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确实有种族主义吗?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xiaoqing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前后,关于好莱坞的种族主义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本文从好莱坞种族主义历史出发,指出伊什梅尔·里德为代表的黑人知识分子和评论家们不断地反抗媒体的种族歧视,指出好莱坞的隐性种族主义需要人们重新认识和批判分析。
  关键词:种族主义 好莱坞电影 伊什梅尔·里德 刻板印象
  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礼前后,好莱坞的种族主义成了一个热门的问题。之前,社交媒体上“奥斯卡是白人的”这一话题被热推,颁奖典礼的主持人、黑人演员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更是从开场白就直言“这是白人选择的奖项”。他说:“好莱坞有种族主义情节吗?它当然有种族主义,但现在并非是直接的歧视,而是‘大学里姐妹会的那类种族主义’。”
  关于金像奖缺乏多元化的批评由来已久。根据《洛杉矶时报》2012年的报道,奥斯卡金像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六千多成员投票选出,而这些成员中94%是白人,77%是男性,平均年龄在62岁,其中非裔美国人约2%,拉丁裔还不足2%。这并不仅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问题,在真正决定电影作品的好莱坞制片工作室里,公司老板94%是白人,100%是男性。有色人种和女性都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排斥的问题。
  在这种体制下,黑人和其他族裔在电影行业中缺乏话语权,缺少白人同行那样的工作机会,遭受种族主义歧视,这就是为什么洛克称电影是“白人的产业”。尽管好莱坞被视为是自由派的文化阵地,是美国文化中最自由激进的地方,但是对其种族主义的指责从没有停止过。在被公认为史诗巨作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中,黑人被刻画成懒惰的寄生虫、堕落的野兽,他们对白人女性心怀不轨。导演格里菲斯美化三K党的历史,赞美他们把南方白人从黑人的魔爪下解救出来,电影支持三K党对黑人的绞杀,并宣扬剥夺黑人的选举权是必要的。这样一部宣扬种族主义、为三K党暴力正名的作品却获得了惊人的商业成功,成为“默片电影史上最受好评并且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并且导致了三K党的“第二次复兴”。这部电影中无可争辩的种族主义极有煽动性,从1915年起美国南方的三K党大规模发展起来。刚成立不久的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委员会(NAACP)抗议这部电影是“白人偏见的集中体现”,并组织了全国性的抗议抵制活动。
  好莱坞电影给观众带来了各种关于黑人的刻板印象,在早期,白人演员把脸涂黑饰演滑稽、愚蠢的黑人,即便是后来的黑人演员也在重复饰演顺从、无知的仆人,凶狠、狡诈的犯罪分子。黑人女性扮演的女佣仍是电影中最常见的角色,第一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黑人演员海蒂·麦克丹尼尔以《乱世佳人》中黑人嬷嬷的女佣形象获得认同,最近的一次黑人女性获奖者是奥克塔维亚·斯宾塞,她以《相助》(The Help)中女仆的角色获得最佳女配角。黑人男性在电影中的角色更是充满了负面性,以至于黑人知识分子不得不控诉,“黑人不光是打篮球、拳击、唱歌、卖毒品或者强奸别人”。商业制造的刻板印象强化了社会价值取向,毕竟,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形式,电影在全球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而这些刻板形象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播渗透进全世界的视线中,像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一样成为消费的对象。
  在好莱坞商业机器不断生产这些刻板印象的同时,非裔美国人也一直要求好莱坞多元化,抗议媒体对他们的不公正刻画。NAACP一直致力于反对媒体文化中对有色人种的不公正描述,1942年NAACP主席怀特(Walter White)通过NAACP的好莱坞支部,与制片公司的老板和制作人们协商,要求在电影中对非裔美国人进行公正的刻画,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多少成功。1996年,黑人民权活动家杰西·杰克逊牧师组织抗议好莱坞的“种族排外和文化暴力”,当年金像奖的166个提名里只有一个黑人。而2015至2016年连续两年,演员奖项的提名人全是白人。可以看得出,虽然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不断地进步,但是一些体制上的根本问题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近些年来,不断地有学者、评论家、艺术家批评好莱坞作品中对有色人种的刻画,非裔美国学者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里德身为作家、文化评论家,在文化领域一直和主流社会唱反调,他利用文章、访谈提出了挑衅性的观点,激烈反对好莱坞的电影媒体和有线电视媒体对美国公众兜售黑人的刻板印象,通过丑化黑人来赢得白人观众的做法。2015年里德编辑出版了《被解放的黑色好莱坞》(Black Hollywood unChained),书中收入了二十多名以黑人为主、来自不同族裔背景的学者、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电影行业中种族、娱乐、历史和黑人形象的看法。著名黑人学者贝克(Houston A. Baker Jr.)、巴拉克(Amiri Baraka)、沃德(Jerry W. Ward Jr.)等人的文章都收录在内。
