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年轻时如何读书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a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裴(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年轻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孟建,读书方法都奉行四个字--“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用现今流行的话来形容,他们都是“精熟哥”。唯独诸葛亮却不然,他奉行的是另外四个字--“观其大略”,可以叫作“大略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是注意观察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
  对比之下,“务于精熟”的“精”,是精细的精,是指书中的细节,这就与“大略”的“大”正好相反;而“熟”是熟悉的熟,对书中的所有内容都要烂熟于心,这又与大略的“略”完全不同。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互有交谊的同一批年轻书友,会在读书方法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原来,这与当时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
  现今常有人说,应试教育害死人。其实搞应试教育的老祖宗,就在诸葛亮出生的东汉时代。当时的人才选拔,以孝廉科目为主体,儒经考试为中心。孝廉的选拔,由各郡的行政长官,按照每二十万人口推举一人的比例进行,以品德上的孝顺、廉洁为标准。东汉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按上述比例计算,每年的孝廉在二百五十人左右。入选的孝廉,照例要集中到京城洛阳参加考试,合格者就能进入官员的预备队伍,有希望拿俸禄吃皇粮了。考试考什么?照例是考儒家的经典。从众多的儒经当中,任意抽取一小段,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和论述。如果对儒经不能从头到尾读得滚瓜烂熟,就有可能面对题目不知所云,只有交白卷的份儿,当官的美梦就完全破灭了。于是乎把儒家经典从头到尾读精再加读熟,就成为读书人无形的指挥棒。至于这种“读死书、死读书”得来的“死知识”,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那就统统不管了。这样的教育体制,不是典型的應试教育又是什么?
  明白了以上的大背景,再来看两种读书方法的反差,就容易理解了。徐庶等三位“精熟哥”,因为个人志向与诸葛亮完全不同,未能跳出传统体制的束缚,所以还在走东汉应试教育的老路。由于应试教育的死板读书方法,大多只能培养出等因奉此、循规蹈矩的行政官僚,比如州刺史和郡太守,所以孔明先生才会对徐庶等三位学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至于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则是要当一个文武兼备的军政栋梁,所以他才自比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军事家乐毅。他所需要的知识,必须能够充分满足自己未来担当军政大任的实际需要,包括历史观、大局观方面的战略指导,治国、治军方面的重大借鉴,前人发现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宝贵经验,如此等等。要想适应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志向需要,传统的“精熟”方法显然就很老套、很落伍了。经过一番主动的明智选择,他的新方法就应运而生。
  再说当时的荆襄一带,社会相对安定,所以有大批学术文化精英聚集,形成后世所谓的“荆州学派”。这个学派提倡简明扼要的新学风,反对东汉烦琐零碎的老学风,刚好与他的志向需要相吻合。加之荆州学派的领袖,即水镜先生司马徽,又是与他关系亲密的尊长。凡此种种,也是客观上催生这位“大略哥”的优质文化土壤。
  实用、简明、高效和创新,堪称诸葛亮读书方法的四大亮点。然而在做出这一选择的东汉献帝建安初年,他只是虚岁不过十六七的小青年。走向人生起跑线之前的正确选择,不仅为他十年之后在历史舞台上的种种精彩表现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正在努力读书充电,准备大干一番创业、创新事业的年轻群体,提供了启迪作用和参考价值。正可谓:
  孔明才智来何处?竟是先生会读书。
  摘自读览天下
其他文献
姥姥活着的时候,每年年节下给姥姥糊纸窗是我的头等大事。  姥爷去世后,姥姥一直独居。房子是早些年的旧房子,两间。一间储物,一间住人。储物一间,有门,无窗。住人一间,则一门,一窗。窗是木框的,上两扇,下三眼。下三眼,是大框,安的玻璃。上两扇,全是小格格,需用纸糊。  糊纸窗,是个极细致的营生。先得步行往镇上买好白麻纸(后用一种韧性很好的高丽纸),及各色预配的彩色纸。还要在火炉上熬好稠稀恰当、不见疙瘩
