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微距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44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肉眼看到的,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一旦我们借助微距镜头拍下它们的细微之处,就常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
  微距摄影与近距离摄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我们将镜头尽量靠近被摄物(在镜头允许的范围内)拍下的景物。微距摄影则必须借助微距镜头或其他辅助设备,以几乎贴到被摄物表面的距离表现其局部的、肉眼难以看到的世界。
  拍摄准备
  用相机拍摄微距,摄影者需要购置专门的微距镜头。如果用手机拍呢?市场上也有专门为手机生产的外置微距镜头,可以方便地装在手机外壳上。
  近日我在网上购买了iPhone专用微距镜头。纽扣电池大小的微距镜头通过螺纹拧在专门的iPhone手机壳(有iPhone 5/iPhone 4s两种适配型号)上(如图02)。套装还包括一个广角镜头,售价为128元。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钱买镜头。不买是否也能拍微距照片呢?当然能,不过还是得借助“外力”,比如,一个手持放大镜。
  今年初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齐白石老先生的一些昆虫画作,这些如黄豆大小的昆虫在放大镜下却纤毫毕现,显出画家精细的画工。我用iPhone加上放大镜进行翻拍(如图03),看上去与用微距镜头拍的很相似。
  拍摄要点
  微距摄影,需要把握几个拍摄要点。
  第一,千万不要被我们肉眼司空见惯的景象所蒙蔽,要相信当我们通过微距镜头贴近观察时,它们会呈现出神奇的一面。
  夏季是多雨的季节,当我们的目光从窗外的雨景收回到面前的窗玻璃上,就会发现一些奇妙的景象。用手机上的微距镜头对准这些雨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它们会反射出窗外不同的景物、不同的色彩,让拍出的画面很有印象派画作的感觉,抑或一种抽象的美感。如图07,雨滴中难以辨识的图案其实是窗外高楼的反射。
  我们都吃过M&M巧克力豆,当用微距镜头拍摄时,它们看上去身形陡增,都有些像保龄球了(图08)。
  第二,拍摄时尽量保持稳定。由于是手持手机进行拍摄,且距离被摄体又异乎寻常的近,拍摄者的呼吸和对焦时的紧张感都会带来手的抖动;手指点按手机屏幕上的拍摄按键,也会带来手机的晃动。所以在拍摄微距照片时,要屏住呼吸,两手端稳手机。如果条件许可,可将被摄物放在一个台子上(如桌子/窗台),让它处在一个相对合适的高度,然后将我们的两个胳膊肘靠在台子上作为支撑,用一只手指轻触按键拍摄。
  第三,使用微距镜头时,一定要在光线明亮的地方拍摄。由于上文提到的原因,用手机拍摄微距较容易造成抖动。如果光线明亮,需要的曝光时间相对就较短,拍摄出的画面层次也较为丰富,细节也较清晰。如果光线较暗,需要的快门时间较长,则很容易造成抖动,拍出很粗糙的画面。
  实拍练习
  练习微距拍摄,我们可以从自家种植的花草或买来的水果、蔬菜入手。许多青年朋友都喜欢养一两盆体态娇小、看起来很“萌”的多肉植物,它们是微距摄影的绝佳对象。图09拍摄的是一片虹之玉的叶子。这盆虹之玉刚刚生出两片细小的新叶,再加上旁边白色的气根,整体看上去像一只“首”脚俱全的翠绿色甲虫。
  对于有绒毛的多肉植物,我们还可以利用逆光拍出叶片上绒毛的质感(图10)。
  一些植物在异常气候条件下,也会出现异常的状况。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养的美空牟(一种多肉植物)枝干上的一个疤痕处,冒出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我用微距镜头在逆光条件下把它拍了下来(图11),取名“吐珠”。
  蝴蝶兰是我喜欢的花卉,但直到我用手机微距镜头拍摄了照片后,才第一次注意到它的花心竟然如此美丽(图12)。在微距镜头下,普通的荔枝表面也有了不同的景致(图13)。
  有一天我用喷壶给紫苏叶浇水时,发现由于隔了几天没浇,叶子上有些蜘蛛网,水滴落在网上,形成了一层“水帘”,非常好看。且“水帘”是平面的,利于对焦,我就用微距镜头拍了这张看似盛夏戏水般的照片(图14)。
  微距镜头景深很浅,可以更好地突出主体,或者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比如图15,我将焦点对在这片虹之玉叶子的端部,让它的后部虚化,拍出一只透明香蕉的效果。
  有时我们如果花些心思去做一些简单的小设计,就能够拍出一些有创意的微距照片。
  让我们来实践一下:准备一摞书,一块玻璃板,一只喷壶,一把M&M巧克力豆。我们把玻璃板架在书上,将M&M豆放在下面(如图16)。用喷壶往玻璃板上喷水,产生一层水珠。此时,我们用微距镜头拍这些反射出M&M豆色彩的水珠,就会得到一张色彩艳丽的照片(图17)。如果我们将玻璃板和书拿开,换一枚月季的叶子,再用喷壶给叶片喷水,使得叶边悬挂一些小水珠,此时再拍就能拍到水珠中反射的五彩缤纷的M&M豆(图18)。我们再用黑色物体作为背景(如一本黑色封皮的书)拍摄,就能将两片叶子边上的水珠尽数衬托出来(图19)。
其他文献
1953~1997年,新华社新疆分社摄影记者武纯展以一己之力,不间断地记录新疆的客观变化,近乎完整地留下新疆近几十年的历史画面。  从这近万张照片中,我们看到武纯展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是怎样在遥远而封闭、无人问津的地方奔命如蚁、心血耗尽。  3年前,我曾和武纯展相对而坐—几十年来在边疆省份的默默跋涉中所受的苦和罪,从武纯展述说里几乎听不到……  踏遍沙漠古迹  由于武纯展拍摄的照片类型众多,本篇
