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下的世界

来源 :新潮电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h8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岛已经不存在,现在只有一个世界——云下的世界。人们在某一天早晨睡醒之后将会发现,没有互联网的他们无法与任何人交流,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人们确实会变得非常脆弱,难以抗拒传教士和新时代的宗教幻想,“他”伴随着人们,允许把人们的身体,灵魂重新连接在一起,这里的“他”——云计算母体。
  
  1 理解云
  
  一开始,我采用了过于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变革,尝试着描绘出这场变革对于我们所身处的后工业社会的冲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然而,这样很容易把文章弄得走火入魔——阅历无数的读者可能立刻会联想到Matrix(1999年的科幻片《骇客帝国》中控制人类的母体)。罢了,罢了,我不是科幻小说作者。
  然而,有些千真万确的事情正是你我正在经历的。比如Office 2.0运动——从Google Docs开始,大家突然发现网络上居然有了这么多可替代Office系列的免费软件,我们暂且称它们为“Office 2.0运动”。如果你购买了华硕EeePC Linux版本这样的新概念低价电脑,那么跨平台的Office2.0们几乎是最佳拍档。大到Google Apps、Zimbra、Thinkfree,小到Editgrid(在线Excel)和OpenProject(项目管理)这样的网络服务都有很好的可用性。它们中的一些甚至为iPhone界面进行了专门的优化,这些都让你欲罢不能。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介绍说:“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做文字处理时都用Google Docs,他们将文件存储在Google的“服务器农场”里,而不是自己的电脑上。”以前使用电脑主要是依赖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应用软件,或者使用苹果的操作系统,现在有的人正在改变这样的做法。Office 2.0们的操作界面与Office软件大同小异,所以使用时几乎不用去查询帮助文档。同样是文字编辑或表格编辑软件,使用网络版的Office2.0们比电脑上的Word或Excel更方便的地方是,多个人可以协同工作,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电脑上都能通过网络打开同一个文件,进行修改编辑以及保存。大家一起撰写故事接龙或者填表,就非常的实用。实际上,Office2,0们能够轻易打开微软Office文档,甚至也能保存为微软Office文档格式。今年9月份即将发布的OpenOffice3.0以及和它同父异母的Symphony的新版本已经有了足够的性能诱惑力。OpenOffice的最新版本甚至能直接输出为PDF格式,而IBM的Symphony则内嵌了浏览器并支持31种文档格式。
  当网络变得速度越来越快和更可依赖时,用户正从桌面电脑上的软件应用转向基于网络的应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即软件即服务)——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模式。大家熟知的Google和Yahoo都提供这种网络套件。Google的这项服务在一年之内增加了6倍,达到了160万人。Digoffice创始人Larry Dignan进行了这样的拉里式演说:“我们具备所有革命性的流行技术标签,Digoffice可以作为网络服务随时取用,兼容你从大到小听说过的所有办公文档格式。”
  毋庸置疑,上面所提及的革命性的流行技术标签就是云计算。然而,在线文档只是“云”的开始(想想YouTube、Picaza你就会明白)。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斯密特(Eric Schmidt)相信,90%的计算任务最终会转向云计算模式。这很难理解吗,那些安装在计算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既复杂又不可靠,而Google能在互联网上提供这些服务,大家不必再自己装软件、打补丁、防病毒、做备份,或者在系统崩溃之后辛辛苦苦的重来一遍。
  
  有了Office2.0的经历,那么再问你:你的信息应该交到哪里?
  现在看来,比较好的答案,就是互联网,这个由亿万台电脑组成的网络。你并不明确你的信息具体存储在哪一个磁盘上,也许就是某个服务器,也许是你的笔记本电脑——用这个行业的流行词汇来说,你的信息都存储在互联网这朵“云”里。对用户来说,具有高速运算和存储能力的网络就像是藏在一朵云里的超级计算机,重要的不是云里面发生了什么,而是它能多快,多好的给出答案。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这个词汇的提出者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亚大概也是这个思路。
  而关于这个概念最前卫的描述大概是,这个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Google、雅虎、亚马逊、IBM、还有微软。假如真的到了这个地步,大概那时的电脑也只需安装一个浏览器,其他所有的应用都可以通过浏览器作为一项服务从网上获取了。这种颠覆性的转变很像100年之前爱迪生时代的电力变革:当电网建成之后,工厂纷纷关闭自己的发电机,从电厂购买更便宜的电力。(这个描述生动而形象,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这一颠覆性的阐述和30年前的“网格”(Grid)如出一辙,而“网格”这个概念则的确是源自电力系统的“电力网格”(PowerGrid))。
  当HP的首席战略官谢恩,罗比森(Share Robiso)近日面对来访的《商业周刊》的时候,记者让他定义一下什么是“云计算”。这是一个热门且新兴的技术用语,他笑着婉拒了。记者们又问了一遍。他给出了几个一般的思路,但是还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来说,这个反应有点异常。然而罗比森的缄默也正恰好说明了这个概念的混乱。
  
