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节选)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那时小虎子才十几岁,听说镇上人为这座古钟议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宅院后头,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堤,是千里堤。堤上有座河神庙,庙台上有两棵古柏树。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地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不动。
  老人们传说:这座钟是一个有名的工匠铸造的。钟上铸满了细致的花纹:有狮子滚绣球,有二龙戏珠,有五凤朝阳,有捐钱人家的姓名、住址,还有一幅《大禹治水图》。村乡里人们喜欢这座古钟,从大堤上走过,总爱站在钟前看看,伸手摸摸。年代久了,摸得多了,常摸的地方锃明彻亮,如同一面铜镜,照得见人影。钟上映出朝晚的霞光、早晨的雾露、雨后的霓虹,也能映出滹沱河上的四季景色。不常摸的地方,如同上了一层绿色的釉子,黑油油的。
  小虎子听得说要为这座古钟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一片好奇心,走上千里堤,看了一会子古钟,又伸出指头蘸上唾沫,描绘钟上的花纹。他自小为生活忙碌,在这钟前走来走去,不知走过多少趟,也没留心过钟上的花纹。心里想:“怪不得,好大一座铜钟哩!也闹不清到底能卖多少钱。”
  他看完了钟,一口气跑下大堤,走回家去。一进门,听得父亲响亮的喊声。
  父亲说:“土豪霸道们,欺侮了咱几辈子啦!你想,堤董他们当着,堤款被他們吞使了。不把堤防打好,决了口,发了大水,淹得人们缴不起田赋银子,他又要损坏这座古钟!”
  另一个,是父亲的朋友老祥大伯的声音:“又有什么办法?人家上排户商量定了,要砸钟卖铜顶赋税。也好,几年里连发几场大水,这个年月,一拿起田赋百税,还不是庄户房子乱动?”
  听得两个人在小屋里暴躁,小虎子扒着窗格棂儿一望,父亲坐在炕沿上。撅起小胡髭,瞪着眼睛发脾气。听得老祥大伯说,猫着腰,虎虎势势跑前两步,手巴掌拍得呱呱地响,说:“我那大哥!我那大哥!这还不明白?那不是什么砸钟卖铜顶田赋,是要砸钟灭口,存心霸占河神庙前后那四十八亩官地!”
  老祥大伯打嘴上拿下旱烟袋,扬起下巴,眨巴着眼睛,想了老半天,豁地明白过来,愣了半天,才说:“可也就是!自从他当上堤董,把官地南头栽上柳树,北头栽上芦苇。那林子柳树也多老高了。看起来,他是存心不善……”说到这里,沉下头去,下巴拄在胸脯上,翻来覆去思索了老半天,猛抬起头来说:“可谁又管得了?”
  父亲脸庞忽地往下一拉,说:“谁又管得了?我朱老巩就要管管!”
  那天黄昏时候,朱老巩坐在河神庙台上,对着那座铜钟呆了老半天,心里想:“顶公款,就等于独吞,我不能叫冯兰池把四十八村的公产独吞了!”看看日头红了,落在西山上,夜暗得像一匹灰色的轻纱,从天上抛下来。他一个人,连饭也没吃,走到小严村,去找严老祥。老祥大娘正点着灯做晚饭,看见朱老巩走进来,低头耷脑坐在台阶上。她说:“老巩!算了吧,忍了这个肚里疼吧!咱小人家小主,不是咱自个儿事情,管得那么宽了干吗?”
  朱老巩说:“一听到这件事情,我心气就不舒。冯兰池,他眼里没人呀!”
  老祥大娘说:“算了吧,兄弟!一辈子这么过来了,还能怎么样了人家?”