期刊
早晨,如果路过早市,也许声声清脆的锣响打碎了你残存的睡意。但那大多不是锣,而是老罗在卖锅。只见他拿把锤子,站在一辆电动车的后面,把一口铁锅敲得山响。有人问他:“你可着一口锅敲,不怕把锅敲漏了?”他说:“就是把锤子敲烂,我的锅也不会漏。”  那天,老罗卖完了三口锅,收拾东西准备走。有人说:“我要买锅。”老罗说:“卖完了。”那人指着他车上的两口锅说:“您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老罗牛眼一瞪:“您是刚来这
期刊
在清华的几年,基本每周会和家里至少打一通电话。  我妈最后的叮嘱从“好好学习,要对得起高中的努力”,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凡事想开些,不要老是和别人比,活着最要紧”。  焦虑。每天都在焦虑。  大部分进入清华的人都有一个呼风唤雨的曾经。那时我们意气风发,年少轻狂,江山在手,天下我有。然后进入清华发现,什么叫井底之蛙。  在初高中,你什么都不用管,专心学习就好了。她会弹琴,我会学习呀;他会唱歌,我会学习
期刊
一  大学开学的第一天,你安顿好自己的琐碎,跑来帮我拿行李。你走在我左前方,穿着鲜绿色的短袖上衣,一副桀骜不羁的样子。你总喜欢穿这么招摇而鲜艳的衣服,我总能在一片灰扑扑的人群中一下找到你,这让我一度有些骄傲。  可是那天,你的左一个“老乡”右一个“老同学”,还是叫得我的心一寸寸沉下去,大概我们的关系,也就禁锢在这样的定位里了吧。而你那叫“浅”的姑娘,你一定不忍心称她故人吧。  我忽然有些落寞,既然
期刊
今天我又要说实话了。  是的,很多穷人很善良、很努力。  但有些穷人,穷到心态都扭曲了。  01  一个我认识了多年的朋友,最近炸毛了。  她一直都是工作狂。我以前是混世魔王的时候,她就很努力,现在我也努力了,她比我更努力。  上個月,她连续做了大半年的项目结束了,拿到8万块钱的奖金,她为了犒劳自己,就买了个1万块钱的包。  结果,一家人正吃饭,她的小姑子就开始阴阳怪气地说风凉话:“有些人啊,花这
期刊
我们历来缺少形而上意义上的信仰,只有社会伦理和社会政治意义上的信仰,不是寻求人生与某种永恒神圣本体的沟通,而是把人生与一定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社会层次上的信仰不但不涉及、而且还限制了对人生终极根据的探究,掩蓋了形而上层次上的信仰的欠缺。因此,社会信仰一旦失去统摄力,形而上信仰的欠缺就暴露出来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社会。随着工作时间的缩短和闲暇的增加,现代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娱乐。所谓娱乐,又
期刊
不久,你就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这是一个漫长岁月,将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作为父辈、一个经历了多年职业生涯的“过来人”,说几句“老生常谈”,对你今后的职业生涯应该有所帮助。工作以后,你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生时代,除了老师外,周围的人,基本上都跟你是同龄人,而在工作岗位,你将遇到更多的比你年龄大的前辈或长辈;在学校里,你和同学们都是平等的,就算有老师、有班干部等差异,但比
期刊
在壮壮两岁那一年,一次的感冒发烧,被医生告知他得了一种病,很棘手,目前只有一个治疗方案,那就是脐带血。  医生看着绝望的我,安慰说,你还很年轻,可以考虑再要一个孩子,要尽快。于是,偶然中的必然,我再次怀孕。  自从生病,壮壮身体很不好,即使怀孕,我也是承担一个人照顾壮壮,老公拼命赚钱,为了手术费。在怀孕期间,因为忙,我从来没有去做过产检,甚至因为过度劳累,晕倒了3次。  我打算预产期那天才去医院,
期刊
一轮弯月,满天繁星。午夜的星空洒满了寂寞与相思,习惯了一个人独赏那轮清月,习惯了一个人在窗前听风。惨淡的月色像一道银帘挂满了愁绪,风由哪里来,又向哪里吹去。人生很多时候,守着孤寂,瘦了容颜。就如这清风,鼓足了劲头,却不知道下一个落脚点会是何方。有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如明月般恬静,如清风样明朗。她不知道风的去向,但她知道风有风的港湾,不会因为某种依恋而改变行走的姿势,也绝不会因为某种势力而转变方向。
期刊
今日接到闺蜜电话,告知一位中学好友突然离世,他是家中独子,上有老父母;下有娇妻稚儿,小儿尚不足半岁。这样的消息太残酷。  再看李渔句:“劝人行乐,当以死亡怵之。”真当头棒喝!  平日说“人生苦短”似一句玩笑,今日方知真正的短是这样骤然而止,真正的苦是无法言说的悲与痛。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一位挚友的父亲遽然离世。对那位挚友打击极大,父亲没有看到她继续深造收获好的工作,没有能陪伴她穿上嫁衣走上红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