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夫妇演绎“愚公移山”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0216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夫妻“净滩”,曾遭人嘲笑
  70多岁的蔡加渐和老伴陈省华,都是福建泉州祥芝镇人。据他们介绍,东大垵曾经是非常美丽的碧海银滩,但从几十年前起,附近居民开始往海边倒垃圾,加之风向和洋流将大量海漂垃圾集中推向东大垵岸滩,这里成了天然的“垃圾站”。
  岸边到处是破旧的皮鞋、衣服、手套、橡胶轮胎、腐烂的网绳等。就连海滩边的芦苇丛中,同样布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垃圾。撿去表面一层垃圾,翻一翻下面,赫然又是一层垃圾,令人触目惊心。到后来,成堆的建筑垃圾也开始往这里倒,并一点点向海边蔓延,很快侵占了整个海滩。垃圾中的布条半嵌在沙子里,10多米长,好像海底的渔网,不时缠住游泳的人。蔡加渐和老伴都是游泳爱好者,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开始有了清理海滩垃圾的想法。
  向来热爱环保的夫妇俩说干就干。第一次上海滩捡垃圾,陈省华做足了准备,戴上帽子,又用围巾包住脸。她退休前是小学副校长,脸皮薄,捡垃圾时怕遇见熟人。见老伴发怵,蔡加渐笑着打趣说:“原来陈校长也有怯场的时候啊!”
  就这样,从2014年7月开始,这对老夫妇每天去海滩将漂浮的木头、塑料瓶、塑料袋、塑料泡沫等垃圾进行清理,然后用篮筐装好垃圾,合力抬着往外运,一筐接着一筐,从早运到晚,有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
  老人的几个儿女最初持反对态度,但转念一想,这肯定是老爸老妈心血来潮,估计过几天就知难而退了。没想到的是,两人真是铁了心要做这件事。后来,老两口甚至买来麻袋、扁担、铲子、竹筐、塑料桶等各式各样的装备。
  这本身是一种“义举”,花钱受累不说,最初很多人还十分不理解。因为海滩上的垃圾就像山,一片区域好不容易清理干净了,海浪又会将沙子里的垃圾翻上来。有人觉得这对退休老人是闲得无聊瞎折腾,甚至以为他们是为了出风头,别有目的。
  最可恶的是,在夫妻俩捡垃圾时,还有人故意将玻璃瓶摔在他们清理过的区域,碎片散得到处都是,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再清理一遍。
  每天坚持搬运海滩垃圾
  死鱼、腐烂的各类餐厨垃圾,气味熏得两人发晕。盛夏,热的时候气温接近39℃,别人都以为夫妻俩熬不住,但一双背影还是定时出现在烈日下的海边。蔡加渐说,其实老伴平时最怕晒太阳了,但自从听他讲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意义后,面对众人的不理解,还是义无反顾地每天跟着他去海滩清理垃圾。
  陈省华很喜欢旅游,净滩前,她去过20多个国家。自从开始清理垃圾之后,她就再也没出门旅游过。就连过去经常和她在一起跳广场舞的朋友都说,垃圾如山还想清理海滩,看来陈校长两口子是要演绎一下“愚公移山”的故事啊!陈阿姨听了大笑说:“环境好了子孙都可以受益,我们可不图什么虚名!”