  朱老巩说:“不,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就得跟他弄清楚!”说着话儿,看看天黑了,严老祥还不回来,他拿起脚走出来。老祥大娘叫他吃了饭再回去,他也没听见,一股劲儿走回锁井镇。
  一进村,朱全富在街口上站着,看见朱老巩从黑影里走出来,往前走了两步把他拉住。拽到门楼底下,把门掩上,说:“大侄子!我有个话儿跟你说说。听呢,算着。不听,扔在脖子后头算了。”
  朱老巩说:“叔叔说的话,我能不听!”
  朱全富摸下胡子说:“听说你要为河神庙上的铜钟,伸一下子大拇手指头,是真的?”
  朱老巩点着下巴说:“嗯!”
  朱全富猫下腰,无声地合了一下掌,说:“天爷!你捅那个马蜂窝儿干吗?我知道你爹、你爷爷,几辈子都窝着脖子活过来,躲还躲不及,能招是惹非?哪有按着脑袋往火坑里钻的?”
  朱老巩说:“我知道他厉害,人活百岁也是死,左不过是这么会子事了!”
  朱全富摇摇头说:“别,别呀!好汉子不吃眼前亏,那么一来,你就交上歹运了!”
  朱老巩和朱全富,在黑影里说了一会子话。朱老巩说:“要说别的,我听你。说这个,我主意已定!”
  说着,他放下朱全富,走出大门。回了家,也没吃饭,坐在炕沿上呆了半天。等虎子和他姐姐吃完饭,睡了觉,他从门道口摘下把铡刀,在磨镰石上磨着。
  夜里,小虎子睡着睡着,听得磨刀的声音。他睁开大眼睛,扒着炕沿一看,父亲眯缝起眼睛,在一盏小油灯底下,悄悄磨着那把铡刀,磨得刀锋雪亮。朱老巩看见虎子睁着大眼看他,鼓了鼓嘴唇,说:“嗯!虎子!明儿早晨,你立在千里堤上看着。嗯!要是有人去砸钟,快来告诉我。嗯!”小虎子点着头听了父亲的话,眨巴眨巴眼睛,把脑袋缩进被窝里。第二天早晨,他早早起了炕,抱着肩胛足了足劲,走上千里堤。他学着大人,把手倒背在脊梁后头,在杨树底下走来走去,走了两趟又站住。
  小虎子一个人在那里站着,听见林子北边芦苇索索地响,秋风起来了!
  秋天过了,村庄里没有柴草,土地上没有谷捆。泛滥的河水,在原野上闪着光亮。西北风吹起,全家大小还没有遮冬的衣裳。他搂起双膝,坐在庙台上,想睡一刻。河风带着凉气吹过来,吹得大杨树上红了黄了的叶子,扑棱棱飘落下来。白色的芦花,随风飘上天空。
  他看到堤坝上的枯草,在风前抖颤,身上更觉冷飕飕的。
  正睡着,堤岸那头过来两个人,说着话儿走到跟前。他们把油锤和盛干粮的褡裢放在庙台上,每人抽起一袋烟,吧嗒着嘴唇围着铜钟转。小虎子一下从梦里跳起来,愣怔眼睛看了看,返身跑回家,拍着窗格棂说:“爹!爹!砸钟的扛着榔头来了。”
  (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旗谱》)
其他文献
腔梗又名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腔梗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以2~4毫米者多见。大多数腔梗患者没有明显癥状,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晕等症状,病变主要是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查来进行判断。  关于腔梗,要记住以下这些内容—  “一点”:腔梗在CT影像上显示出来的就是很小的一点。  “二小”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条  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  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普法讲堂  立了遗嘱之后如果感到后悔,可以将遗嘱全部撤回,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也可以只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变更,其他部分仍然有效;还可以立一份新的遗嘱,使旧的遗嘱自动失效。立有数份
期刊
我的微信头像是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一幅画—《读书的女孩》。这幅画是我在东京富士美术馆藏品展上看到的。画中的白衣女孩盘腿坐在沙发上,静静地读着一本书。那种宁静的氛围吸引了我。我越来越觉得,能投入地做某件事,独自享受其中的乐趣,是一种幸福。  多年前,我读过一本《阅读的女人》,里面有很多张与阅读有关的画。这次从美术馆回来后,我又重温了一遍那本书,觉得蛮有意思的。  阅读不分年龄。荷兰画家伦勃朗画过一张《阅
