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五力模型的思考,分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源泉,结合四种知识创新战略模式,阐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的知识创新战略模式,为企业选擇知识创新战略提供建议。
关键词:知识创新 五力模型 知识创新战略模式
知识创新是经济时代兴起的一个新概念。艾米顿指出知识创新是把新的思想和理念通过知识的创造、进化、交流和运用转变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学说的逐步兴起,很多企业开始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提到了战略管理的高度。本文将结合波特的五力模型和知识创新战略模式分析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源。
一、波特的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五力是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在商界,供应商和客户是企业的知识提供者,企业应该与他们实现知识共享,丰富企业的知识资源,增强创新的知识基础。因为在企业中凭借金钱、设备等物质资源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是不牢固的,往往也是暂时的,而依靠知识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却是持久的和稳固的,用知识铸就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保证自己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二、知识创新战略模式的分类
知识创新模式是通过实践检验实现知识创新战略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张振刚将知识创新的模式分为以下四类:
1.渐进式创新:它指的是对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做局部的改变和调整。他指出,在现实的经济技术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中,大部分的知识创新都属于渐进式创新。比如苹果iphone5S在苹果iphone5的基础上升级更新处理器和操作系统。
2.根本性创新:指的是有重大技术或者理论上的创新。它常常是伴随着一系列渐进式的创新,从哲学角度来说,它就是渐进式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结果。比如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从模拟电话到数字移动电话,都是根本性创新。
3.构建式创新:是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整个产品、技术或系统的知识零件或在原有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模块并进行新的构建和整合,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
4.基准性创新:是指仅仅改变局部的某部分结构,主体的核心设计概念不变,整体框架结构也不改变。比如在现有的一款游戏机上增加一个WLAN模块,使其具备连接无线网络的功能。
三、知识创新的动力源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技术创新无法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只有大力推行知识创新才能在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赢得市场地位。纵观那些实施知识创新并取得成功的企业,不难发现它们中有的是主动寻求知识变革,有的是受环境趋势所迫,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总有一些因素是促使企业不得不实行知识创新的动力,明确了这些驱动力有利于企业更加清楚地认识当前面对的形势,并能够依据这些形势对环境做出动态反应。
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技术革新。在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最惊心动魄的要数行业内的技术革新了。一旦行业内出现了根本性的技术革新,这意味着企业也要做出快速调整,那些能快速做出市场反应的企业往往更能抢占先机。一般而言,如果行业内出现了巨大的技术变化和创新,企业就不能只依靠渐进式的创新战略模式,而要实行根本性或者构建性的知识创新战略模式。这是由技术变化的彻底性决定的。
2.现有竞争者的威胁。现有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能促使企业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知识资源是一切产品的基础,当企业面临竞争对手的残酷竞争时,企业不得不做出反击,比如,在原有的产品上增加某个功能模块,使自己的产品功能更加丰富;或者,采用更优化的工艺流程或成本更低的替代零部件来争取低价格;又或者另辟蹊径,研发一种新型产品来跳出某个竞争圈子成为业界领头羊。所以,在现有竞争者的激烈竞争下,企业可能会采用任一种或者多种知识创新模式。
3.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相似,潜在进入者也会对企业造成某种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寻求新的知识来提高进入壁垒,使潜在进入者知难而退。比如,企业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将业内的各种知识和资源集中起来;也可以提高知识的复杂性和保密性,使得潜在进入者难以模仿;或者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效应,这些隐性的知识资源使那些潜在进入者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面对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企业一般会采用渐进式知识创新、基准性知识创新和构建性知识创新,有时也会采用根本性知识创新。
4.政府和法律压力。政府对于企业的影响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跨国经营业务的大型企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策和法律不尽相同,原本适用本国法律和政策的业务活动可能在另一个地区就不再适用。除此之外,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政策的变动有可能会造成行业内的巨大动荡。比如,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清晰的界定了环保问题是法律问题,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钢铁排放系列新标准要求现有企业在2015年1月1日达到新建企业的污染物控制水平,这意味着传统的炼钢技术需要完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更新。由此看出,政府和法律的某些变化也往往会引起企业的重大知识创新。
5.供应商的重要性和垄断程度。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之一,供应商的地位逐渐被企业所认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开始寻求与供应商的合作。企业内部的许多知识也来源于供应商,所以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促进企业实行知识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比如,在整个市场运营活动中如果某个供应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具有很强的垄断性,那么企业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将不得不接受供应商的高价,企业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一定会聚集内部的知识,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寻求替代供应商或者进行自主研发。与供应商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也会促使双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6.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一直都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学者认为客户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来自客户的需求信息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笔重要的知识资源。客户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意味着企业要不断更新和创造知识,以实现客户的满意。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行业已经开始进入个性化定制时代,能否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了解客户需求成为许多企业正在做的知识积累,比如市场调查问卷、商品评价体系、客户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在顾客需求的推动下创造出来的。在面对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时,企业为了迎合和满足顾客可能会采用任意一种知识创新模式。
7.企业的目标和使命。企业的目标和使命是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也是推动企业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不同于其他推动力的是它是企业主动寻求知识创新的力量。如果一个企业的目标是持续改进、不断满足客户需求,那么它一定不会满足于现状而停滞不前,持续改进的企业目标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它的动态体现在它将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来持续改善自己,增强自己的知识,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目标下,企业最初很可能采用的是根本性知识创新模式,然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采用渐进式、构建式和基准式的知识创新模式。
四、结语
通过对五力模型的分析,考虑到企业在进行知识创新过程中受到的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并结合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的种类,分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源。
参考文献:
[1]Amidon D M.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woledgeEeononly:The Ken Awakening. Massachusetts: Butterworth Heinemann,1997.
