远超过外输管线所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已经满足不了外输需求。
1.2 耗能高
由于两站外输相互影响,导致外输回压过高,1#站需要启双泵外输才能保证外输,存在能耗高、管理难度大的问题。B站由于液量少,该站已建设备负荷率较低,外输泵的负荷率为29.4%,掺水泵的负荷率仅为34.6%,资源存在浪费。而吨液耗电高达2.57kWh/t,增加了油田生产运行的成本。
1.3 不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
根据油田开发需要,2013年对一工区进行产能新建。A站有78口新建油井进入该站,新建集油阀组间1座,共管辖新老油井235口及计量(阀组)间8座,根据地质预测,产能新建将新增液量312t,A站外输液量最高可达2746t/d,理论上外输泵的负荷率高达95%。因为一号、B站外输互相干扰,回压将进一步升高,新井投产后将有部分液量打不出去,影响正常生产。B站有3口新建油井进入,该站共管辖新老油井64口及计量(阀组)间3座,外输液量达到682t/d,外输回压也将进一步升高,外输泵的负荷率为30.9%。预计产能新建后A站、B站的运行情况如表2所示。
2 合理布局方案设计
利用一工区80口井投产的契机,对一工区集输系统进行优化布局调整。为了解决外输回压高的问题,将一号、B站外输管线分开,A站外输管线利旧原一联到B站的净化油外输管线。原一联净化油外输管线规格为φ273,管壁厚度为6.54mm,可以利旧使用。B站用原管线外输到一联。同时将①计量间、①计量间调头进入B站,A站到①计量间距离1.4km,①计量间到B站距离是2.0km,压力不会损失太大。主要工作量:新建掺水集油管线各2.0km,管径为φ114和φ159。优化后减少A站老井进站液量并降低设备负荷率,为A站地区新井正常投产创造条件,实现A站集输单耗降低。同时提高了B站外输、掺水负荷率,单耗明显下降,运行状况更为合理。
3 布局调整效果及效益评价
3.1 布局调整效果
A站、B站外输分开,同時将①计量间、①计量间阀组间调入B站后,两个站的吨液耗电、泵压均有所下降,平衡了A站、B站外输泵的负荷率,解决了中转站能耗高的问题(见表3)。
二组新井全部投产后,新增液量375t/d。从目前运行情况看,站内设备均能满足需求,外输负荷率合理(见表4),A站不需要采取换泵和关停老井措施就可以满足外输需要,为全矿完成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证明了此次优化调整的合理性,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2 效益评价
⑴ 能耗降低:对比A站、B站分开前后运行情况,吨液耗电分别降低0.36、0.62kWh/t,回压分别下降0.99、0.75 MPa,投运后日节电737kWh/d,估算年节电26.9×104kWh,按电价0.6381元/kWh计算,年节约电费17.16万元,并均衡了A站、B站外输泵负荷率,使得A站、B站外输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⑵ 利旧管线节约成本:A站需新建外输管线5.2km,利旧原一联净化油外输管线长度为4.8km,仅需新建管线0.3km,新建管线投资为7.9万元。如果全部新建φ219管线需投资215.7万元,因此管线利旧共节约207.8万元。
⑶ 管线优化后满足了生产需求:优化后,A站设备负荷率降低,在不进行站内设备改造的情况下,也较好地满足了新井生产要求。B站虽然设备负荷率增高,但单耗明显下降,运行状况更为合理。
4 结论
⑴ 有必要针对老区开展地面系统降低运行能耗潜力研究。
⑵ 可以适当对老区布局进行优化调整,降低运行能耗,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
⑶ 老区布局调整应尽量依托已建流程和设施,可以减少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老区布局;必要性;效益评价
【分类号】:TE863
0 引言
部分油田老区现有集输流程不能满足目前的生产能需求。主要原因是建设初期设计产能低或者是新井产能建设,导致产量高于初期设计产能,集输液量超过原有设备、管线的设计能力。可能会出现管线外输压力高、机泵运行能耗高等现象。对老区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可以改善这一现状。