期刊
签约合同  一旦图片审核通过后,图片库的编辑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以邮件或者电话的方式通知您可以正式签约该图片库。  各个图片库的签约合同大同小异,但签约前还是要仔细阅读,特别是双方的权利、双方的利益分配、合同的有效时间、违反合同处理纠纷的解决办法等条款,一定要认真阅读并理解。  肖像权问题  摄影师所拍摄的图片里带有人物的画面,涉及除摄影师和图片库之外的第三方模特肖像权的问题。我们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公民
期刊
初看这组照片,你也许会被奇妙的画面感和斑斓的色彩打动,神秘而又模糊的被摄主体让整组照片有了一丝抽象艺术的格调。你也许还在猜测,照片中的到底是星云、光斑、花朵还是海洋生物……?但你也许不会想到,这组与众不同的照片,都出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几位医学博士之手。  是的,这些照片的内容完全不像它的画面意境那样浪漫,让人实在无法将之与刚刚观看照片后的奇妙想象对号入座。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想当然把“医学研究
期刊
Lili没有脉搏,却让每个人感受到她游丝般绵长的生命力。她可以游走于不同层次的时间与空间中,成为存在于过去与未来的不生不灭的生命记忆载体,带领人们去观照和重组自己生命中的记忆碎片  2013年6月22日,艺术家叶锦添(Timmy Yip)的《夢·渡·間》个人艺术展,在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内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行。  引领人们进入叶锦添影像世界的向导,正是这次展览的唯一主角—一个塑料制成的数米高的
期刊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让人类比其他物种进化得更快。从车轮到移动电话,工具不仅服务于人,还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沟通方式。随着工具复杂程度增加,一些人认为,不久以后,机器将变得比人脑更善于“思考”。摩尔定律认为,计算机的性能每两年就会翻一倍。如此说来,到本世纪中期,机器智能将超越人脑智能。但计算机也有创造力吗?或者说,只有想象力才是人类独具的能力?  当人们思考穆雷·麦基奇的作品时,不禁会提出以上问题。穆
期刊
我对张旭的最初印象,还是在1989年他刚入新华社不久的业务培训班上。那时的张旭,一张娃娃脸略显青涩,发言时声音却很大,不知是因为容易激动还是人多害羞,经常会脸红。人说“相由心生”,张旭看上去不像摄影记者,反而像一介书生,文雅还有点心重。接触时间长了,会发现他做事非常认真。他说,自从走上了摄影这条路,就全身心投入进去,这一做就是23年。  一幅独家新闻照片  对一名记者来说,在事件发生时,最重要的不
期刊
光线、照明、阴影、反射、所有这些被研究的对象并非完全都是现实的存在,因为它们都如幽灵一般,具有的只是视觉上的存在。  —莫里斯·梅洛-庞蒂  妻子在听到一则关于有人起死回生的轶闻后,曾一本正经地问我:“咱儿子能看到鬼吗?”我先是一怔,然后安抚她:“应该看不到吧,他才2个月大!”我确认新生宝宝比我胆大,看不到“鬼”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关信息或者知识。  结构人类学研究试图说明,各种文化中的鬼神形象不是
期刊
摄影师是一个辛苦却令人着迷的职业。  说到辛苦,摄影师为了拍摄一张好照片,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拍摄时要找到最佳角度,克服现场各种不利因素;有时更要长途跋涉,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摄影不仅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脑力活。一瞬间,手、眼、脑要为抓取画面而高速工作,相互配合,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然而,摄影又是那么令人着迷。最终当光影交织成醉人的画面,并被摄影师亲手永久地保存下来,此时的欢愉让
期刊
悄然间,迎来了端午节。短短的假期只能赋予我匆匆的步履,利用公休、年假和周末,凑成7天的假期。根据对时间、距离、拍摄角度的衡量,最终选择了北京-北戴河-绿江村的自驾线路,总里程1200公里。  摄影器材的轻量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如今,越来越多的相机厂家把目光投向无反相机市场。无反相机凭借小巧机身大尺寸感光器和优异画质,博得市场青睐。特别是一些世界知名镜头厂家,已为该市场定制、开发生产高质量镜头,更是
期刊
很多人购买第一台相机是为了记录孩子。用照片记录孩子点点滴滴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家庭成员最珍贵的回忆。儿童是天真和快乐的代表,充满着人类原始和纯真的情感与行为。闲暇时翻翻相册,照片中的故事总是能够带给家庭成员无限欢乐。。拍摄儿童除了一般的人像摄影所需要掌握的技巧外,还必须掌握一些独特的要领。本期邀请职业儿童摄影师苑楠楠(草木)一起,跟大家分享如何拍出精彩的儿童摄影作品。  慎用闪光灯  将这一条放在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