  2 进程
  
  讽刺的正是,云计算概念的重要性很大程度正是由于这一概念还未被界定清楚,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慌。Web2.0已经让我们听得耳朵起茧,云计算就成了消除审美疲劳的替代品(Google则将Web3.0和云计算的概念模糊到一起)。名称不重要,我们不讨论概念,更不会不炒作概念,只关注进程。在这个时代趋势之下,从最硬的后台服务器、存储行业到涉及代码的操作系统,甚至杀毒软件,产业链条上下都迫不及待地表明自己和云计算的亲缘关系。已经有太多关于云计算的阐述了,然而和你一样,我也阅读了很多关于“云计算”的文章(大多是讨论美好前景的),觉得它们都存在一个致命的硬伤,仿佛刹那间,云计算就颠覆了整个旧体系,Wintel(Windows Intel)联盟就此消失了,事情不是这样的。
  30年之前,甚至于我们今天讨论的互联网(万维网)还不存在的时候,人们尚且想着通过连接电脑的细线缆来构架“网格”,然而,那个时候技术的限制太多了,“网格”成为空中楼阁。时下热门的云计算是依然基于更快和更稳定的网络,而不是单机资源的极致利用。它的本质还是不断前进 的互联网,由量变累积起来产生的质变。(但无疑,云计算比之前的网格更具亲和力。)正如比希利亚强调的那样,云计算不是新概念,也不是任何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想法,而是整个行业的思维方法的转变,而且已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我试图为你说明——为什么现在是那个“拐点”。
  
  还得从发明了万维网的天才说起,进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年轻的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像平常那样,端着咖啡,穿过走廊走向实验室。然而,这一天仿佛是命中注定的,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被一种混合着异香的紫丁香吸引着,停住脚步四下张望。紫丁香花丛在怒放,空气中甜丝丝的花香与咖啡浓郁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蒂姆被自己突然的异想天开击中了——既然人脑可以透过互相连贯的神经传递信息(咖啡香和紫丁香),那么,为什么计算机就不可以像人脑一样通过某种神经传递信息、自主做出反应呢?他完全没有想到,此刻的灵光闪现将改变整个人类的生存版图,《时代》杂志尊称他为信息时代的无名英雄。
  蒂姆只是按部就班地完善着他的技术开发方案,1989年3月,他正式向供职的CERN实验室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他建议,采用当时新兴的超文本技术把CERN欧洲核子物理实验室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尽管这个计划没能通过,但毫不气馁的蒂姆在两个月后便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Web服务器和第一台Web客户机。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ld Web,即我们所熟知的WWW;1991年8月6日,蒂姆在alt.hypertext新闻组贴出一份关于World Wild Web的简单摘要,解释了如何使用网络浏览器和建立网页服务器,这一成就立即轰动全球。这一天成为全人类的纪念日,Web页面在因特网上实现了完美的处子秀。这一幕很重要,数字化和网络化风暴就此上演。
  
  紧接着——泡沫
  之后的进度如何?
  哦,泡沫(Internet Bubble)来了。
  蒂姆抱着科学理想,并没有把浏览器商业化,1994年,网景公司出现,浏览器开始普及了。一旦浏览器使得万维网走进千家万户,每个人都希望能将一切数字化,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数字化革命由此拉开序幕,这是一个将文字、音乐、数据、电影、文件和图片变成比特和字节的神奇过程,这些比特和字节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处理,在芯片中储存,或通过卫星和光纤加以传送。万维网的繁荣让每个人都认为,对带宽的需求每3个月就会翻番,并且这一过程永远不会停止。投资者看到了这种疯狂的数字化趋势,他们自言自语道:“如果每个人都希望将一切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那么对网络服务公司和光纤电缆的需求将是无穷的。如果投资到这一领域,你绝不会亏本!来吧,钱是免费的。泡沫由此产生。
  互联网浪潮刚兴起的两年内,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但后来大数法则开始起作用,这种翻番的速度也开始放慢。人类在与泡沫做斗争的过程中从未找到过灵丹妙药。不幸的是,通信企业并没有注意到需求和现实之间日益加大的不平衡。
  过度投资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最终能得到纠正。虽然泡沫从经济意义上讲是十分危险的,可能会使很多人赔钱,但是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正如我们在铁路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所看到的一样,网络股的繁荣导致光纤电缆公司的过度投资,这些公司在陆上和海底铺设了大量光纤电缆,但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通信的成本,高速通信也变得可靠而稳定。这些都是今天我们谈论最重要的云计算所需要的最重要铺垫。
  
