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治理中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及路径分析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nt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渠道、意识也发生着变化,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各区域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达到的预期效果也不一致。从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现实意义、现状及路径分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基层治理;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84
  1 公民政治参与理论与现实意义
  1.1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而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和实现民主权利的途径和体现。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既是对自身民主权利的行使,又能体现当家做主的主人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安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说明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基层社会的治理更需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在实践中形成历史经验,升华成理论从而指导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这从理论层面上,给予我们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提供指导。通过形式多元的公民政治参与,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借助主客体的平台,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预期效果,达到政治权利的保障,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为政治理论研究的提供基础资料。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就是要把发展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直关基层民主治理及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1.2 现实意义
  自2004年以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各类方针政策的制定也以注重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治理要紧跟国家治理现代化步伐,以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公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利于对我国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实现。
  据2017年的人口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近14亿,而农业人口近9亿,可见,基层的民主化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民主化治理水平。营造政治有序、高效参与的政治环境,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治理决策、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现阶段,国内外学界对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大多集中在内容、形式、制度、法制层面上,甚少有从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学、社会学研究意义着手,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参与意识来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从而实现农村基层的“善治”。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水平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农村民主政治是不是取得真正实质性发展,要看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是不是获得显著提高”。因此,农村及农民的深刻变化才是我国社会变革中的最深刻变化。基层公民政治参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层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从而应影响着整个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水平,同时也对经济、政治的文明发展产生影响。众多的学者通过对我国基层治理中民众对公共社会管理事务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进行调查,发现民众严重缺乏参与意识,对法律赋予其的民主及政治权利趋于敷衍的态度,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因此,应从加强群众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政治决策、经济建设、制度保障、渠道拓宽、形式多元、组织建设等方面树立群众参与意识,建立自治思想,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升农村基层现代化治理水平。进一步加快和实现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健全。
  2 基层民主治理中公民政治参与现状
  基层治理的目的就是实现基层的善治,基层民主治理是实现基层有序治理的保障,基层民主治理中公民高效的政治参与是核心。就组织体系构建本身看,只有组织体系内的每个个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确保组织的良性运转。正如基层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在社会组织体系内的生存,必然受到社会组织体系的各方面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生态环境、文化软环境、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的约束,并对社会组织体系的运转产生不同的认知反应,或是认同、反对、焦虑、甚至无谓等态度。这一原理要求各组织体系构建者要充分吸纳每个个体的信息反馈,并从“善”治理,从而促进组织体系本身稳步、良序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治理、民主决策是议事规则。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强调:“民主必须始于公民的家园,而这个家园就是我们邻里的社区,借助于家庭和邻里组织,公民性格得以稳步地形成,公民特有的草根思想得以逐步地确立”。而在农村的管理和自治过程中,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事例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村民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官本位”思想及自身经济发展落后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淡漠的政治参与观和村级组织中长期的少数人“民主”,致使部分人的不同声音得不到认可,导致村级事务议事过程中的“一言堂”现象盛行,打击了这部分人的參与积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部分农民的缠访、闹访过度维权,部分农民在村民评议集体决策事宜时不表态,从众心理和自身文化素质低等原因导致民主议事决策流于形式,在选举过程中不尊重法律赋予的权利,随意或者出于自身利益任人唯亲,断章取义的网络传播加大了基层民主治理的难度。谢莉·安斯汀在《公民参与的阶梯》中表述:公民参与是一个公民权力的范畴。它涉及权力和资源的重置,使得那些被排除在政治和经济过程之外的尚未享有公民权益的人,能够被包容在未来的发展中。它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使得未享有公民权益的人能够参与到信息分享、目标和政策确立的过程中……总之,公民参与是一种方法用以促进社会改革使人们能够分享富裕社会的资源。因此,有序、合理、高效的政治参与是现阶段农基层治理的重点。   3 基层民主治理中公民政治参与路径及对策分析
