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lda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金融的功能不能片面理解。在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第二,便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金融改革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发展资本市场;二是放松对非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限制,让实体经济之间直接发生信用活动;三是推动产融结合;四是要推动“互联网 ”。
  当前大家都在讨论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在我看来 ,下一步中国经济肯定会有非常多的变化,从它的规模和速度来看,经济下滑恐怕是一个典型的特征,并且这个特征会延续较长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如果要阻止经济下滑速度过快,需要用金融的手段;另外,经济下滑对金融本身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因此,我们研究经济的大致都有这样的看法,中国经济问题一半以上是金融问题,金融如果和经济连在一起来看的话就有一个命题: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现在是人人都说、会会都提,但是实际上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没有说得很清楚的事情老是拿来讨论,甚至拿来去考核有关部门,应当说存在着危险性。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实体经济?金融、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理一个分析思路。
  
  金融的功能不能片面理解
  对于这么重大的问题要讨论的话必须从根上讨论,回到根本我们就要回答问题:金融能干什么?然后再说它是不是要服务实体经济,以及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按照现在比较权威的解释,金融的功能大概有六项:一是提供支付结算方式以便于交易;二是提供集中资源和投资分散化的机制;三是提供跨时间、国界和产业的经济资源转移方式;四是提供风险管理方法;五是提供价格信息以帮助协调经济各部门的分散化决策;六是当交易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归纳起来看,对以上的这些作用应当说我们的理解是不够的,这里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平常的理解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唯一判断标准就是它提供不提供资金,这其实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金融功能的理解只集中于储蓄、投资方面。因此,也相应地把金融理解为国民经济的血脉,这种观点没错,但是是片面的。这种片面的观点在中国的实践中被强化了,过去30余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对于资金的渴求以及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强化了金融就是筹钱、用钱这个功能。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过去30余年的传统工业化时期,由于实体经济有比较确定的需求或者投资方向,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确实也就是为相应的生产与实体投资活动提供资金,这也导致了我们片面地强调了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而对其他有所忽视。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如果不加以深入地考量,很容易被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不仅如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正进一步地复杂化。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部分实体经济在转型时找不到方向。很多的企业家10年前、20年前想干什么是很清楚的,为了干这个事找金融部门要钱就行,但如今他们也不清楚该干什么了。因此,传统的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标。现在的问题是,实体领域很彷徨,大家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金融部门更彷徨,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他们不但无法通过资金配置为有效的经济活动提供支持,而且更危险的是,资金只能流向高风险、低效率但短期收益高的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去拆东墙补西墙,为很多的断头资金、断头的融资活动提供紧急救助,再有就是进入到投机性很强的领域中,如股市、房市等。
  现在,当局态度很明确,要支持经济转型,防止经济失速过快,它能做的事就是把钱提供出来,但是钱提供出来之后,无论它来做还是由商业银行来做、还是由市场来做,都没有方向。因为实体经济领域并没有给予很明确的方向。
  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金融业自身存在着缺陷。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不太了解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征,不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现在回头看这个问题很突出。银行信贷的原则、风险评价的标准,以及监管要求,都基于抽象的金融理论,我们发现整个金融部门并不太知道实体部门要什么,不知道他们活动的特征是什么。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学金融的、学会计的、学财务的出身,对产业、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不甚了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讲到这一点我想举几个例子。今年年初博鳌亚洲论坛的其中一个论坛是讨论小微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问题。我们请了一位在海南做信用社的老总,他们做的不错,在海南的金融市场上占据很大的份额。我们问他如何服务三农?他说了一个让人觉得豁然开朗的答案——信贷员都是农业技术人员。这下把问题就点透了,有这样的一些人天天骑着摩托车在基层,并且这些人都是农业技术的专家。农民要贷多少款,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橡胶林,他比农民算得还清楚,知道多长时间能够收获,知道能卖多少钱。这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就完美无缺了。当时参加讨论的有很多的小金融机构的领导,他们也都有同感。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家知道它是中国最好的银行之一。国家开发银行的前身是六个投资公司,都是专业化的投资公司,有专门投资电厂的,有专门投资交通运输设施的。它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赶上了中国高度的工业化进程,由于具备专业技术背景,他们去看项目非常地精准。相比而言我们传统的银行机构没有人懂这些,他们只知道抽象的金融理论,而不知道电厂要不要投,投资于电厂它的现金流是什么特征、风险在哪里,但是国家开发银行是知道的,所以他们很成功。