  里德指出,长期以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利用从奴隶制时期延续下来的黑人刻板印象,把黑人尤其是黑人男性视为罪犯或者蠢货,抹杀了他们的人性。他反对好莱坞对于黑人形象和黑人历史的扭曲刻画,称好莱坞是“吉姆·克劳(种族隔离)媒体”(Jim Crow media)的一部分,认为在目前的公司媒体制度下,黑人手中缺乏话语权,他们反抗的声音被主流媒体掩盖,好莱坞制片公司的白人男性老板们强化了文化中的黑人形象,他们迎合了大众文化中对黑人的偏见,把黑人当作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强化了黑人的边缘现状。电影突出表现某些刻板印象,忽视这些群体的复杂性,利用一些“刻板印象的纸板人”来代表整个种族的做法,深化了社会整体对黑人的歧视。电影中展示的是缺乏人性、缺乏多元化的黑人刻板印象,他们就像是纸板剪贴出来的人物一样单薄,缺乏内在的人性深度。里德讽刺美国社会中的种族主义远远没有结束,流行文化中的黑人形象与奴隶制时期滑稽剧里的黑人形象差不多,黑人是罪犯、强奸犯、吸毒贩毒者、吃福利的蛀虫,黑人被认为懒惰、不自立,是需要被管理的对象。   好莱坞沿用刻板印象,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市场经济利益,但是这些成见有意或者无意地给黑人群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获得十一项奥斯卡奖提名的电影《紫颜色》(1985)在歌颂黑人女性成长的同时,将黑人男性打造为虐待女性的恶魔、令人恐惧的野兽,其中的黑人男性Mr._这一形象强化了主流社会对黑人男性持有的偏见。包括里德在内的许多黑人都担心鉴于电影在主流社会造成的巨大反响,它会给黑人男性带来更恶劣的种族歧视。黑人男性成了父权制社会中性别沙文主义的替罪羊,正如在《相助》这部以跨种族姐妹情为主打的电影中,虐待女性的是一个看不见的黑人男性,而白人男性则成了彬彬有礼地帮助黑人女佣的绅士,要知道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在马丁·路德·金领导民权运动时期,白人的三K党正在密西西比州屠杀黑人。
  好莱坞电影对黑人和少数族裔的刻画是带有偏见的,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里德长期以来坚持要解构媒体话语中的黑人刻板印象,因为这些刻板形象成为人们潜意识的一部分,保守主义的学者和评论员就利用这些错误的形象对整个黑人群体口诛笔伐,白人种族主义者甚至以此为借口对黑人男性实施伤害。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这些刻板印象最终会对社会公共政策产生影响。198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支持乔治·布什的组织做了著名的威利·霍顿广告。把强奸白人妇女的罪犯威利·霍顿大头照反复宣传,强调霍顿的黑人身份和他的受害者是白人妇女,这一宣传策略具有明显的种族仇视隐喻,将黑人男性与强奸犯潜在的威胁结合起来,激发利用人们对黑人的恐惧心理。媒体利用政治权力和话语重复将一个黑人男性的行为归罪于整个黑人群体,激起了种族仇恨犯罪。刻板印象的危害在于它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对黑人群体的意见,给黑人的实际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媒体为了吸引主要的观众群体,经常训斥、嘲笑一些边缘群体,满足主流社会观众的口味。例如,好莱坞大片里的华裔女性被归化为“性玩具”,她们攀附在白人男性的身上,仰视白人英雄;华裔男性则被刻画成毫无男性气概的女性化人物。从好莱坞的历史来看,爱尔兰裔、意大利裔、犹太裔之前也曾经是被奚落的对象,非裔、拉丁裔、亚裔都经常在影片中以刻板形象示人,如今穆斯林已然成为好莱坞制作中被扭曲的群体。
  洛克在金像奖颁奖礼上对好莱坞缺乏多元化的现象直接开火,他的开场白逗人发笑的同时言辞犀利,他提出黑人应该有同等的工作机会,好莱坞应该改变现状走向多元化。他对好莱坞的批评获得了多数媒体的赞扬。但是里德对此并不满意,他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指出,媒体赞扬克里斯·洛克是因为他放过了“吉姆·克劳”的好莱坞,他让大家嘲笑那些抗议好莱坞缺乏多元化的人,而且洛克似乎不了解长期以来黑人反抗好莱坞种族主义的历史。也有评论认为洛克把整个问题集中在黑人和白人的二元对立种族模式里,他的观点里也缺少多元化的包容,而他在颁奖礼上关于亚裔的玩笑也引起来李安等亚裔电影人的抗议。看来,要走向多元化、摆脱种族主义的历史,好莱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Horn, Johon, Nicole Sperling and Doug Smith. Unmasking Oscar: Academy voters are overwhelmingly white and male. Los Angeles Times, Feb,29, 2012.