1 现有集输系统存在问题
1.1 布局不合理
原有布局是A站和B站共用一条管线外输至联合站,外输互相影响。在实际生产运行中,A站最高外输液量2434m3/d,最高外输回压2.32MPa,B站外输液量670 m3/d,最高外输回压1.92 MPa。一号、B站外输液量最高时的运行情况见表1。
A站到B站的外输管线为φ159,长度为3.3km,B站到一联的外输管线为φ219,长度为4.8km,改造前泵压、回压已经远远超过外输管线所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已经满足不了外输需求。
1.2 耗能高
由于两站外输相互影响,导致外输回压过高,1#站需要启双泵外输才能保证外输,存在能耗高、管理难度大的问题。B站由于液量少,该站已建设备负荷率较低,外输泵的负荷率为29.4%,掺水泵的负荷率仅为34.6%,资源存在浪费。而吨液耗电高达2.57kWh/t,增加了油田生产运行的成本。
1.3 不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
根据油田开发需要,2013年对一工区进行产能新建。A站有78口新建油井进入该站,新建集油阀组间1座,共管辖新老油井235口及计量(阀组)间8座,根据地质预测,产能新建将新增液量312t,A站外输液量最高可达2746t/d,理论上外输泵的负荷率高达95%。因为一号、B站外输互相干扰,回压将进一步升高,新井投产后将有部分液量打不出去,影响正常生产。B站有3口新建油井进入,该站共管辖新老油井64口及计量(阀组)间3座,外输液量达到682t/d,外输回压也将进一步升高,外输泵的负荷率为30.9%。预计产能新建后A站、B站的运行情况如表2所示。
2 合理布局方案设计
利用一工区80口井投产的契机,对一工区集输系统进行优化布局调整。为了解决外输回压高的问题,将一号、B站外输管线分开,A站外输管线利旧原一联到B站的净化油外输管线。原一联净化油外输管线规格为φ273,管壁厚度为6.54mm,可以利旧使用。B站用原管线外输到一联。同时将①计量间、①计量间调头进入B站,A站到①计量间距离1.4km,①计量间到B站距离是2.0km,压力不会损失太大。主要工作量:新建掺水集油管线各2.0km,管径为φ114和φ159。优化后减少A站老井进站液量并降低设备负荷率,为A站地区新井正常投产创造条件,实现A站集输单耗降低。同时提高了B站外输、掺水负荷率,单耗明显下降,运行状况更为合理。
3 布局调整效果及效益评价
3.1 布局调整效果
A站、B站外输分开,同時将①计量间、①计量间阀组间调入B站后,两个站的吨液耗电、泵压均有所下降,平衡了A站、B站外输泵的负荷率,解决了中转站能耗高的问题(见表3)。
二组新井全部投产后,新增液量375t/d。从目前运行情况看,站内设备均能满足需求,外输负荷率合理(见表4),A站不需要采取换泵和关停老井措施就可以满足外输需要,为全矿完成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证明了此次优化调整的合理性,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2 效益评价
⑴ 能耗降低:对比A站、B站分开前后运行情况,吨液耗电分别降低0.36、0.62kWh/t,回压分别下降0.99、0.75 MPa,投运后日节电737kWh/d,估算年节电26.9×104kWh,按电价0.6381元/kWh计算,年节约电费17.16万元,并均衡了A站、B站外输泵负荷率,使得A站、B站外输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⑵ 利旧管线节约成本:A站需新建外输管线5.2km,利旧原一联净化油外输管线长度为4.8km,仅需新建管线0.3km,新建管线投资为7.9万元。如果全部新建φ219管线需投资215.7万元,因此管线利旧共节约207.8万元。
⑶ 管线优化后满足了生产需求:优化后,A站设备负荷率降低,在不进行站内设备改造的情况下,也较好地满足了新井生产要求。B站虽然设备负荷率增高,但单耗明显下降,运行状况更为合理。
4 结论
⑴ 有必要针对老区开展地面系统降低运行能耗潜力研究。
⑵ 可以适当对老区布局进行优化调整,降低运行能耗,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
⑶ 老区布局调整应尽量依托已建流程和设施,可以减少投资,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