  3.1 创新政治参与方式、渠道,拓宽参与层面
  根据相关法律和目前基层公民政治参与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参与方式:公民参与村级选举、村级及乡镇等阵地行政事务参与(个体)、电子政务参与、信访、集访(组织)、民主协商、代表制听政、议政等。
  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个人聊天工具的增多和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政务、电子政务正在成为高效、便捷政务的主推载体,网路表达个人诉求已不再是新鲜事,并且正不断发展成为新载体、新趋势,同时由于其隐匿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吸收到社会不同的声音,更能直观的反应基层民主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时提供依据和考量。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公民参与形式和载体也能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3.2 提高政治参与信任度、满意度、认同感,吸纳反馈意见
  社会体系的构建和运转有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在公民政治参与中参与的主体是指政府、国家行政人员、村(社区)自治组织、协会及社会团体等群团组织;参与客体是指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物运行体系规则以及参与平台和载体,参与主客体的同步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作用。主体构建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以组织者、治理者的思维进行社会环境的营建,以参与的信任度、满意度和认同感为导向,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做出高效的施政方略。客体的建设要根据治理意图和民众的诉求进行合理布局,避免政令不畅和渠道阻塞。因此,在公民政治参与满意度、认同感和信任度的提升过程中,既要兼顾主体本身的引导性建设又要借助客体平台建设。
  3.3 构建政治参与文化软环境,培育参与意识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基层民主治理中,要树立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才能为政治参与提供思想基础和行为保障。中國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致使无论是“官”还是“民”均不重视公民政治参与作用的发挥,在大多数的村级组织议事和民众参与行政事务过程中,通常是为“官”的一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一言堂”成为议事常态。这也充分反映出政治参与文化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缺失。因此,在引导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要加强政治参与文化的建设。研究发现,地域差异导致不同地域间公民对政治参与的参与度不同,因而参与的效果各异。同时,由政治文化形成的政治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效果。政治文化的缺失易导致政治建设的无序化,更不易实现预期的民主效果。政治文化的培育利于公民参与意识的养成。
  3.4 着力政治参与经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库伊曼和范·弗利埃特提出:“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揭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少学者的调查结果也说明,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发言权、个人威望和预期效果均受到个体经济水平的影响。由此,要提升区域内的公民政治参与度,发展本地的经济是必要条件。针对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现状,找准经济发展着力点,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个体经济实力的提升,确保公民政治参与作用的正常发挥,以达到基层民主治理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对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53例肝胆外科术后引发腹腔感染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综合护理。结果在53例患者中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计失衡、教学手段单一等,这必将影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质量。对部分教师进行采访调研,从教师评价的视角下,研究学生
近日,由质检总局派出的考核验收组对金华国家机动车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组审核评估后充分肯定了该中心存检测设备投入、技术能力提升、人
我科根据医院的要求在科室内对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推行和深化人性化服务,营造整体氛围,促进人性化护理的全面落实。1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护士首
小学数学命题的评价功能、指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决定了小学数学的每次课程改革,必然牵涉到小学数学的命题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
目的:了解我院妇产科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根据我院2007-01/2007-06剖宫产手术152例病案室归档病历记录进行回顾性用药统计分析。结果:剖宫产围
对护士在大型灾难性事故中的作用探讨如下。1FIC组织FIC有热线信息中心和家属接待室两个部门组成。热线信息中心由社会义工负责,主要接听所有寻找家属和朋友的电话,记录可能对
1病历摘要 女,59岁。6a前因左上56缺失在当地医院做铸造固定桥修复,近0.5a食物嵌塞不适,于2007—12来我科求治。检查:左上56缺失,左上45678铸造固定桥修复,桥体松动Ⅰ度,左上8腭侧边
目的:把握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手术护理要点,保证患者手术安全顺利,减少或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施行32例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手术护理配合,并总结术
目前随着国家对新鲜农产品流通予以政策支持,假冒绿色通行车辆逃避交费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选择行之有效的绿色通道车辆通行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相比较于收费检查人员亲