  儿子蔡鹏泽是祥芝镇渔业协会副会长,平时工作很忙,对爸妈清理海滩的作业细节并不了解。一天傍晚,他手机里忽然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张照片:在海滩上,父母每人提着一个箩筐,正吃力地往岸上搬运海滩垃圾,父亲光着的膀子晒得黝黑,母亲的头发被海风吹得零乱……看到这一幕,蔡鹏泽眼泪都出来了。从此,他也加入到净滩行动中。
  蔡加渐夫妇平时在海滩上清理得最多的是塑料和泡沫碎块,他们从网上了解到,这些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不要说在中国近海,即使在非常遥远偏僻的北太平洋中途岛上,人们都发现了大批“莫名其妙”死掉的鸟类,后来经科学研究发现,这些鸟都是因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的。看到这些,老蔡夫妇颇感震惊。陈省华说:“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垃圾入海前,把它们捡起来处理掉。垃圾一旦入海,就再也捡不起来了。”老蔡听了频频点头,这也更加坚定了这对七旬老人的净滩信心。
  海滩上捡垃圾不容易,剪刀、扫把、锄头、铁钩、砍刀……十八般兵器样样派上用场。他们还自制了一种特殊工具,专门用来勾那些埋在沙子下面的破布条。有时布条埋得太深,两人合力连挖带拽,要折腾半天。因为捡垃圾,有一次陈省华的手被划伤了,被感染后,伤情反反复复,足有半年才好。
  除了大块的布条、旧麻袋,最令人头疼的,还有深埋在沙子里的废旧汽车轮胎、建筑垃圾等,凭人力根本清理不了,要用挖土机、吊车钩住,才能“连根拔起”。
  为此,在净滩的第一年,蔡加渐和老伴都是自费采买、租赁各种工具,还花了8万元雇车,将清出的垃圾运往垃圾转运站。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清理20多吨,得四五辆车来回运。看到这些,街坊四邻还有夫妇俩的一些好朋友,都颇受感动,他们也主动抽空来帮忙。
  在蔡加渐夫妇的努力下,曾经满是垃圾的海滩变了模样
  蔡加渐说,海洋垃圾一部分留在海滩上,一部分漂浮在海面上或已经沉入海底。这些年,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有的海岸边吹来的是阵阵恶臭,早已不再是清爽的海风。
  “我们两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必须号召更多人一起努力。”蔡加渐和陈省华在发动亲朋好友之余,制作了不少红袖章和小旗子,印上夫妻俩的电话号码,沿着海滩插起来。
  海滩行动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故事,纷纷参与到净滩行动中。附近的学校组织孩子们一起来捡垃圾,很多居民拖家带口来净滩,甚至还有一些外地的居民参与进来。一位老渔民真诚地对蔡加渐夫妇说:“你们都是好人,要活到100岁。”那一刻,蔡加渐眼泪流了下来。
  2015年9月,蔡加渐组建起“美丽海岸志愿者协会”,成员达百人;泉州各地的志愿者,也远道而来帮忙。之后,政府部门出资补贴协会,将蔡加渐先前自掏腰包的净滩费用报销,但夫妻俩仍然捐出了2万多元。
  蔡加渐说,大量的海洋塑料垃圾不仅污染了环境、破坏了食物链,而且最终危害人类。比如海洋塑料垃圾已经玷污海盐,大家在食用盐的同时也摄入了塑料垃圾。所以,为了保护大家和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为了食物链不遭到破坏,大家要共同携手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
  清理东大垵海滩垃圾,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夫妇俩和大伙儿的努力下,仅1年多就初见成效。“海滩干净了。看到我们这么辛苦,扔垃圾的人也慢慢少了。”
  一家三代上阵,打造白鹭栖息的美丽世界
  2016年11月,协会登记在册的会员有376名,协会党支部成立。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儿子蔡鹏泽扛起了大旗,全面负责组织和管理协会日常事务。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海洋、保护家园的理念,蔡加渐的女儿蔡珊兰利用自己的音乐特长,帮协会排练相关节目。
  从两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一个关于净滩的故事渐渐流传开来。在蔡鹏泽的手机里,存着多张祖孙三代参加净滩行动的照片,他15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也时常参加净滩行动。“不仅是我家,许多老人都带着儿孙到海边净滩。”
  从原来的不理解,到现在全家人来净滩,甚至还有80多岁的老者。一有净滩活动,协会志愿者及渔村妇女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或家务,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参与到净滩行动中。几年来,协会组织净滩行动600多次,参与者达5万人次,除了东大垵,志愿者的足迹还遍及后斗尾、古浮湾、中心渔港等多处海滩,越来越多的海岸线重现碧海银滩。
  经过5年的努力,蔡加渐和妻子陈省华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祖孙三代人硬是清理垃圾800余吨,使这里奇迹般地恢复了几十年前的美丽。如今的海滩蓝天黄沙,碧海白云,浪潮退去,白鹭等水禽悠闲踱步觅食,美如童话世界,儿时熟悉的美丽白沙滩终于又回来了!慕名到这里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夫妻俩被誉为“净滩愚公”。蔡加渐夫妇说:“奇迹是由笨办法创造的。很多事情,一旦坚持下去,就会不同。”
  “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净滩行动唤起了大家的家园保护意识。”在蔡加渐和陈省华这对七旬老人看来,这才是最为深刻、最令人欣喜的变化。
  (摘自《百姓生活》2020年第5期,月梦可心荐)
其他文献