  因此,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要按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定,要把金融特有的规律和实体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一定要有熟悉产业及产业变化的人员,仅仅靠增发贷款那样的业务人员是不足以满足需要的。   诸如此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的只是给钱,而要改变理念、原则,改变员工结构。
  第二个问题,以国有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创新主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希望大家都来进入到创业和创新的洪流之中。但是大众、万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金融机构必须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我们的银行经营的项目笼统的概括就七八种。万众、大众的需求则成千上万,显然我们的金融体系就不能满足大众选择的需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说金融市场不发达,阻碍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第三个问题,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信息不通畅。现在金融生态的环境、征信服务体系、担保体系等还不尽如人意,使得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难以有效沟通,客观上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畏难甚至恐惧心理。前不久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开会,请了很多做互联网金融的人,他们从业人员有一个结论让我很吃惊,他们说大数据是一个伪命题。社会总体来说当然是大数据,但是至少在中国,大数据却被分解为一个一个机构所拥有的小数据。我们公共数据很少,政府掌握的数据是保密的,企业掌握的数据是商业秘密,而现在却需要大家交换数据,要形成一个数据交易的市场。数据当然可以交易,但是如果你想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话,必须有大量的公共数据,现在的情况下是得不到的。大数据由于是被分割的,所以我们并不能享受大数据的好处,大家不敢投资、不敢贷款,不知道它会怎样。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做金融的和各种各样的网络上做商业交易的应该密切结合,这是正道,就是要用他们的这些数据。
  第四个问题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说中央对形势的判断、采取的措施都是很正确的。问题是这些好的措施,由于没有非常顺畅的、有效的传导机制,导致在现实中、在微观企业、在实体经济层面大家感觉到的还是想要的钱得不到,因为传导机制有重重的阻隔。
  比如中央银行的一项政策发布下来之后,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结构来向各个领域去传递,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分割的,有银行间市场、场内市场,还有场外市场等,这些市场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规则也不尽相同,怎么传导?传导的信号对不对、准确不准确?这些都有很大的问题。所以现在正处在一个货币充裕、信用不足的阶段。货币不能够转化为信用,是因为在转化的过程中有重重的阻隔,使得它不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
  创业创新的战略目标离不开金融支持
  以上大致列举这样四个问题。在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或者反过来说我们需要金融发挥它哪些功能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说简单一点,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的头号任务。要支持各种各样的创新,让它们的专利变成产品,这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所以金融体系也应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为了支持创新必须提供方便实体经济试错的金融机制,因此资本市场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资本市场是允许试错的。这是第一方面的需求,支持创新,支持创业,支持转型。
  第二,便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金融机制,因为在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是通过金融的资产、规模、结构流动、变化来产生的。说明白一点,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跟钱走,东西跟着钱走,钱打到哪里,哪里就有产出。计划经济下是钱跟物走,先把东西分到各大领域,然后再把钱分配过去,这两种配置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让钱能够顺畅地有效地流动的机制,这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要有便利的交易方式,支付清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进入金融领域之后第一件事情做的是第三方支付,因为这是最基本的,而且也是管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和领域。
  同时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一定要知道资金到底是什么价钱,要知道利率究竟应当是什么水平。利率这个事情说起来简单,其实现在也是非常含糊的、模糊的,有重重的阴影。我们可以问个问题,中国如果利率市场化了,利率水平是跌还是升?一定有不同看法,大多数人肯定说是升,但是也有很多人坚定地说一定是降。我们的金融体系没能给出一个准确的信息。因为有重重阻隔让它不能够充分地反映供应者和需求者的偏好,不能够让它们互相竞争,然后在竞争中形成反映市场变化的价格。利率市场化也不是仅仅把存款利率放开就成功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后面怎么挖掘供应者、需求者的偏好,这是下一步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
  在汇率方面,我们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汇率的改革现在应当说进展还是比较快的,我个人认为已经接近均衡水平。同时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革也要跟上,其实公司治理机制的转变是以产权结构转变为前提和出发点的,经过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机制马上就会发生变化。
  总结一下,我想当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两大重点应该是,一、支持创新、支持创业、支持转型。二、打好基础,让企业能够非常有效地进行经营,能够得到非常准确的信息来配置自己的资源,能够用有效的手段来防控风险,这些都是金融体系未来要做的事。
  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哪些?
