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庸常之后的迷茫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诗人胡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歌《将自己带往哪里》中,细微地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脱掉外衣一样
  我将她脱在了客厅的沙发、
  厨房、卫生间、卧室的床上
  让她往来于菜市场、办公室、
  某小区……以及笑与愁之间
  而将自己带走
  我将自己带到无人的地方
  一面向阳的山坡?草正在变绿
  草的颜色与我的心情一样渐渐
  加深
  直至黄昏来临
  我的心情也由绿转红
  ——如山坡上一棵疼痛的红枫
  秋天手中的火把
  我最终需要将自己交给谁
  我将自己带离庸常的生活
  接我的人,始终没有来临
  胡澄,女,上世纪60年代出生,浙江临海人。1997年开始从事诗歌、散文写作。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人民文学》等全国多家报刊,入选《全国最佳诗选》《中国新诗选读》等多种选本。200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密闭的花园》。现居杭州,从医为生。
  《将自己带往哪里》共有17行,分为四小节。第一小节,“脱掉外衣一样/我将她脱在了客厅的沙发、/厨房、卫生间、卧室的床上”。诗人将“我”一分为二:一个是内在的我,一个是外在的我;或者一个是精神的我,一个是世俗的我。“客厅的沙发”“厨房”“卫生间”“卧室的床上”,它们组成了一个凡俗的家庭世界;像脱掉一件件外衣一样,诗人要将一个外在的我从“我“中分离出来,而把“她”留在世俗世界里。我们知道,一个自我的分离应该是极其艰难的,它要经历内心的自觉和斗争,而诗人借助“外衣”将这种过程处理得十分轻巧。可见诗意的轻盈。
  第二小节,是对第一小节的拓展和延伸。“让她往来于菜市场、办公室、/某小区……”,诗人让外在的我继续在俗世游走,买菜,上班,回家……“以及笑与愁之间”,诗人还要让外在的我富有感情,能够喜悦,能够忧愁。就是说,要将外在的“我”留给世俗世界,要“她”像每一个凡夫俗子一样生活。那么诗人究竟想干什么呢?诗人明确地说“而将自己带走”。
  第三小节,诗人要将内在的“我”带到一个纯净的地方去。“我将自己带到无人的地方/一面向阳的山坡”,那里只有“我”一人享受着充足的阳光,那里“草正在变绿”,正在春风的吹拂下静悄悄地生长。此时,诗人的心情格外清澈深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心情变化能够引起外物的反应,所以,“草的颜色与我的心情一样渐渐/加深”;外物的变化也能引起人的心理反应,所以,“直至黄昏来临/我的心情也由绿转红——如山坡上一棵疼痛的红枫”。刹那间,诗人从春天到了秋天,心情也由绿草变成了红枫。诗人将红枫人格化,说它在“疼痛”,是因为它的“红”似乎是鲜血染成的。这里,诗人是在借物描述内心的疼痛,甚至是流血的疼痛;但是,这“疼痛的红枫”却是“秋天手中的火把”,温暖和照亮人生逐渐萧瑟的岁月。詩人为了完善自我,作了很多努力,告别世俗之后,却不知道“我最终需要将自己交给谁”,心理上出现了暂时的迷茫。这是诗人一次自我追问,也会引起读者一同思考,读者不免会想,他是否要将自己交给卓越或崇高?
  第四小节只有两行,“我将自己带离庸常的生活/接我的人,始终没有来临”。诗人好不容易离开了庸常的生活状态,但“我”等了好长时间,那应该前来迎接“我”的卓越或崇高,却一直没有到来。“始终”表明自始至终,修饰“没有”,起强调作用。与世俗生活决裂之后,诗人能否超凡脱俗?能否步入更高的精神领域?这是诗人的迷惑,也是读者的担忧:没有谁来迎接,“我”是继续孤独前行,还是掉头返回俗世?