[2]张振刚. 论知识创新战略的基本模式、本质过程及其概念框架[J]. 科学管理研究,2003,03:1-4.
关键词:知识创新 五力模型 知识创新战略模式
知识创新是经济时代兴起的一个新概念。艾米顿指出知识创新是把新的思想和理念通过知识的创造、进化、交流和运用转变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学说的逐步兴起,很多企业开始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提到了战略管理的高度。本文将结合波特的五力模型和知识创新战略模式分析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源。
一、波特的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五力是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在商界,供应商和客户是企业的知识提供者,企业应该与他们实现知识共享,丰富企业的知识资源,增强创新的知识基础。因为在企业中凭借金钱、设备等物质资源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是不牢固的,往往也是暂时的,而依靠知识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却是持久的和稳固的,用知识铸就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保证自己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二、知识创新战略模式的分类
知识创新模式是通过实践检验实现知识创新战略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张振刚将知识创新的模式分为以下四类:
1.渐进式创新:它指的是对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做局部的改变和调整。他指出,在现实的经济技术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中,大部分的知识创新都属于渐进式创新。比如苹果iphone5S在苹果iphone5的基础上升级更新处理器和操作系统。
2.根本性创新:指的是有重大技术或者理论上的创新。它常常是伴随着一系列渐进式的创新,从哲学角度来说,它就是渐进式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结果。比如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从模拟电话到数字移动电话,都是根本性创新。
3.构建式创新:是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整个产品、技术或系统的知识零件或在原有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模块并进行新的构建和整合,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
4.基准性创新:是指仅仅改变局部的某部分结构,主体的核心设计概念不变,整体框架结构也不改变。比如在现有的一款游戏机上增加一个WLAN模块,使其具备连接无线网络的功能。
三、知识创新的动力源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技术创新无法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只有大力推行知识创新才能在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赢得市场地位。纵观那些实施知识创新并取得成功的企业,不难发现它们中有的是主动寻求知识变革,有的是受环境趋势所迫,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总有一些因素是促使企业不得不实行知识创新的动力,明确了这些驱动力有利于企业更加清楚地认识当前面对的形势,并能够依据这些形势对环境做出动态反应。
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技术革新。在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最惊心动魄的要数行业内的技术革新了。一旦行业内出现了根本性的技术革新,这意味着企业也要做出快速调整,那些能快速做出市场反应的企业往往更能抢占先机。一般而言,如果行业内出现了巨大的技术变化和创新,企业就不能只依靠渐进式的创新战略模式,而要实行根本性或者构建性的知识创新战略模式。这是由技术变化的彻底性决定的。
2.现有竞争者的威胁。现有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能促使企业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知识资源是一切产品的基础,当企业面临竞争对手的残酷竞争时,企业不得不做出反击,比如,在原有的产品上增加某个功能模块,使自己的产品功能更加丰富;或者,采用更优化的工艺流程或成本更低的替代零部件来争取低价格;又或者另辟蹊径,研发一种新型产品来跳出某个竞争圈子成为业界领头羊。所以,在现有竞争者的激烈竞争下,企业可能会采用任一种或者多种知识创新模式。
3.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相似,潜在进入者也会对企业造成某种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寻求新的知识来提高进入壁垒,使潜在进入者知难而退。比如,企业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将业内的各种知识和资源集中起来;也可以提高知识的复杂性和保密性,使得潜在进入者难以模仿;或者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效应,这些隐性的知识资源使那些潜在进入者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面对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企业一般会采用渐进式知识创新、基准性知识创新和构建性知识创新,有时也会采用根本性知识创新。
4.政府和法律压力。政府对于企业的影响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跨国经营业务的大型企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策和法律不尽相同,原本适用本国法律和政策的业务活动可能在另一个地区就不再适用。除此之外,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政策的变动有可能会造成行业内的巨大动荡。比如,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清晰的界定了环保问题是法律问题,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钢铁排放系列新标准要求现有企业在2015年1月1日达到新建企业的污染物控制水平,这意味着传统的炼钢技术需要完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更新。由此看出,政府和法律的某些变化也往往会引起企业的重大知识创新。
5.供应商的重要性和垄断程度。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之一,供应商的地位逐渐被企业所认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开始寻求与供应商的合作。企业内部的许多知识也来源于供应商,所以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促进企业实行知识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比如,在整个市场运营活动中如果某个供应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具有很强的垄断性,那么企业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将不得不接受供应商的高价,企业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一定会聚集内部的知识,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寻求替代供应商或者进行自主研发。与供应商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也会促使双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6.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一直都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学者认为客户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来自客户的需求信息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笔重要的知识资源。客户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意味着企业要不断更新和创造知识,以实现客户的满意。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行业已经开始进入个性化定制时代,能否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了解客户需求成为许多企业正在做的知识积累,比如市场调查问卷、商品评价体系、客户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在顾客需求的推动下创造出来的。在面对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时,企业为了迎合和满足顾客可能会采用任意一种知识创新模式。
7.企业的目标和使命。企业的目标和使命是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也是推动企业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不同于其他推动力的是它是企业主动寻求知识创新的力量。如果一个企业的目标是持续改进、不断满足客户需求,那么它一定不会满足于现状而停滞不前,持续改进的企业目标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它的动态体现在它将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来持续改善自己,增强自己的知识,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目标下,企业最初很可能采用的是根本性知识创新模式,然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采用渐进式、构建式和基准式的知识创新模式。
四、结语
通过对五力模型的分析,考虑到企业在进行知识创新过程中受到的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并结合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的种类,分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源。
参考文献:
[1]Amidon D M.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woledgeEeononly:The Ken Awakening. Massachusetts: Butterworth Heinemann,1997.
[2]张振刚. 论知识创新战略的基本模式、本质过程及其概念框架[J]. 科学管理研究,200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