  进程进行时物竞天择、生存下来的五朵云。
  进程进行到离我们很近的部分了,在泡沫中物竞天择、生存下来的五朵云——Google、雅虎、亚马逊、IBM、还有微软。它们都经历了冬天,并且实现了计算力的规模经济——由数百万台廉价的服务器组成的农场,并且发展出独特的软硬件构架,能够比任何企业更有效的提供“计算力”——如果不是这样,它们早就倒闭了。更重要的在于:当光纤无所不入之后,再没有别的厂商能够像这五家那样廉价的“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
  亚马逊的贝佐斯第一个看到这里面存在的商业机会。如果亚马逊能够给自己提供便宜的计算资源,为什么不把它提供给外部用户?正是这个思路,两年前,亚马逊决定退出“简单存储服务”(S3),把自己用不完的存储空间廉价租给别人,贝佐斯把亚马逊的IT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成收入来源。托管在亚马逊服务器中每GB数据每月只需0.15美元。在这个价位上,你可绝对别指望买得起像EMC的Symmetrix或者IBM DS8000这样的存储设备。5个月之后,它变本加厉的开始测试一个叫做“弹性计算机云”(EC2)的项目。EC2服务提供了“量贩”式销售的能力,使用一台相当于1.7GB内存、160GB硬盘电脑的虚拟机每小时只需要0.1美元——比我们身边的网吧还要便宜。对于资金有限的互联网创业者来说,亚马逊的这些服务简直就是天降福音。
  硬件厂商们也许希望这意味着服务器销量的不断增长,但实际上,这种模式无法持续下去,在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用它们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地球温室效应之前,企业就会因为高涨的电费账单而破产了。通过提高服务器性能,摩尔定律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效果有限。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已经采用虚拟化技术来提高服务器和其他IT资源的利用率。另外一些企业则发现更为根本的解决途径,干脆不购买服务器。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机器,而是支持其业务和管理的各种IT应用,所以如果能在互联网上以服务的方式来获得,为什么还要自己去购买服务器呢?
  这一思路很快蔓延到个人用户,Google的李开复认为“云时代”到来之后,我们的主要活动都在浏览器里,对PC的性能要求并不太高,所以硬件产业需要一个新的模式。在“云时代”一个简单开放的Linux操作系统、并不快的CPU、256MB内存、不到10GB的硬盘,就可以支撑起你日常的应用,而手机、汽车上的CD机、MP3甚至手表……能够上网、开放、廉价将是“云”设备的代名词。看来,100多年前电力普及时代的旧事真的要在互联网时代将上演续集了。
  
  3 浏览器激进分子和端的坚守者的分歧——云的最终形态辩解
  
  云计算带来的撞击当然不会仅仅波及到硬件市场。
  在互联网业仿佛存在着一种宿命论般的奇特轮回:每隔几年,一种小而易被忽视的产品就会在这个行业引发一场革命。最早的“微物之神”是万维网歌名建立的浏览器,这种由几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发,将网络 以直观形态呈现出来的软件,让原本应用于专业领域的互联网被广泛普及,几年后,那个浏览器中不能更简洁的搜索框,改变了全世界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现在,轮回的浏览器重新回到最前台。基于云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浏览器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桌面应用,你甚至可能会发现,使用什么操作系统都无所谓了。再具体一点——如果Google于9月3日发布的Chrome浏览器真的成为云的客户端,那么,微软会不会变得像白垩纪晚期的恐龙那样不合时宜。
  无论《时代》周刊对盖茨从微软离场时的那句“PC时代的天才,网络时代的白痴”多么没有人情味,但它起码说明了一个事实——微软没有攻下任何一个新的山头。这家公司的几大“新”业务一如既往地在流血,支撑它的仍然是Windows和Office——这两个产品线给微软贡献了近80%的收入。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David B.Yooffie)指出,如果Google取得成功,微软今天所提供的许多价值都可能化为乌有。就如我们一开始就讨论的Google Docs,看着越来越有模有样,并且免费的在线文档服务提供商,有多少人会坚守对微软的忠诚呢?Google无疑是浏览器信奉者中最激进的那位——还不明显吗?浏览器的彻底运行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操作系统结束了!
  