  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诗人不满现状,不满世俗,正在努力寻找灵魂的彼岸,正在努力寻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回到生活中,胡澄在单位是一名好医生,在家里是一位贤妻良母,她以安静的姿态工作、生活和写作,这一点很受人欣赏和尊重。著名诗人韩作荣评价胡澄的诗真挚、洒脱,说她是一位关注内心、善于描述心理细微波折的诗人。胡澄说:“作为一个女诗人,爱和颂扬爱就是我的工作。我全心全意地做各种女人角色,包括母亲、妻子、女儿等等,用女人的心细细体味这个世界,用女人的眼睛认真地观察这个世界,用女人的语言温和地说出我看到或发现的事物——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真诚祝福。”其实,诗人对自己一点也不迷茫,她有着高度的清醒和自觉。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方法导引】  美味的料理和普通的快餐,品尝起来总有很大差别。形成差别的原因,不仅在于二者的用料和做法不相同,更在于制作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同。写作文也同样如此,一篇缺少情感投入的文章,读来总会有生硬冷涩的感受,如同吃粗制滥造的食物。而情感处理恰到好处的文章,便香酥可口、余味悠长。那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写作中,准确处理好文章中的情感,既确保自己的作文不干瘪不冷涩,又不过分煽情呢?具体而言,需要把握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贴近生活,关注生活,考场作文要求我们抒真情,但为什么学生贴近了生活,关注了生活,写出的记叙文很多却是千人一面、乏味无比、泛泛而谈的流水账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生活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可以虚构。“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咬文嚼字》列出“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入选。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语言文字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值得肯定和鼓励;也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应当警惕和反思;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期刊
在法国诗坛上,阿蒂尔·兰波(1854~1891)绝对是一个传奇。从14岁开始写诗,到19岁短短的五年时间,他就完成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全部作品,然后停止写诗,辗转欧洲、亚洲、非洲各国12年,最终因病逝世,年仅37岁。作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毫无疑问是个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是“思想与思想的交错”,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谈”,在现实与人生、存在与禁锢的悖谬处境中,他尽情地放
期刊
《论语》中曾子说过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德国诗人海涅也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他们的说法虽有不同,但大意都是说人要通过反省来修炼自己,提高修为,使自己少犯错误。心理学告诉我们,反省是对自身已往心理活动的回忆,指向对内部心理事件、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回忆、提取和再现。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心理的知
期刊
2017年高考,面对全国卷和各自主命题卷难度不一的10道作文题,各省市的优秀学子张扬个性、激扬文字,写出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之作。从各阅卷点遴选的满分作文看,成功作文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实力筑才情,创新显机智。  下面,让我们具体探寻部分优秀作文的成功之道,希望能给广大同学以有益的启迪。  秘诀一:高屋建瓴,于大气中显露才情  许多考场作文总是有学生气、孩子气,而大气之作却能视野开阔、
期刊
【主题导语】  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1949年去台湾。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内容涉及的题材
期刊
【作文题目】   请在下面的名词中仍选一个作为线索,自拟题目,自选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风、花、月、水、纸、车、马、桥、船、路  【思路点拨】  显然,如果我们以上列名词的本义为线索来作文,能联想到的事物是很少的;不过,要是我们以这些名词的引申义为写作线索,则可联想到的事物会很多很多,写作思路也较容易打开。  【佳作展示1】  风  张艺乔  我出生在庄子的时代,曾将一只大鹏送上了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④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余岁月以蹉跎。(李颀)  ⑤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  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  读以上名句
期刊
“有文采”是高考《考試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阅卷老师界定一篇文章的文采时,语句的灵活是重要的判断标准。特别是近年来常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及分析性写作,由于整篇文章都在就事说理或者就理析理,语言极易滑入平淡无味的窠臼。为此,考生如果在考场作文中有意识地活用句式,熟练包装一些颇具亮点的语句,就会使作文的语言灵动出彩,从而凭借“有文采”而赢得阅卷者的青睐。  一、整句、散句结合,错落有致  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