  [2] Reed, Ishmael. Black Hollywood Unchained. Chicago: Third World Press, 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禁闭岛》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的电影版。男主人公的病是“创伤性神经病”,发病的原因、病的症状及特点,直到精神分析模式的治疗方法,都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本文就两者之间关系展开探讨。  关键词:创伤性神经病 症状 特点 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模式  《禁闭岛》自从上映以来,一直在挑战观众的智力,有人说要智商达到多少以上才能看懂这部电影。其实,这部电影难懂的原因,不是观众
期刊
走在什刹海的路上  我祈求  中一次秋天的大奖  让金黄的落叶砸在我头上  我停在一棵树旁  等大奖落在我的头上  高高兴兴地回家  可大奖还是没有从天而降  我不死心  抬頭看天  大奖突然掉在头上  原来  是秋风帮助我得了大奖  铁头,本名梁胜杰,出版儿童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月亮读书》《巨人》,现就读于北京十一学校初中部。  编辑王淑娟623358414@qq.com
期刊
摘 要:《洛丽塔》对弗洛伊德“释梦”的诙谐模仿表明,所有的梦,从本质上看,都是白天生活的现实在变换了顺序之后的一种重新组合。释梦,既不需要借助“象征”,更用不着“性象征”。  关键词:“力比多梦” 释梦 性象征  1964年,纳博科夫在《生活》杂志的采访中这样坦言说:我很难想象,任何心智健康的人会去看一个精神分析医生。当然,如果一个人精神错乱了,他就会病急乱投医。总之,庸医和怪人、巫医和圣人、国王
期刊
摘 要:《在城崎》中展现的并不仅有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其实还有他的人生观。本文通过分析文本中大量出现的“静”字可以看出:其语意往往与主人公的心境和“人生观”密切关联,且整篇《在城崎》中的诸多人生观念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的,其先后经历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迷茫、拒绝三个阶段,而非相互独立和固定不变的。实际上构成了主人公及志贺直哉的人生观重构的过程,更是与志贺直哉现实中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关键词:志贺
期刊
民勤的梭梭树  虽然只是早晨,民勤的天光日头已然灼人,这里是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黄沙粒粒蒸腾着暑气热浪灼人。  在沙漠中,一切都是脆弱短暂的,每一种生命都为了生存拼尽全力。自然在这里支配着一切。然而,有一种生命确实例外,它生长在这里,绽放绿色,改造自然,它就是梭梭树。一棵,一棵,一棵,梭梭树在沙地上挺立,把守着生机与幸福的大门。它们的身后是沙漠绿洲民勤,它们的面前是长生天与大沙漠。它们拼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歌中动词的精妙运用。动词就像诗歌的“诗眼”,赋予了古典诗歌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动词如果翻译得当,就会成为诗句中富有情趣的细节,并拓展诗意的美好境界,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研究诗歌创作中动词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归纳了直译法、变换动词改译法、增添动词意译法、省略动词法、词类转换法等五种动词的翻译策略。只有对原诗进行透彻的剖析,领悟诗人内在的情感体验,并
期刊
亲爱的孩子,第一次面对西北的黄沙荒漠,一定感到震撼吧?“汽车如沙尘中的大甲虫,继续往前爬行,荒凉的景象一路延伸,仿佛永远都不会到头,这般萧瑟令人很难相信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古沙州,更难以想象前方不远,就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敦煌。”这是你笔下的途中游思,璀璨的历史与眼前的荒漠相互叠映,更有一份怀古怅然,是不是有点魔幻的感觉?  敦煌在望,你离开杏花春雨江南已经将近三千公里,江南的山是朗
期刊
語言,是有力量的,是会生长的。  讲三个女孩的小故事。1  在学校遇到一个小女孩,她脸上满是小红点。我问她:“小姑娘,你的脸是过敏了吧?”  “是的,花粉过敏。”小姑娘很开朗,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看着我,“老师,我是过敏体质,我吃海鲜或者含有添加剂的食品,都会过敏,所以外面的东西我都不能吃。”  我问:“疼吗?”孩子摇摇头:“不疼,但是痒。”  “吃药了吗?”“吃呢,中药西药都吃。妈妈带我到上海啊、
期刊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创造未来”,对于南京沃尔德防伪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德珍来说,从放牛娃到“中国好人”,从乡村教师到创业者的蜕变,大起大落的人生为这句话做了最生动、暖心的诠释。她酷爱用朗读表达内心,与这个世界好好谈谈,展示了一名沁润阅读的奋斗者自强不息、立德树人的巾帼风采。始终不忘教育理想  汤德珍从小爱读书,有很深的教育情结,1988年,她大学毕业后,怀揣教书育人的梦想,来到南京市江宁县陆郞
期刊
摘 要:《卧虎藏龙》作为登顶奥斯卡的华影骄傲,也是李安导演最具影响力的人文武侠代表作,其广受赞誉的妙处当是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各路影评也相继从精神分析、悲剧精神等各个角度对片中人物进行分析。李慕白和玉娇龙作为片中主角,其身上亦有丰富的价值资源可供开采:我们可将两者分别看作是中西文化的代表,他们对于“自由”这一观念的认识转变——前者由“空”入“己”,后者从“己”入“空”,影片不仅仅停留于文本表层,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