退休了,有人打麻将,有人跳广场舞,有人含饴弄孙,有人满世界跑,天天在微信朋友圈晒“夕阳无限好”……朱先生独辟蹊径:码字。10年间,他“码”了几百万字,而且出版了。  不久前我结识了朱先生,他赠了我他10年间“码”的6本书,惊得我嘴张得久久不能合上。朱先生说,他年轻时在部队与“码字”结缘。  20世纪60年代,朱先生应征入伍。当时穿上军装,比今天考上“985”“211”院校还令人羡慕。因此他到部队后
期刊
相对于读书,选书更是一门学问。如今,书市浩如烟海,纵然爱书如痴,也难以保证选到中意的书。  书名给人第一印象,却常常只是赚人眼球的“标题党”;作者是谁很重要,但也难免有鱼目混珠之作;腰封看点十足,可往往有些夸大或含糊其辞。  一本書表面做得再精美,仍要以内容为王,故选书前最好先认真读上十来页,观文字是否用心、看情感是否真诚,至于错字别字、纸张优劣,亦要留心留意。如果十来页读罢仍觉味同嚼蜡,即便名头
期刊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内,传来阵阵朗读声,语速时快时慢,情感时起时伏,激昂时浓墨重彩,感伤时婉转低回,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最好的文字,是写给心灵的。朗读者,就是要把文字转换成力量传递给大家。”62岁的黄家龙穿着白色的衬衫,打着领带,精神饱满地朗诵了一首《父母之河》,“这首诗歌,我练了两个月了。”  这是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举办的第四届朗诵者大赛上的一幕,参加比赛的多是银发
期刊
湖南浏阳河畔的大围山脚下,有一个被千年香樟环绕的书香村。村里已经94岁高龄的李学树家五世同堂,在李家的60多口人中,一共有5个博士、14个硕士和24个大学本科生。  李尤专是李学树和周康湍两位老人的长子,已经71岁了。他介绍说:“‘书香村’这个村名是我父亲起的。十几年前当地三个村庄合并,要起个名字,父亲说‘我们村里读书人多,有书香气,就叫书香村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李家是诗书传家。
期刊
现代人用皮带,有皮带扣;古代人用腰带,腰带也有扣,名曰带钩。  带钩是我国古代用来束腰或佩挂物品的挂钩。它曾经是古人,尤其是男性贵族、文人与士兵的日常用品,非常流行,历史也很久遠,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带钩出土于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良渚遗址。由于带钩属于服装外饰,所以也逐渐演变出了一些礼仪和身份区别的意味。《淮南子》有云:“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一语道出了带钩在古代社会中身份标识的作用。  古代的带钩
期刊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那时小虎子才十几岁,听说镇上人为这座古钟议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宅院后头,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堤,是千里堤。堤上有座河神庙,庙台上有两棵古柏树。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地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不动。  老人们传说:这座钟是一个有名的工匠铸造的。钟上铸满了细致的花纹:有狮子滚绣球,有二
期刊
外婆的樟木箱子里有一个褪色的红布包,有一本书那么大,外面用红色的丝线缠着,系成好看的蝴蝶结形状。童年时我住在外婆家,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外婆在收拾换季的衣物时把这个红布包拿出来,凝神看一会儿,再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几下,但并不打开,就把它重新放回箱子的底层。  有一次我忍不住好奇,从外婆手中抢过红布包,想要打开看看,没想到平时很少大声说话的外婆一声惊呼:“不许动!”没等我回过神来,红布包已经回到了外
期刊
生活中,徐南眉“一日不可无茶”。每天清晨,一把壶,一撮绿茶,再放一点陈皮或菊花。当茶香从杯中升起,她的一天才算真正开始。  85岁的徐南眉是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国家级茶艺师大赛裁判员。2000年至今她任多家茶艺培训学校的教师,2014年获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称号,2019年获茶人奉献奖,还曾出版书籍《休闲茶艺》《趣味少儿茶艺》。  事茶60载,徐南眉把自己也活成了一片“茶”,朴素无华,老而弥香
期刊
人生是一段从一座山峰去往另一座山峰的旅途—我究竟是在何时何地听到或者读到这句话的,如今已经浑然没有了记忆。但是,这句话我迄今依然记忆犹新,诸多感慨,不时在我心中涌起。  越过一座山峰,刚想喘口气,下一座山峰又出现在前方;翻過那座山峰,新的山峰又一座座接连不断地横亘在眼前。于是,这种一次又一次接连不断地翻山越岭的过程,就变成了一段没有终点的旅途。  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写照,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既然如
期刊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的“分茶”,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把茶分到品茗杯里,而是诞生于北宋初年的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  北宋初年的陶谷在书中记载了“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陶谷所述“茶百戏”即“分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