  微软与Google早已剑拔弩张,但他们的立场并非是对立的。在微软看来问题已经不是“是否”要向云计算转型,而是“何时”以“何种”方式,期待与现实交汇。微软思考的问题是,云计算究竟是否要将现有系统彻底简化到只需要承载一个浏览器那么简单,如果这样,我们是否只需要一个可以使用浏览器的可折叠的OLED屏幕了?
  至少,这件事情在微软首席构架师雷·奥兹(Ray Ozzie)看来是不可能的,如果“云计算”是把计算和存储重新集中(集权),那么,计算机世界和互联网世界赖以生存的分布权限,平等民主的互联无从谈起,倘若真的不需要个人计算,那么,Google将变成互联网世界里最邪恶的势力,比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军队还可怕。即使你现在还完全可以信任谷歌的商业良心,但请注意,它同样无法回避商业逻辑,不作恶是相对于微软的垄断软件而言的,但是有一天,Google强大到骇客帝国里城市上空浮现时,那么,我们都不愿意拿自己的隐私冒这个险。
  另一方面,即使用户获取计算资源会像用电那样简单方便、价格低廉,只要插上插头,数据、服务、应用就全都从“云”层里“飘”过来。但是问题在于,用户这边的插头插上“电”以后仍然需要“电器”来实现各种应用,就好像我们烹饪饭食时“不止”是用电一样,倘若没有电饭锅和微波炉这些终端,那就什么美味佳肴也做不了。继承了比尔·盖茨“技术领袖”衣钵的雷·奥兹,在他今年4月为微软定制的服务战略中也重申了这一点,多种不同设备成为了获取互联网服务的“端”。
  
  4 乔布斯的答案
  
  2007年,乔布斯很好地回答了关于云和端的关系。
  2007年1月,iPhone一面世,立刻改变了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访问体验,如果iTunes音乐商店的数字音乐无须下载,只需要买得接入权,随时可以接入“云”端播放,人们还是需要操作够酷的iPhone,我们大概都忘记了,不论是“云”还是“端”,最重要的问题是还是体验。
  乔布斯也意识到:iPhone可以帮助苹果完成音乐之外的很多事!2008年,MobileMe,也就是把信息交给互联网来存储和处理一提供给普通人使用的气候已经成熟,看看MobileMe云朵形状的Logo,乔布斯希望将苹果勾勒成“云”下的服务商。通过即将上线的MobileMe服务,你可以在iPhone或者微软视窗的PC上,随时更新自己的邮件、电话簿、日历和照片——每年99美元使用费的MobileMe是一桩为你保存信息的永续的生意。
  然而,我却认为MobileMe还不能称之为云计算,在线存储的想法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泡沫时期,那时候,微软曾经推出NET战略,也就是把所有的数据存储在网络上。而且RIM公司在移动通信网络上网慢的让人无法忍受的时候,服务器就会开始自动将邮件“推”送到你的黑莓(Blackberry)上,数据在后台数据库运行和存储。况且,MobileMe到目前为止都还缺乏成功模式的,文件同步的过程中充满了障碍,许多用户纷纷反馈在上传照片的过程中却发生了照片丢失的情况。面对更新后的这些问题,苹果的MobileMe团队向用户发表了一份诚恳的道歉声明,他们表示:“我们向对我们忠诚的用户道歉,非常感谢用户们的耐心。我们决定从现在开始,现有的所有用户都可以享受长达一个月的免费服务。我们才刚刚完成了从.Mac到MobileMe的过渡,不幸的是这个过程中的确遇到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
  其实,无论MobilMe成功与否,苹果的远见卓识都值得肯定。3G直到现在还是失败的,全世界的运营商们花费了上千亿美元来提供一个高速通信的无线网络,这让人想起了90年代末的泡沫,当然,长远一点,3G和即将到来的4G绝对不会是泡沫。手机远离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成为吸纳新技术的“黑洞”,变成了几乎全能的数码产品,面对一个带宽越来越大的无线通信网络,手机和新兴的口袋互联终端手机和新兴的口袋互联终端将会更快地走上云计算的正确道路,并非指摩尔定律会失去效力,而是因为吉尔吉德定律所揭示的网络发展速度更快,毕竟,个人计算和云计算并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悖论。
  
