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 生活走进课堂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S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往数学给人以理性呆板的心想,其实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学就要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进而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实现数学走进生活的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教学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从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具体的事物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和机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数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选取并挖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景。
  例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我们班学生的课间游戏“背靠背”时,个个表现得非常兴奋,当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晶怎么用力也翘不起又胖又壮的冷宏宇时,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部分同学站起来说对小晶说:“你翘不动冷宏宇的,他比你重多了。”借助这一场景,同学们不仅明白了轻与重,而且还可以用眼观察识别轻重。这样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于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二、生活走进课堂,提炼数学智慧
  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从而让学生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蕴含的数学智慧,同时也益于构建数学意义。
  1综合实践运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应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方能感悟学数学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一学习内容和形式,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例如2009年的“五一”假期,我给学生布置了“数学遍天下快乐在玩中”的实践活动作业,要求学生将旅游途中遇见的数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绘制成手抄报,作品交上来之后,我惊喜于学生们的创造力,作品多角度的记录了旅游时途中所用时间,计算住宿,交通,饮食花费,绘制旅游景点路线等学过的问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可以看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有所提高。
  2在实际应用中,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时时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的习惯。如生活中日常的生活问题,像分配车辆租船、游乐场买票、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等均发生在身边,都离不开数学的思考。可以指导学生经常写数学日记,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数学思考。如:在进行《周长》教学后,我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集体野餐时两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餐布可以怎样拼搭呢,拼搭后的图形又是什么样的呢?周长变成了多少?由于实际问题条件的开放性,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野餐时拼餐布应尽量让餐布不重合以便能坐更多人的情况后,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这样,学生在从实际应用中,培养数学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虽要生活化,“生活”也应合理“走进”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数学提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生活化应合理的展现于数学课堂,把数学变得生活化,但绝不是忽视数学味,不是一味盲目追求生活化,过分的生活化和伪生活化,将会使数学失去数学味,迷失在生活中。
  在认识平移现象时,课本中的为我们出示了游乐场过山车的一段轨道图片,学生看到图片时非常兴奋,因为他们都有切身的经历,教师此时提问“那么过山车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平移!”一个善于思考的小男孩提出疑问“过山车不是拐弯就是转圈的,怎么是平移运动呢?此时学生们陷入了疑惑,确实它和平移的定义是矛盾不相符的。那么怎么对这个生活化的例子进行必要的处理,就是教师所要预想的,处理得当会为数学课堂很好的服务,处理不当似是而非的生活数学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弱化。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天天过有智慧的生活。
其他文献
教育心理学表明,背诵是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最有效手段。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30%左右的课文或片段要求学生背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初步具有听说读学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背诵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背诵训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有
期刊
纷繁复杂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改变陈旧落后的语文教法观,打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牵着学生走”的传统教法。加之新的语文教法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我认为要将封闭的、一潭死水似的课堂变成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几个多。  一、多读  “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教懂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语文教法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欣赏。为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期刊
随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来源于它根据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从儿童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出发,建构学习体系与内容;同时把识字与阅读及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以识字与学习书面语言互相促进的方式,贯串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我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自主学习 生活识字 重在书写 。  对于中年段的学生了解汉字本身具备的构字规律,而且在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识字的经历;作为教者只要我们善用这些优势,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按照“围绕目标,课前预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指导,自主学习——汇报展示,精讲点播——结合学习,练习运用——围绕主题,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
期刊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本学期期初,我对本校三、四、五、六年级的559名学生从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类型、课外读物的来源等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等,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找准突破口,培养学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次问卷调查,发出559份学生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59份,现统计分析如下:
期刊
文字,作为记录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它就在人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语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而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既可以弘扬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又可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期刊
一天晨读时,看见一名学生在读《安徒生童话》,发现一本厚厚的书很快就被他翻完了,我很好奇,就让他给我读一下《丑小鸭》——这是一年级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时隔一年该学生把这篇课文忘记得差不多了,读起来磕磕巴巴,很多学过的生字也忘记了。我很诧异,于是又找了一个在班级里语文较好的学生来读,发现这名学生读得丝毫没有感情,个别地方断句不正确。我十分惊讶,就又找了一名我的得意门生,读得流利,我试着挑出一个词,让他
期刊
翻开小学生的作业,常发现一些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千奇百怪。有些教师谈起对付错别字,就像割韭菜一样,越割越茂盛,割了一批又一批,总是没完没了,令人望而生“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一、家长因素  从客观情况看,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辅导时间和投入甚少。因此,大多数学生只是认真完成好课堂作业而已。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升学、评优等与写字挂不上钩,孩子的 “写字无伤大雅”。  二、教师因素  个别教师
期刊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
期刊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学校也开始重视写字学科了。书法教学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具体,既无缤纷色彩又无生动的情节,枯燥让人难以捉摸。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认为学习书法枯燥乏味,这就使原本就不被重视的学科更加不被重视,那么如何使写字教学充满兴趣,让学生乐学呢?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总结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形象记忆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