  第一,发展资本市场是毫无疑问的。体制上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要发展有效的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要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要发展有效的商业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发展金融租赁市场,要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第二,我们要打破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止非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桎梏,放松对非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限制,让实体经济之间直接发生信用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开始就做了一件事,一切信用归国家,然后国家把这个信用赋予她所建立的银行,凡是在这之外发生的融资活动都是非法集资。就是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居民之间、居民和居民之间发生的信用活动都是非法的。实体经济向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活动的渠道在中国是阻塞的。政府一直想对此做些改变,前不久我又被请去参加讨论这个问题的会,我说我从上个世纪就开始讨论,但是很简单的事情始终不能解决,不愿意放弃这种垄断,还是对企业不放心。
  第三,推动产融结合,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提出来。应当鼓励实体经济办金融,鼓励成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说非金融的但其中含金融业务的公司。
  第四,要推动“互联网 ”,放开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限制,以互联网为新技术手段和载体,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有人说互联网金融会对现行的金融体系有很大的冲击,其实至今而且今后他们的服务对象仍将是小的企业和居民,大的企业互联网金融恐怕还承载不了对它服务的功能。
  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我们在鼓励其发展的时候要知道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最后,要使金融体系更贴近实体经济。我国金融体系恐怕要经历一个投资银行化的过程,要让所有的人——也许他不做,有投资银行的思路。投资银行的思路就是不管到哪里都要看有没有好企业,有了这样的出发点,是否依托投资银行的机制,还是依托传统银行机制其实已经是次要的问题了。只要能够认识什么是好企业,知道企业到底要什么就可以了,至于用什么工具去满足这些需求,我觉得是次要的。
  总之,我觉得在经济新常态下讨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有它老的意义,也有新的意义。中国正处在一个很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金融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我们要把这个命题的理论、实践、现在的问题以及它的解决方向搞清楚,这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2009年铁道部将全面强化安全基础,加大建设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年计划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000亿元,新线铺轨5148公里、复线铺轨3462公里,投产新线5849公里、复线4662公里、电气化铁路5606公里。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将达到16.1亿人,同比增加1.5亿人;货物发送量33亿吨,同比持平。    2008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4.6亿人,同比增长10.6%;货物发送量
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的倒逼压力,都为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新巴山轮”会议上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会出现哪些比较重大的趋势性变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路径解读。他指出,在下行压力相对减弱、经济持续趋稳的当下,应加紧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他同时表示,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的倒逼压力
在广东省的支持下,汕头经济特区正积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级平台——汕头海湾新区。  据悉,《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已通过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的审议,并原则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指出,加快汕头海湾新区建设,有利于探索特区发展新模式,激发特区发展新活力,争创特区发展新优势,开创特区发展新局面,是广东省推进区域发展格局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战略要求。  争
撇开各种纷繁喧嚣,二者的争论也为我们更好地观察中国这个高速运行的巨大经济体提供了方向  1995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关于国企改革的方向问题发生激烈辩论,被学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二十多年间,犹如历史上的米塞斯vs兰格、哈耶克vs凯恩斯,二位顶尖学者的争鸣有呼有应,都在为自己坚持的观点、立场正名,这是一场关乎政府与市场的命题,这是值得点赞的争鸣。产业政策之争之所以重要,因为其本质是计划与市场之争
7月11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中国充电联盟”)启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识管理工作信息发布会在京召开。充电设施标识管理工作的启动,标志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行业自律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充电设施的检测、评定手段得到了有效统一。  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落实节能减排政策重要举措,而电动汽车普及应用的关键前提是必须有方便、快捷、安全的充电设施和服务。因此,解决充电设施的一致性
号棠村、圆振居士,1972年生,祖籍河北正定,齋号看云山房,秋碧堂。幼承庭训,初学颜柳,继而学王羲之、苏轼、黄山谷,以行楷书见长,嗜金石书画,近年来主要从事金石学的传播与研究。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入展并获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书法金石工作室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非常艺术》杂志主编,金石契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2016年元月举办《净土石华——秋碧堂藏古代佛教石刻拓片展》;20
新规下3个月以下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或从此消失,预期收益型产品将消失,银行理财不再是没有风险的投资品。  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以下简称资管业务),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日前,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指导意见》
人民和国家都对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全国首家具有自主诚信信息、提供全程质量追溯的独立第三方综合性信用平台——信用体系网正式对外发布。  原国家证监会主席周道炯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实施一系列法规政策,逐步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守信记录,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
政策引导要继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减少管制,放开更多的领域,使得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能向更多领域渗透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在“第101期经济每月谈”上指出,创新现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的
要以商业可持续的边界,清晰界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私营部门的作用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健康的信贷文化,合理的产业政策,良好的营商环境,反垄断和促进合理竞争的政策,有效的行业监管,以及行业质量标准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王君2月26日在中国普惠金融专题讨论会上表示,在与普惠金融相关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地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