期刊
三年前我退了休,一下子整天都是空闲时间,真不知如何是好。所幸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型的社区图书馆,里面的报纸杂志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于是我制订了一个到图书馆读书的计划:星期一图书馆休馆;星期二,我会挑一些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的书籍来读,并且详细做笔记;星期三,翻阅一些图文并茂的时尚生活或美食旅游类杂志,有用的我也记下来,以供日后参考;星期四以读小说为主,尤其是读我的最爱—推理小说;星期五读读诗集或富有人生哲
期刊
现年54岁的余太湖出生在贵州山区,因家庭贫困,少年时便辍学了。后来,余太湖到贵阳学习修车技术。一次,师父让他去买汽车配件,他骑着自行车绕了两小时也没买到。“怎么可能没有呢?”师父见他空手而归,不禁质疑。原来,余太湖把英文字母“Y”读成了汉字“丫”。师父听了既好气又好笑,余太湖则羞红了脸。  2010年,余太湖应聘成为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的出租车驾驶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母校龙坝乡光明小学,看到
期刊
退休了,有人打麻将,有人跳广场舞,有人含饴弄孙,有人满世界跑,天天在微信朋友圈晒“夕阳无限好”……朱先生独辟蹊径:码字。10年间,他“码”了几百万字,而且出版了。  不久前我结识了朱先生,他赠了我他10年间“码”的6本书,惊得我嘴张得久久不能合上。朱先生说,他年轻时在部队与“码字”结缘。  20世纪60年代,朱先生应征入伍。当时穿上军装,比今天考上“985”“211”院校还令人羡慕。因此他到部队后
期刊
相对于读书,选书更是一门学问。如今,书市浩如烟海,纵然爱书如痴,也难以保证选到中意的书。  书名给人第一印象,却常常只是赚人眼球的“标题党”;作者是谁很重要,但也难免有鱼目混珠之作;腰封看点十足,可往往有些夸大或含糊其辞。  一本書表面做得再精美,仍要以内容为王,故选书前最好先认真读上十来页,观文字是否用心、看情感是否真诚,至于错字别字、纸张优劣,亦要留心留意。如果十来页读罢仍觉味同嚼蜡,即便名头
期刊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内,传来阵阵朗读声,语速时快时慢,情感时起时伏,激昂时浓墨重彩,感伤时婉转低回,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最好的文字,是写给心灵的。朗读者,就是要把文字转换成力量传递给大家。”62岁的黄家龙穿着白色的衬衫,打着领带,精神饱满地朗诵了一首《父母之河》,“这首诗歌,我练了两个月了。”  这是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举办的第四届朗诵者大赛上的一幕,参加比赛的多是银发
期刊
湖南浏阳河畔的大围山脚下,有一个被千年香樟环绕的书香村。村里已经94岁高龄的李学树家五世同堂,在李家的60多口人中,一共有5个博士、14个硕士和24个大学本科生。  李尤专是李学树和周康湍两位老人的长子,已经71岁了。他介绍说:“‘书香村’这个村名是我父亲起的。十几年前当地三个村庄合并,要起个名字,父亲说‘我们村里读书人多,有书香气,就叫书香村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李家是诗书传家。
期刊
现代人用皮带,有皮带扣;古代人用腰带,腰带也有扣,名曰带钩。  带钩是我国古代用来束腰或佩挂物品的挂钩。它曾经是古人,尤其是男性贵族、文人与士兵的日常用品,非常流行,历史也很久遠,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带钩出土于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良渚遗址。由于带钩属于服装外饰,所以也逐渐演变出了一些礼仪和身份区别的意味。《淮南子》有云:“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一语道出了带钩在古代社会中身份标识的作用。  古代的带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