  5 尾声
  
  云下的世界——光进铜退、互联网便携之后,一个虚拟现实的富媒体Web 3.0博客、一个充分整合BBS、SNS、IM、Widget、LastFM等现有网络应用接口的超级数据中心,城市夜空上方浮现的云计算母体。
其他文献
如果,你遇到了你一辈子心中的他or她。不妨,送他or她一块AOC的913Fw宽屏液晶显示器。913Fw采用了一黑一白“对机”的设计,镂空内凹的底座加上后部别出心裁的旋钮式支柱,使得AOC 913Fw宛如相框一般,听听伫立在桌面上。最有意思的是后支架与机身之间并没有采用阻尼式的链接设计,机身整体的倾斜角度调节,完全是依靠调整把式支架的长度来完成的。这种镂空式的外观不仅方便了键盘、鼠标等链接自由穿过显
纵观步步高手机的产品线,从过往特点不大鲜名的机型,到今天几乎全线产品都围绕着“影音”二字展开。故我们可以大胆做出结论,步步高时下将音乐手机市场作为主要目标,肯定是希望可以借自己旗下的MP3随身听品牌OPPO的高知名度,进步扩展其在音乐领域的势力范围,而i288便是步步高音乐手机产品线中的最新力作。  随身听领域将苹果iPod视为教父,这样的评论已经让人听得耳朵起茧,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在
1968那是最先锋    旧金山以南50英里的一块地域,自然风景粗犷而妩媚,两侧的山脉不高不峻,平缓连绵,雨季碧绿,旱季驼黄,色彩变换明显。1968年,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果园,并且毫无意外的:苹果在这一年大获丰收。  这一年,雷达退役兵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拿到了学位,而且小伙子刚刚结了婚,度了几周的蜜月。然而,大概处在每个年轻人都有过的彷徨期,恩格尔巴特发现生活缺乏目标,甚至
2001年对于节能减排,特别是电子工业的节能减排,无疑是个很重要的年份。2000年3月,当时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加强用电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电措施,减少电能的直接和间接损耗,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环境。”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来说,电力能源是整个产业来源的根本,全面节能也因此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从2000年开始,中小型的消费电子产品
1 作为首款完美融合了摩托罗拉CrystalTalk丽音降噪技术和独有“隐声模式”的蓝牙耳机,被称为“清”的MOTO HX1当然值得我们关注。HX1所配备的隐声模式采用骨传导技术,能为我们带来超凡的音质体验——它借助一个耳内传感器来隔离外部噪音,不再依赖于外置的麦克风,在激活“隐声模式”之后,传感器会自动捕捉自己声音所引起的颌骨振动并将其同步转换成语音,从而让对方清晰地听到我们的声音(且是只有我们
作为梵高系列音箱的纪念版本,麦博FC330十周年纪念版在秉承进化优良音质的同时,也加入时下跳跃别致的流行色彩,将经典与时尚巧妙地连接起来。麦博FC330十周年纪念版的外形设计跟老版本相同,主音箱前面板最大的旋钮为音量调节一左右两侧分别为高音调节和低音调节两个旋钮在12点位置时都有明显的段落感,旋钮调节时的力度适中,手感较好。箱体背部采用两组RCA接口,分别对应音频输入与输出。低频则使用了5.25英
“One year later.Light-yearsahead.“离正式开幕还有几天的时间,这句标语出现在了2009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Apple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以下简称WWDC 2009)的主会场旧金山Moscone会议中心的西厅,引起苹果粉丝们无限的遐想。这也是一项多年来的传统——每次苹果的大会之前,粉丝们都是急于多方打探消息,期望能从各路细
这是一个2005年重返IT领域并迅速崛起的品牌,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排名在国产笔记本电脑厂商中第二的位置;这也是一个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打动用户的品牌;这还是一个在产品上足够重视使用者健康的品牌……    当我们审视海尔电脑时,发现它与海尔集团的品牌形象有众多重合之处,可以说海尔电脑在发展初期的高速成长也得益于海尔品牌的广泛认知度。然而在近两年来,海尔电脑却一直处于一个平台期,虽然稳居国产笔记
联想i61是业内首款HD高清娱乐手机,支持RMVB视频解码,其解码规格为1280×720像素/23fps,且播放效果更流畅,色彩鲜艳,画面富有层次感。同时,i61还支持所有主流音视频格式,再加上联想手机特有的NOVOVision 2.0 PC端软件,可浏览、上传下载优酷、迅雷等网站的视频。对于时尚弄潮儿来说-联想i61手机把最新影片一网打尽,快乐如“影”随形。
小时候的我,对“家”这个词语有着美丽的憧憬,我的梦想,就是能在放学后背着漂亮的小书包回到那简单但温暖的小房子。远远看见威化饼干搭建的屋顶上冒着白色的炊烟,迈过奶油蛋糕做成的大门,走过巧克力地板,爸爸坐在面包沙发上看报纸,而妈妈则在棉花糖围绕的厨房里张罗着晚餐;春节时,总是特别期望听到门铃声,大开门,爷爷奶奶带着慈祥的笑脸,抱着五颜六色的礼物,端着亲手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汤圆来看我,屋内暖洋洋的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